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瑞君 林紹珍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線上教學逐漸成為與傳統(tǒng)線下教學并重的教學方式,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為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各高校在教學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積極發(fā)展“互聯網+教育”,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合融合,促進線上教學發(fā)展與完善。高校教師作為線上教學的主體,其線上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線上教學質量,以及線上教學發(fā)展和普及。因此,提升教師線上教學能力,是今后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因素。
2020 年初,突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高校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抗擊疫情,各高校嚴格按照教育部提出“延期開學”和“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結合學校自身條件、專業(yè)特點、課程差異等因素積極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此次線上教學活動規(guī)模之大,范圍之廣,程度之深,是對疫情之前開展線上教學改革成果的一次全面檢驗。根據教育部的統(tǒng)計數據,截止到5 月8 日,全國開展線上教學的高校達1454 所,有103 萬教師開出線上教學課程107 萬門,參與學習的大學生達1775 萬人。[1]線上教學課程涵蓋了全部十二大學科門類。這些課程既有理論課程,也有實驗課程。由此可見,此次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活動保證了各高校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基本上實現了教育部提出的“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目標,并且積累了豐富的線上教學實踐經驗。這對后疫情時期開展線上教學改革,推動線上教學的常態(tài)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但是,從教學質量方面來看,此次線上教學活動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并未達到期望的目標。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比較突出的原因是教師線上教學能力不足。因此,補足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能力短板,對于提升線上高校線上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模式是教師與學生在固定的教室內,以教師口頭講授為主,板書為輔的知識傳授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互動,且對課堂進行直接控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數字化技術發(fā)展以及在教育方面的廣泛運用,人們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線上學習迅猛發(fā)展,推動了高校教學模式的變革。但是,作為高校教學主體的教師,由于長期以來的線下教學形成了教學慣性,并且這種慣性已經被模式化和固化,短期內難以改變。[2]在教學慣性的作用下,面對新技術引發(fā)的教學模式變革時,高校教師首先會在心里產生強烈排斥感,拒絕采用線上教學的模式?,F實的情況也證明了這一點,鄔大光等對6 所本科院校調查研究表明,36.5%的高校教師在疫情后返校采取線下教學模式。[3]
高校在教師招聘時忽視線上教學能力考察是影響教師線上教學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不同于中小學,高校除了教書育人職能外,還有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職能。正因為如此,高校在教師招聘條件設置方面與中小學存在很大差異。近幾年在“雙一流”建設政策背景下,高校在教師招聘條件方面更加突出學歷、學校、科研成果等三個方面。在學歷方面,高校對應聘者條件設置為博士研究生,有些高校甚至要求應聘者本碩博三個階段所學專業(yè)必須一致;在學校方面,越是知名的高等學校對應聘者的畢業(yè)學校要求越高,要么海外名校,要么就是國內頂尖大學畢業(yè);在科研成果方面特別強調專著或論文,尤其是發(fā)表高影響因子期刊的學術論文。這些招聘條件對提升高校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這種應聘條件的設置往往忽視了應聘者的教學能力考察。即便一些高校在試講階段對應聘者的教學能力進行考察,但也只是考察應聘者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教學設計、PPT、教態(tài)、教學過程控制、教學評價等,甚至有的高校還要求應聘者在試講時都不用制作PPT,采取教案、講義及板書等傳統(tǒng)教學模式。因此,這樣的評價方式忽視了應聘者的線上教學能力,對教師日后線上教學影響可想而知。
高校教師評價是對高校專任教師工作現實或潛在價值做出判斷的活動。[4]從管理學角度來說,高校教師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而且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高校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校對教師的評價受高校排名影響越來越大。為提高排名位次,各高校紛紛加強對教師科研考核。在科研考核方面注重高級別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發(fā)表高影響因子刊物的學術論文和高水平的學術專著等。同時,教師的獎勵及職稱晉升等與個人的科研成果直接掛鉤。因此,在這種考核機制影響下,教學被邊緣化了,教師對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的投入失去了平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校教師把教學當成了“副業(yè)”,科研才是“主業(yè)”。由此可見,不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導致高校教師的無法潛心教學,是影響其線上教學能力提升的制度因素。
改變高校教師教學慣性,才能從根本上轉變高校教師對線上教學認識,使其認同線上教學價值,這是后疫情時期提升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能力的關鍵。首先,要加強教學理論研究。教學理論來源于教育實踐,同時又反作用于教育實踐。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線上教學早已付諸實踐,但是,教師鮮有對線上教學進行理論研究,導致線上教學理論滯后于線上教學實踐。因此,今后要在線上教學實踐中要加強線上教學理論研究,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教學理論,提升理論解釋力,從而為線上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其次,高校教師要學會角色轉換。線上教學滿足了數字化時代學生非線性學習的要求,同時,對傳統(tǒng)教師角色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教師角色不再是的知識傳遞者,而應當是知識引導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督導者。[5]實現這一角色轉變,有助于高校教師適應線上教學要求,激發(fā)提升線上教學能力的內在動力。
教師的質量決定著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6]也就是說,高校教師的水平決定了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提升高校教師的水平必須源頭開始,做好教師招聘工作。一方面,高校要科學設置高校教師的應聘條件。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職能,其中,教書育人是第一職能。因此,在教師應聘條件設置方面,高校要把“德”放在第一位,重視應聘者職業(yè)道德。在此基礎上,重視應聘者的教學能力,要求應聘者必須要有從教經歷,特別是線上教學經歷,具備一定的線上教學經驗。最后才是考察應聘者的科學研究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試講與面試階段,要突出線上教學能力的考察。試講時除了考察應聘者教態(tài)、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控制、教學評價等因素外,還應當突出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的能力,是否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面試時要考察應聘者對線上教學的理解,以及未來線上教學的規(guī)劃等??偠灾?,高校應當摒棄過去偏重應聘者科研能力的考察方式,要突出教學能力,特別是線上教學能力考察,為今后教師線上教學能力培養(yǎng)奠定基礎。
教師評價對教師的工作起導向作用。教學與科研是高校教師的兩個基本工作任務,服務社會是這兩個基本任務的延伸。傳統(tǒng)輕教學重科研的評價機制割裂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導致教師對教學不重視,影響教師的全面發(fā)展。事實上,教學與科研是相互促進的。教學是科研的基礎,教好一門課,可以為這門課的科研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樣,科研的成果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實現科研反哺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因此,高校應當摒棄輕教學重科研的教師評價機制,建立發(fā)展性的教師評價機制,促進教師全面發(fā)展。發(fā)展性教師評價的核心理念是以教師發(fā)展為本。[7]這要求高校在教師評價上,重視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首先,高校要提高教學質量評價在教師績效評價中的權重,實現職業(yè)道德、教學質量、科研成果、社會服務并重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同時,在教師職稱晉級上,將教學質量納入評價標準,從源頭上激勵教師重視教學,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尤其是線上教學能力。其次,在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在原有指標基礎上增設教學成長評價指標,引導廣大教師把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提升自身的線上教學能力。
疫情期間高校開展的線上教學活動,結果表明,教師在線上教學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是,教師線上教學能力普遍存在不足。因此,提升教師線上教學能力,是今后高校線上教學常態(tài)化進行的關鍵。而教師線上教學能力不足,既有教師自身的原因,也有高校方面的原因。因而,教師改變教學慣性、高校重視應聘者線上教學能力考察、建立教師發(fā)展性評價機制等是提升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能力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