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娟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第六中學,貴州 貴陽 550000)
高中歷史課程具有鮮明的理論性特征,課程內容教授相對比較枯燥乏味,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可見,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對于課程有力推行顯得尤為重要,應順應新課改理念,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努力,將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并著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強化課堂教學生動性與趣味性,推進新課改的有效推進,并努力探討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效率提升等問題。
歷史教師在教授歷史課程時,務必要明確教學目標及任務,在熟悉教學大綱和新課改目標的基礎上,設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才能在合理的教學形態(tài)中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其中,備課中對于教學目標的有效執(zhí)行與體現(xiàn),符合教學規(guī)范和理念,也能更加清楚地明確教學內涵,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才可以游刃有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無論教師在備課還是在教材講解過程中,都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歷史教師對于歷史內容的講授,不僅要注重課堂知識基礎的夯實,而且要注重課堂以外知識的補充,其中一方面取決于歷史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另一方面源自歷史內容的復雜性和系統(tǒng)性。歷史課程內容要講解透徹,不能按照某一點來講,應運用系統(tǒng)化思維,將知識內容全面地融合到教學中。此外,為了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有效投入教學情境中,可采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模式,將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教授給學生,增進學生理解的同時,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獲得求知的快樂,對歷史學習的態(tài)度有所改觀,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導入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可以設計一個有趣的、別出心裁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新課程的導入對于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來說是至關重要,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zhèn)湔n,仔細開展新課導入工作。教師備課要從多要素出發(fā),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以及備作業(yè),備目標,備學識等,從全方位出發(fā),為學生構建全面的歷史知識體系,而課堂導入是新課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比如在講到“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聽“七子之歌”,進而回答相關問題,引出祖國的回歸同時,也為學生牽引出中國臺灣的歷史。學生知道七子之歌中的七子具體指的是哪些地方,就更加明確臺灣也是中國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歷史教師承擔著重要的教授學生歷史擔當與承擔必要的歷史使命的責任,有助于學生建立愛國熱情,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作出更多愛國的舉動。
在歷史教材中,任何歷史事件都描述得比較簡陋、粗略,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知歷史真相,并投放更多的注意力到歷史內容的學習之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本來枯燥乏味的歷史史實講得深刻而具體,當然任何生動、具體的講述必須建立在細節(jié)的呈現(xiàn)上。因此,要努力把握住歷史細節(jié),從細節(jié)處還原完整而豐富的歷史事件,并努力構建學生的知識學習體系,讓學生從機械的內容中感受到歷史知識的趣味,并能在浩瀚的歷史故事中把握歷史命脈,以及挖掘出有益于自身發(fā)展的感悟。
當教師講到“香港回歸”的歷史事件時,可針對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的談判對學生作出相關知識的補充,還可以講述“鐵娘子摔跤”事件的原委,讓學生了解到這一段中國著名的歷史,并且感受香港回歸祖國的一種情感,產生一種珍惜祖國的努力成果的心理。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針對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事件與香港回歸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包括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于香港回歸祖國予以合理化的想象,以及回歸模式的設想,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于與祖國切身利益相關的歷史事實進行主動性的探索,并產生為國家和平統(tǒng)一作出畢生努力的志向。同時,要為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激發(fā)其拼搏進取的斗志奠定結實的文化基礎。
堅持新課改理念是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改革重要思想綱領,不僅可減輕教師負擔,讓課堂教學效果更為有效,還能讓學生提升對于歷史知識的深度認知,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感知豐富的歷史知識,并從中學習到人生哲理,形成健康的歷史觀念,為自己提高人生境界儲備豐富的知識能量,并激發(fā)出學生無限的學習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