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超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zhèn)中學,廣東 河源 517139)
所謂立德樹人,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德育人、以德服人、以得化人。通過德育知識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且立德樹人是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早在幾千年前便有先輩倡導以德育感化人、教育人。時至今日,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非常重視用德育為后代做榜樣,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在踐行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過程中,要綜合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以及社會主義力量,共同為培養(yǎng)德育人才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如今,農村地區(qū)擺脫了從前上不了學的困境,每一個家庭的孩子都得到了國家的眷顧,能夠前往心中向往的學校學習了。然而,農村初中教學也存在著一些新的問題,即農村初中生還存在著道德素質低下的狀況,在農村的中學仍然可以看見學生隨地吐痰,隨地扔垃圾,以及出言不遜、打架斗毆的現(xiàn)象。
細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為中學生隨著年紀的增長,想要擺脫家長和教師管制的叛逆心理越來越強,從而在生活中總想著要與教師和家長的安排逆向而行,然而最終總是損人不利己,不僅讓自己的行為逐漸脫離道德標準,而且傷害了教師與父母的心;二為農村中學因為教學資源受限,教師們的立德樹人教學觀念不是很強烈,因此,在教學中只注重教學科目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德育知識的普及。
針對以上現(xiàn)象,農村中學就更應該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引入教學課堂之中,改善農村中學生的綜合德育素質。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們要有耐心以及具備細心的教學心理,不可急功近利,要制定良好的教學戰(zhàn)略,一步一個腳印,將中學生逐漸引入進行德育教育的道路之中,最后獲得成功。
在踐行“立德樹人”教學理論的重大工作之中,學校是主陣地,中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大部分時間都會在學校里度過,學校的學風、校風,以及教師、全體中學生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在校學生的德育素質,所以,想要將中學生培養(yǎng)為有德有才的綜合人才,首先還得從學校入手。
學校里良好的德育氛圍對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質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倘若學校里的校風、學風以及班風都大力倡導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那么中學生在這些積極因素的影響之下必定也會逐漸接受這些良好作風的熏陶,并將這些各種良好作風作為自己實踐的準則。除此之外,學校也應該有所作為,通過具體的實踐彰顯學校擁有良好作風的一面,將立德樹人理念真正地落實到教育工作之中。
教師作為為學生播撒知識種子重要人物,也必須要負責落實樹人教育理念的工作,授課教師們是與中學生接觸最多的教育分子,為學生傳播德育知識、將學生培養(yǎng)為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社會人才應義不容辭。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相應科目知識的時候,要抓住機會將立德樹人滲入教學課堂上,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能吸收德育知識,讓學生在經過初中三年寒窗苦讀之后,能夠成為學識淵博、舉止文明、談吐優(yōu)雅的優(yōu)秀人才,不負教師與家長的期望,投身于報效祖國的事業(yè)之中,做到真正的學有所成。
在農村中學大力發(fā)揚“立德樹人”教學理念的宏圖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家長作為中學生的撫養(yǎng)者、監(jiān)督者,對“立德樹人”教學事業(yè)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教育他人之前,自己的行為舉止、言辭談吐必須規(guī)范,符合道德標準,家長們也要用自己的規(guī)范行為引領孩子走向正途。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以說粗魯之話、浪費糧食等,同時也要教孩子學會勤儉節(jié)約、自尊自愛、尊老愛幼等一系列道德。對于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學校的教師可以將他們集中在一起,為家長們分享一下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讓家長能夠在學生待在家中的階段里,將教師給他們分享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比如,家長可以利用飯點的時間,與孩子進行交流,為孩子講述教師傳授的道德知識,相信學生一定會被家長們誠懇的態(tài)度所打動,從而認真學習家長分享的經驗。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較長時間里,可以把握機會,抓住機遇,時刻準備將德育知識與孩子分享,當然,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也要態(tài)度端正,且要有耐心,通過正確的途徑進行教育,切忌使用暴力或強迫孩子。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作為農村初中的重要教學任務,不僅與學校、教師以及家長息息相關,更是學生本人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農村中學生去上學的本質便是學習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改變愚昧的現(xiàn)狀,讓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以及未來的生活更美好。因此,接受學校的德育教育,聽從教師與家長的安排,是使學生成為優(yōu)秀人才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