許勱
(哈爾濱市第一五六中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如果說理科是揭示自然和社會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那么文科則是在探求人生的意義、在塑造人的靈魂。因此,語文課首先應該是欣賞課。在欣賞中受到感染,在欣賞中得到啟示,在欣賞中理解生命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每位教師都要熱愛生活,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動。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他們帶入知識的海洋。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
在教改不斷深化的今天,學生的思想發(fā)生著變化,因此教師更要自覺地把學生作為主體,在實施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過程中,把學生歡迎不歡迎、學生接受不接受、素質提高沒提高,作為衡量教學工作的標準。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善于調動學生的內在因素,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授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下冊中的《爸爸帶我去爬樹》一課時,運用了這樣的導入方法“春之嬌美、夏之靈韻、秋之絢麗、冬之晶瑩。春夏秋冬構成了大自然的神奇畫面。而山之巍峨、海之奔放、湖之寧靜、林之深邃又是點綴自然的雅韻風光。我們充滿神秘色彩的大自然,有著說不盡的千般瑰麗,數(shù)不清的萬種情致。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去感受大自然吧?!边@種導入方式,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拉近了我與學生們之間的距離。使我們十分自然的成為朋友,進入教、學角色。
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利用初中學生好奇、好勝、好強的心理特點,啟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質疑點撥法在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與以往的教學設計大相徑庭,它改變了原有教學設計中的教師提問、學生答問、教師總結的套路。大膽地運用了學生提問、互相交流、加深理解與感受的方法和教師適當?shù)募ぐl(fā)、點撥、引導其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并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都各有不同,這正是學生個性的體現(xiàn),而教師的職責就是創(chuàng)造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理解。讓學生暢所欲言,以文章為例,闡述各自的觀點,交流各自的獨特感受,豐富文章的內容,升華文章的主題。
我在講劉義慶的《周處》時就運用了這種教學方法。由于這篇文言文難度不大,我基本上是讓學生自己對這篇文章進行感悟和理解。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翻閱工具書,相互交流等形式對文章有了大體上的感悟,基本上理解了作者所表達的深刻道理。學生們活躍的思維,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有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句話就讓周處得到判若兩人的改變,是否來得太快了。這中間是否省略了一些情節(jié),比如周處又想橫行霸道時進行的思想斗爭。”還有的學生問我“如果一個原來非常壞的人,他真的改變了自己變成了一個好人,那么他周圍的人能馬上改變對他的看法嗎?是否對他還存有戒備之心或者是歧視”等等。我讓學生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對這篇文章的某個場面,某個細節(jié)或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一次場面描寫或細節(jié)描寫,學生們可以描寫周處殺猛虎或蛟龍時的神態(tài)、動作、場面,也可以對周處改變人生觀時進行心理描寫,也可以續(xù)寫這篇文章或者是寫讀后感等等,字數(shù)、體裁均不限。這個作業(yè)布置完之后,學生們顯得異常的高興,大家都摩拳擦掌準備著大顯身手。最令我高興的是這次作業(yè)學生們完成得非常出色。有的學生用評書的形式描寫了周處殺蛟龍時的場面,有的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了周處轉變人生觀時的思想斗爭,有的學生則呼吁大家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他人,要用博大的胸懷來包容他人。我從學生們的作文中看到了他們正在逐步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在運用質疑點撥法的過程中,努力變“學生沒有問題走進課堂,沒有問題走出課堂”為“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一堂好課越上問題越多,大多數(shù)問題學生是可以自己解決的,少數(shù)問題要依靠教師的點撥才能解決,還有極少數(shù)問題是學生和教師都一時無法解決的。面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教師不應有顧慮,應正視現(xiàn)實。如果有研究價值,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列為一項研究課題,針對這個課題進行一次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的實踐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所查找的資料、圖片、信息進行編輯和整理的能力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一)范文引路。讓學生學會總結精要,懂得寫作的結構,有順序的掌握讀段寫法。
(二)設置進階。如學生已經掌握了寫法,需要進階教學,讓學生如游戲過關,獲得成就感與認同。如學完《三峽之秋》后就要求學生寫一個片段“夏日”,要求描繪夏日的景象,如歡唱的蟬、靜寂的湖水、焦灼的土地、忙碌的人們,并寫出夏日留給你的思考和遐想,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這樣使學生由淺到深、由低到高,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對主題的把握,同時讓學生在講解寫作的過程。
(三)延伸練習。通過自身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經歷延伸到寫作中將局部無限進行擴展延伸,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讓學生漸漸養(yǎng)成延伸習慣,在濃厚的興趣探索中掌握知識要點的升華。
高效課堂一直都是每位教師追求的目標,然而能否達到高效,實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思想?yún)s不是輕而易舉的。這就要求老師要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及時調整,尋求有效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從“臺下”走到了“臺上”,從“暗處”走向了“明處”,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壞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發(fā)現(xiàn)真理?!痹谥R經濟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時代,教育者的任務不再是向人腦倉庫里裝知識,而是教給學生自己打開知識寶庫之門的方法。讓我們把啟迪心靈的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用智慧開啟知識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