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芝
(桓仁滿族自治縣西園小學,遼寧 本溪 117200)
情境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對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進行評估,通過師生之間、認知主體和課題之間的情感氛圍的構建,建立起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在積極的情感氛圍和環(huán)境中開展學習,使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幫助學生提高情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小學語文教學不應當僅限于課堂范圍內,更應該幫助學生大語文觀理念的學習。當前教學中,教學空間的狹窄限制了學生走進現(xiàn)實進行情景體驗的機會,學生由于缺乏豐富的生活體驗,缺少對生活的感悟,無法走進作者,對文本的認識不夠深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調動學生的思維[1]。
當前,大部分的學校都配備了多媒體設備,為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但是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部分學校教學設備落后,學生無法通過網(wǎng)絡進行課外相關資料的查詢和閱讀,教師對圖書館和網(wǎng)絡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教師無法組織學生進行文本相關故事內容的延伸。
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后,許多教師開始采用多種形式的情境教學,但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使用該教學方法,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過多的應用多媒體進行不相干圖片的設置,忽略了文本的學習,只考慮教學外在的形式化,缺乏對教學內容文本的重點解讀。
部分教師在情境教學過程中,缺乏對課堂的整體把握,缺乏情境教學與教學目標的結合,許多情境的設計脫離課本實際內容,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導致課堂效率低下,缺乏對情境創(chuàng)設科學性和合理性的考量。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師可以應用計算機將文字、聲音和圖像直觀的進行展示,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形象,對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進行調動,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可以主動的進行學習,積極地進行探索。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復雜的教學內容轉變成為直觀的可感知的東西,通過影音視頻等形式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語文課堂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效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與文章內容情感可以共鳴的音樂,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特殊的氛圍當中,對學生的聽覺進行調動,幫助學生進入文章中的意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音樂中進行文章的朗讀,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進行文本的學習。
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進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根據(jù)文章的內容設置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結合文章內容,對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考量,緊扣文本進行問題的設置,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對學生具有啟迪作用[2]。教師通過巧妙的問題設置,進行問題情境的設置,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對自己的語言進行修飾和訓練,針對不同課文的內容和文本,進行感情基調的調整,在教學中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通過對教學語言的組織,提高語言的科學性、形象性,進行文字情境的創(chuàng)設,幫助學生領會文章的意境,帶給學生豐富的感官享受,營造濃厚的教學語言環(huán)境,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中的任務,指導學生進行相應角色的扮演,加強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文章的類型,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表演,走入人物內心把握人物性格,不僅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根據(jù)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語文情境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音樂、提出相應的問題、對語言進行錘煉、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想象能力,提高徐聞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