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寧 李叢慧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十七至十八世紀,“貝爾康多”的演唱技法盛行于整個歐洲大陸,當時許多作曲家都試圖從這個突破口進行創(chuàng)作,莫扎特就是其中的一員。莫扎特早期在創(chuàng)作“音樂會詠嘆調”時,融合了巴洛克時期音樂的對位性和古典主義嚴謹優(yōu)雅的音樂思想,歌詞大多都是帶有神話故事色彩的或是宗教圣經的禱告。到了后期莫扎特在旋律的抒情上增添了內容的戲劇性,作曲上不再強調對位手法,而是將重點放在了明暗法上,使音樂織體更加豐富、情感更加細膩。在演唱方面,莫扎特還會根據每位演唱者的獨特音色和表演方式,量身定制能夠展現他們高超演唱技巧的音樂會詠嘆調作品。
“音樂會詠嘆調”最開始并不是這樣被定義的。莫扎特在創(chuàng)作此類作品時使用“Arias and Scenes for Voice and Orchestra”作為總標題,而完整的翻譯過來是“為人聲和樂隊的詠嘆調和場景”。由于中文表述的多樣,所以在翻譯莫扎特作品目錄時,出現了很多版本,這也導致了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稱謂混亂的現象。直到2010 年,由周小燕審定的《世界音樂大師聲樂經典系列之莫扎特女高音音樂會詠嘆調20首》中解釋了“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的”藝術形式和音樂風格,由此定義了“音樂會詠嘆調”這一名稱。
因為音樂會詠嘆調的歌曲基本上都是為音樂會所創(chuàng)作的,所以與歌劇詠嘆調相比,在內容和結構上都是有差別的。音樂會詠嘆調本身就具有完整性和戲劇性,它與歌劇中承前啟后、連貫劇情的唱段是不同的。音樂會詠嘆調雖然是依托于歌劇中的一些戲劇情節(jié)而創(chuàng)作的,但在表現的時候,它既能展現出歌劇般的戲劇場景,又能獨立出來作為詠嘆調進行演唱。這一點,極大的區(qū)別了歌劇詠嘆調為貫穿劇情、承接戲劇內容的作用。音樂會詠嘆調這一體裁,不僅在音樂上保持了詠嘆調原有的藝術魅力,在表演上也逾越了戲劇舞臺的局限,成為音樂會上最受常演唱的體裁之一。
藝術歌曲與“音樂會詠嘆調”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qū)別的。首先這是兩種不同的體裁,藝術歌曲是古典音樂的一種代表形式且產生的時間比較早,流傳的時間也很久遠。其次在歌詞方面,藝術歌曲大多取材于詩人創(chuàng)作的抒情性詩歌,篇幅短小,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其委婉細膩、溫柔典雅的內在美。而“音樂會詠嘆調”在內容上依托于一定的戲劇情節(jié),篇幅較長,戲劇性強,人物表現力豐富。最后在伴奏上,藝術歌曲伴奏形式單一,一般為鋼琴伴奏。而“音樂會詠嘆調”除了鋼琴伴奏之外還有樂隊伴奏,伴奏形式復雜多樣。
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共有54 首,其中女高音詠嘆調36 首、女中音1 首、男高音9 首、男低音8 首。而從作品內容來看,又可大致分為四類:
第一類:為劇中角色、場景或為其他作曲家的歌劇作品增加唱段。如:為西班牙作曲家Martin Y Soler 的喜歌劇《善良心的郁悶》中增加的唱段“Vado,ma dove?”《我去向何方?》(K.583)。這一類在“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中占比數量較多。
第二類:具有宗教音樂性質的。如:德語作品“Der Liebe himmlisches Gefuehl”《感受上天的慈愛》(K.119)。這類作品沒有復雜的戲劇情節(jié),以抒情為主,旋律舒緩、情感真摯。
第三類:獨立歌曲性質的。如:“Per pieta,bell idolmio”《我親愛的,可憐我吧》(K.78)。這類作品在莫扎特音樂詠嘆調中占比較大,與歌劇關系不大,僅與人物相關聯。
第四類:為歌唱家量身定制的曲目。如:“Alma Grande E Nobil Core”《偉大的靈魂和高貴的心》(K.578),這是為女高音Louise Villeneuve(路易絲·維爾納夫)所作的三首詠嘆調中的第二首,也曾作為插曲在歌劇《藍色城堡的兩個男爵》的間奏曲演唱。
《偉大的靈魂,高貴的心》是莫扎特于1789 年,為女高音歌唱家Louise Villeneuve(路易絲·維爾納夫)量身定制的三首詠嘆調中的第二首。這首詠嘆調既是為歌唱家定制的,又屬于為歌劇場景增加唱段的音樂會詠嘆調。在歌劇《藍色城堡的兩個男爵》中,這首詠嘆調是銜接角色間奏曲的插曲。
《偉大的靈魂,高貴的心》歌詞是由Giovanni Palomba(朱塞佩·帕隆巴)所寫。歌曲講述了一位貴婦人,在遭受到情人的欺騙和背叛后,內心悲痛憤慨,雖然心里對他是在意的,但是還是想找他復仇的矛盾心情。這首詠嘆調的歌詞結構和韻腳方面都比較自由,沒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內容上與劇中的情景相對應。
《偉大的靈魂,高貴的心》曲式結構復雜多變,主題結構常起根本性變化,屬于自由變奏曲,即主題及其一系列變化反復。全曲共分為三個段落,分別是前奏(Allegro)、演唱前段(MadameLaura)、演唱后段(Allegroassia)并帶有12 小節(jié)的尾聲。全曲為規(guī)整的4/4 拍,由一個主題樂段和四個變奏樂段組成。
前奏(1-15)是一個快板(Allegro),前四個小節(jié)是主題的首次出現,旋律上在強拍位置使用了跳音,增加了音樂的跳動性。
主題樂段A(16-37)中共使用了三種不同的素材形式,主題樂段從降B 大調開始發(fā)展,進入到第一個變奏主題(38-48),這也是整個作品變奏的開始;隨之進入到變奏二(49-72),這一部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演唱方面,也是整首作品中調性變化最豐富的段落;變奏三(73-85)是一個再現的部分,調性逐漸回歸到主調降B 大調上。
主題樂段B(86-129)其實也是第四次的主題變奏,以熱情的快板(Allegro assia)出現,這段和聲調式簡單統一,基本穩(wěn)定在主調降B 大調上,但是伴奏織體運用了大量是跳音,再加上歌詞語句的重復,這一部分是演唱中的高潮,需要變現出女主人公強烈復仇的激動情緒。
最后12 小節(jié)的尾聲(130-150)是對這四次變奏的深化和補充,使整個作品的情感表達的更加飽滿和深刻。
《偉大的靈魂,高貴的心》是一首非常具有教學意義的作品。速度偏快、節(jié)奏感強,因此在演唱時,要特別注意氣息的運用和聲音的表現力。呼吸是聲樂學習的基礎,只有正確科學的呼氣,才能有穩(wěn)定的氣息做支撐。這首歌曲的第一句就需要極強的氣息控制,第一樂句(16-17)最后一個跳音fa,對于女高音來說是一個換聲點,如果這句的開始沒有做好呼氣,那么這個音就容易借助嗓子發(fā)出,聲音就會變得很緊。因此在唱到這個音的時候,氣息一定要下沉,越高的音,喉頭越要放松,然后用后腰的力量去支撐氣息的流動,這樣這個音才能唱的完美。
整首曲子的節(jié)奏比較緊湊,因此要把握好換氣的位置,在換氣時要快速地吸氣。例如在第30 小節(jié),有一個八拍半的長音,因此需要在前一個小節(jié)做好充足的準備,把氣吸滿。隨之而來的小華彩(32-34)對氣息則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把音唱的準確,氣息還要保持穩(wěn)定。整首作品中還有很多半音的小音階,這一點同樣要把控好氣息,不然就會出現音準偏高或偏低的現象。
作品的后半部分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這一部分速度又回到了前奏的快板的速度(86-145),伴奏織體運用了很多短促的跳音,而且歌詞開始不斷的重復,逐漸地將女主角的情緒推向高潮,相較于前半部分,這里更需要表現出情節(jié)的戲劇性和人物的張力。除了要求對氣息的精準把控之外,還要注意歌詞演唱的清晰度,不能因為速度快,而含糊不清地一帶而過。因此演唱時,咬字要清晰,情緒上要以一種高傲的女性姿態(tài)來演唱,刻畫出人物被背叛而憤怒的形象。
“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是非常具有教學價值的,這些歌曲在訓練聲樂技巧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可以鍛煉學習者在良好的氣息支撐下,保持聲音的連貫性;快速跑動的音型可以鍛煉嗓子的靈活性,特別是對換聲位置的訓練,會有明顯的效果。除了聲音技巧上的訓練,歌曲情感的表達更是必不可少的,對于“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我們要整體的分析作品結構,仔細研讀譜子,這樣才能體會作品的情感內容,把握好古典主義作品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