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中末句“手植”之我見"/>
劉麗
(新疆庫車市第三中學(xué),新疆 庫車 842000)
縱然時光已駛過30 個春秋,但記憶猶新的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這樣優(yōu)美的寫景句;仍是“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xué)書”這些不言情而情無限的尋常之句;仍是“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樣深情款款的懷想……可以說,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對《項脊軒志》這篇散文的記憶不但沒有消減,反而隨著閱歷的增加,越發(fā)懷有切身的感動。
敘事散文《項脊軒志》深受后人喜愛,是明朝著名文學(xué)家歸有光所作。借“百年老屋”的興衰歷史、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細節(jié)和真實場面,真切地再現(xiàn)了先大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和人事變化,抒發(fā)了歸家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也表達了作者對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
本文分兩次寫成,其間相隔13 年。前一部分共四段,寫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 年)。在經(jīng)歷了結(jié)婚、妻死、不遇等人生變故后,又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 年)增添了補記,即后兩段。
后兩段雖僅138 字,卻于通俗自然之中卻蘊含著更加豐富的表現(xiàn)力,尤其是末段,淺顯明白的文字卻能使景物如畫,人物畢肖。修葺一新、蘭桂雜植的庭院:綠意婆娑、亭亭如蓋的琵琶樹;時來啄食,偶爾還啁啾幾聲的小鳥,無一不引發(fā)樹下那個煢煢孑立、睹物思人的主人公懷想起如朱砂痣一般清晰的美麗倩影,往事歷歷,揮之不去,引人遐思。許多人認為那棵枇杷樹是他的愛妻死之年親手所植,一度我也這么認為,現(xiàn)在我倒認為是他和妻子“所共植也”,只是他出了大力,妻子只是幫小忙或單純地站在旁邊支持他罷了。
之所以這么說,理由如下:
作者開篇就點出項脊軒有幾大特點:1.老仄?!鞍倌昀衔荩覂H方丈,容一人居;2.破舊。“塵泥滲漉,雨澤下注”;3.昏暗?!氨毕?,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于是作者稍加修葺,做了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等事情,這樣一來“日影反照”,就“室始洞然”。煥然一新之后,再“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身居其中,可偃仰嘯歌,可冥然兀坐,真的是灑脫又自由。少年時期就熱愛生活,熱愛美的他自然也會在婚后與妻子共同美化自家庭院的,于是夫妻倆合作去種植一顆枇杷樹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這不由讓我想到天仙配中一句歌詞“我挑水來你澆園,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這一對伉儷情深的苦命夫妻自會珍惜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所以合種一棵樹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男挖樹坑,女扶樹根,四手齊埋土,再相視而笑,想想這是多么溫馨的畫面!正因為是兩人合種的樹,所以當愛人逝去,睹物思人,如同昨日,怎不令人長號不自禁?
且選擇種枇杷樹而不是別的什么樹也深有寓意,琵琶樹高大整齊,葉大陰濃,春萌新葉,春實夏熟,人稱為佳實?!坝泄麑嵨魇?,作花凌早寒。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獨長嘆?!保ㄋ巍に纹睿┦撬麑﹁凌藰涞幕?、葉、果幾方面的描寫?!凹哑谌粲写家獬o絕?!保ㄌ啤ぱ蚴恐@)也再次展現(xiàn)了枇杷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不與他人爭春芳,卻能在萬花凋零的晚秋時節(jié),開始孕育花蕾到寒冬開放,獨顯高潔,讓人印象鮮明深刻。
歸有光選擇枇杷樹寄予著這樣的深意:家庭美滿,事業(yè)成功,品格高潔。雖然作者早年遭遇喪先大母,先妣,但慶幸的是23歲時他迎娶了心愛的妻子,還有一群好奇何為南閣子的小姨子,這也算是分家之后凄涼的家中還留存的溫暖吧。故有家庭美滿,愛情甜蜜的祈愿。至于事業(yè),就不是那般順利了,從“其后(妻死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可見他的事業(yè)并非先大母喃喃自語所期待的“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那般能夠持先祖太常公宣德間之象笏以朝,少年時期的歸有光可是自束發(fā)始即讀書軒中,如先大母愛憐的言辭“不見若影,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般勤奮有加,自是渴望實現(xiàn)儒家士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愿,而妻死又加無所建樹,再目睹亭亭如蓋、繁茂陰密的枇杷樹,兩相比較,那種悼人傷時的凄涼心境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個人認為此樹為兩人合種最為合宜。
前文交代,讀者也印象深刻,作者于23 歲成婚,且夫妻倆相敬如賓,互動頻繁,如(妻)“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xué)書”可見師生情誼難忘;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又見家庭親人和睦。那么讓我們再次分解末段句子內(nèi)容:庭有枇杷樹——物在人亡,孤獨無依;妻死之年——喪妻失親;所手植也——共育之,愛無蹤;今已——時光飛逝。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間的摯情,真可謂經(jīng)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空對枇杷樹,無處話凄涼??!若非陰陽兩隔的夫妻共同親手種下這象征家庭、事業(yè)、品格的愛之樹,怎會讓陽間一方在痛失愛妻后萬念俱灰,失去一切希望呢?這樣安排也非常符合讀者的欣賞心理。此為“手植”為雙方的第三條理由。
總之,筆者認為,不可斷章取義,而應(yīng)綜合全面考慮,“手植”者應(yīng)是雙方為之。不妥之處,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