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吳楠
(蘇州滸墅關(guān)實驗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000)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yīng)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以關(guān)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往?!焙⒆由嫌變簣@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他從這里開始了真正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對于剛剛脫離父母懷抱的他們來說,幼兒園是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希望得到認可、贊賞、同情、關(guān)心和愛護,希望得到老師的愛。這就需要教師用自己一顆真誠、熱愛、賞識孩子的心去喚醒、去呵護。多與孩子交談,多給孩子以愛撫,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用愛心來澆灌和呵護他們。哪怕只是一道溫和的目光,也會讓其爭當“好孩子”,“乖孩子”的信念倍增。
對于小班的孩子,我經(jīng)常會用擁抱來和他們交流,尤其是在剛?cè)雸@時,我會親自從家長手中接過每一個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的溫暖,放下進入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之心,慢慢地,孩子和我親近了,喜歡來上幼兒園。我也常在孩子午睡后給女孩子們梳頭,短頭發(fā)的孩子總是會圍著看,這時我也會為她們梳一下。記得有一次,我給孩子梳了一個漂亮的頭發(fā),扎了兩只小辮子,第二天,奶奶來對我說,她一定要老師為為她梳頭。我很高興地把她拉到懷中,問她為什么呀,她高興地對我說:“老師給我梳了很漂亮的辮子,老師喜歡我?!?/p>
沒想到,我無意的一次,卻讓孩子更加喜歡我,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從心理學上說,孩子們認為梳頭是一種愛撫,它滿足了自己被愛和關(guān)注的渴望;從教育學上來說,梳頭動作本身是一種肢體語言,傳遞了教師對孩子喜愛、鼓勵的信息。在幼兒一日生活的每一個活動和偶發(fā)事件中,都隱含著教育價值。我們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入手,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捕捉教育契機;忽視幼兒的表現(xiàn)和反應(yīng),不能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yīng)答,就是對隨機資料的浪費。從那天開始,除了為孩子梳頭,在其它活動中我也會摸一摸孩子的小手,親一親孩子的小臉,因為這些平常的動作將會產(chǎn)生股股暖流,滋潤孩子的心田。
一天在桌面游戲時,點點孩子座位的地上出現(xiàn)了一塊“地圖”,孩子們都在那兒叫我去看。我壓制著內(nèi)心的不滿,找來一條褲子,讓他把尿濕地換下來,而他去坐在凳子上一動不動,阿姨去叫他也不理。這時我突然意識到,他是不是不好意思讓其他孩子知道自己尿褲子了,于是說:“許寶寶,我們倆到睡房去,換上這條褲子給小朋友表演一個節(jié)目好嗎?”點點很快地跟了我過來,換上了褲子,并在小朋友的鼓掌聲中唱了一首兒歌。
我很慶幸自己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自尊心,避免了對孩子的一點點小傷害,同時也告訴我要寬容幼兒的個體差異?!吨改稀分姓f:“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幼兒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的發(fā)展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我們要尊重和接納這些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保護幼兒的自尊心。當幼兒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對同伴和老師產(chǎn)生畏懼和厭煩心理。也讓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缺失安全感,對老師缺少信任感,就會形成幼兒的冷漠、孤獨與自我封閉。
小班畫《花背心》的時候,我要求孩子們通過想象為衣服添上漂亮的色彩,由于是孩子第一次接觸顏料,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該如何去畫,也有的孩子畫下去了感覺自己畫得很難看,這時,我請蔣晨暮到前面來示范,她在上面畫了一個線條,我便稱贊說:“瞧,蔣晨暮畫的毛毛蟲多漂亮呀,我來再幫它添上幾只角,瞧!是不是更像了?!痹谖覀兊墓膭钕拢芏嗪⒆佣几矣檬种赣H自去體驗了,也使一件白色的衣服變得五彩漂亮。放學時,孩子們興奮地拉著爸爸媽媽,欣賞他們的作品。
《綱要》中說:“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xiàn)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指南》中也說:“關(guān)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只拿像與不像作為評價一幅兒童畫的好壞標準,給幼兒的培養(yǎng)帶來一個又一個的失誤,傷透了一些孩子的心,幼兒的人生才剛剛起步,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新鮮的,他會用好奇的、探索的、創(chuàng)造的甚至是破壞的眼光看待這一切,給他一個自由,或許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是可笑而不可理喻的,所以,畫出來的形象荒誕、奇特、不合常理,但這正是兒童畫的可愛之處,他們正是在自己的幼稚的做法中,慢慢地認識世界,慢慢地成長起來。它所展現(xiàn)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塵莫及的。要知道,兒童畫更多的像玩一場游戲,這種“不像”的畫正是幼兒自娛自樂的產(chǎn)物,是真、善、美的體現(xiàn),而正是這種游戲啟迪了他們的心智,培養(yǎng)了他們的個性品質(zhì),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yīng)珍惜和愛護幼兒的這一特征,不要總在“形”上做文章,評價“像不像”、“美不美”,應(yīng)該遵循他們年齡發(fā)展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善于理解和尊重他們的心理特征。只要他們在繪畫的過程中是愉悅的,教師就不要過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發(fā)揮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畫,才有可能畫出真正的兒童畫。
和孩子們上完剪紙課,總會發(fā)現(xiàn)廢紙散落一地。這次,我沒有號召孩子們把地上的廢紙拾起來,而是我自己俯下身一片片地開始拾起來。很快,我發(fā)現(xiàn)我身邊多了幾雙小手,不一會兒地上的廢紙就拾干凈了。我想,平時我大聲音地劉他們拾起來,卻沒幾個小朋友會去拾廢紙,而現(xiàn)在我自己去拾,孩子們卻一個比一個搶得快。于是我乘機問:為什么你們會來幫我拾呀?不拾可以嗎?以后我們應(yīng)該怎么呢?
孩子由于認知能力較低,他們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并不理解。所以,盡管我們不斷地強調(diào)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甚至對于違反要求者給予懲罰,卻不能讓孩子接受。孩子們天生好奇,會認為老師們和他們在一起“玩”,把活動看成了一種有趣的游戲而積極參與,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自己先做到,因為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我們應(yīng)該時刻善于捕捉時機,把自己的教育意圖轉(zhuǎn)化為幼兒的自覺行為,而不是在訓斥、控制中使幼兒屈服。
每天孩子進園都會向我問好,我也總是微笑地和孩子作一定的回應(yīng)。有時候孩子犯錯了,我也盡量使自己的語氣變得溫和一些,讓他們認識到錯誤后,我總會讓他們微笑著離開,不斷給孩子微笑 ,讓他們每天都沉浸在快樂之中。
如果說,童心是兒童世界的通行證,那么愛心是打開心靈的金鑰匙,耐心就是幫助幼兒健康成長的雨露,撫摸、寬容、贊賞、身教、微笑則是這三者的外在表現(xiàn),是師幼平等交往、良效互動的載體。愛,能給予孩子溫暖,讓我們每一位教師都來傾注愛,像母親對孩子,像瀑布對小溪,像藍天對小鳥,像江河對魚兒,把全部的愛灑向每個孩子,只要有愛,就會春風化雨,只要有愛,就能撐起這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