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李懷長,牛艷艷,郭 靜
(山西省中醫(yī)院肝病科,山西太原 030012)
肝纖維化是由肝臟長期損傷、修復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病理現(xiàn)象,患者可有乏力、食欲減退、厭油膩、右上腹不適等癥狀,其作為肝硬化的初級階段,若及時采取有效的控制、治療手段,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肝硬化失代償期和肝癌的發(fā)生率。目前,臨床尚無特異性和專一性的抗肝纖維化藥物,多采用調整生活作息、飲食或護肝藥物來對癥治療,并未達到預期效果[1]。近年來,臨床廣泛開展的中醫(yī)中藥抗肝纖維化的實驗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中藥復方的多途徑、多層次、多靶位的藥理作用特點,在抗肝纖維化治療中顯示了特有的優(yōu)越性[2]。養(yǎng)肝化瘀顆粒為山西省中醫(yī)院制劑,由梁瑞敏主任醫(yī)師所創(chuàng)制,其含有丹參、牡蠣、鱉甲等多味中藥,具有活血、化瘀、消積的功效。為此,本研究選取了90只Wistar大鼠進行基礎實驗研究,旨在觀察養(yǎng)肝化瘀顆粒對肝纖維化大鼠肝功能和肝纖維化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 Wistar大鼠90只,雌雄各半;鼠齡6~7周,平均(6.5±0.3)周;體質量120~200 g,平均(160.6±20.5)g。所選動物均由北京華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京)2019-0008。本實驗方案已經(jīng)山西省中醫(yī)院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批準。
1.1.2 藥物與試劑 養(yǎng)肝化瘀顆粒(由山西省中醫(yī)院制劑中心提供,批號:20190527,規(guī)格:15 g/袋),藥物組成:丹參、鱉甲、黃芪各30 g,牡蠣、白芍、白術各20 g,生地、山茱萸各15 g,桃仁、紅花、郁金、木香、土元各10 g。秋水仙堿片(西雙版納版納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3021369,規(guī)格:0.5 mg/片)。牛血清白蛋白(BSA)(上海研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738328);四氯化碳(CCl4)(北京化工廠,批號:080120)??偰懠t素液體試劑盒(上海鑫諾賽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Ⅳ型膠原測定試劑盒(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總蛋白試劑盒(北京北化康泰臨床試劑有限公司);堿性磷酸酶測定試劑盒(長春匯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人腫瘤壞死因子、轉化生長因子試劑盒(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1.3 儀器 低速離心機(科大創(chuàng)新股份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電熱恒溫水箱(上海醫(yī)用恒溫設備廠);電子天平(德國賽多利斯公司);交直流電子計價秤(太原航空儀表有限公司);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株式會社);自動酶標分析儀(上海安泰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深圳新產(chǎn)業(yè)生物醫(yī)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2 研究方法 90只大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陽性對照組及高、中、低劑量組(給予養(yǎng)肝化瘀顆粒高、中、低劑量),共6組,每組15只。除正常對照組外,其余大鼠均制備肝纖維化模型,每只大鼠按照0.3 mL/100 g劑量腹腔注射20% CCl4溶液,同時按照0.3 mL/100 g皮下注射0.8%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1次/周,連續(xù)注射5周[3]。自造模開始,陽性對照組大鼠給予秋水仙堿混懸液l mg/kg灌胃,高、中、低劑量組大鼠分別給予養(yǎng)肝化瘀顆粒30 g/kg、15 g/kg、7.5 g/kg灌胃,而正常組與模型對照組大鼠均以20 mL/kg生理鹽水灌胃,1次/d,至9周末結束。
1.3 觀察指標 ①肝功能指標。分別于干預5周、9周后觀察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白蛋白(ALB)、總膽紅素(TBil)、堿性磷酸酶(ALP)水平變化,取各組大鼠尾靜脈血3 mL,以2 5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進行檢測。于干預5周后采用斷頸方式處死各組8只大鼠,9周后處死各組剩余的7只。②肝纖維化指標。分別于干預5周、9周后采用微磁?;瘜W發(fā)光法檢測Ⅲ型前膠原(PCⅢ)、Ⅳ型膠原(C-Ⅳ)、層黏連蛋白(LN)、透明質酸(HA),采血與分離血清方式同①。③肝組織病理觀察。于干預9周后采用蘇木精 - 伊紅(HE)染色[4]法觀察分析大鼠肝組織病理形態(tài),于倒置顯微鏡下觀察大鼠肝部組織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肝功能指標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干預5周后模型對照組大鼠AST、ALP及干預9周后TBil、ALP均升高;與模型組比較,干預5周后高、中劑量組大鼠TBil降低,干預9周后高、中、低劑量組大鼠ALT和高、中劑量組AST均降低;干預5周后高劑量組大鼠ALP和干預后9周AST低于低劑量組大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6組大鼠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6組大鼠肝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5周后比,*P<0.05;與正常對照組比,#P<0.05;與模型對照組比,△P<0.05;與陽性對照組比,▲P<0.05;與高劑量組比,□P<0.05。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B:白蛋白;TBil:總膽紅素;ALP:堿性磷酸酶。
?
2.2 肝纖維化指標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干預5周后模型對照組大鼠PCⅢ、C-Ⅳ、LN、HA及干預9周后C-Ⅳ、HA均升高;與模型組比較,干預5周后高、中、低劑量組大鼠C-Ⅳ、LN降低,干預9周后高、中、低劑量組大鼠C-Ⅳ和高劑量組HA均降低;干預后9周后高劑量組大鼠PCⅢ、C-Ⅳ和HA均低于低劑量組大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6組大鼠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
表2 6組大鼠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
注:與5周后比,*P<0.05;與正常對照組比,#P<0.05;與模型對照組比,△P<0.05;與陽性對照組比,▲P<0.05;與高劑量組比,□P<0.05。PCⅢ:Ⅲ型前膠原;C-Ⅳ:Ⅳ型膠原;LN:層黏連蛋白;HA:透明質酸。
?
2.3 9周后肝組織形態(tài)學改變 干預9周后,病理HE染色可見,正常對照組:未見匯管區(qū)擴大及肝小葉結構紊亂,肝小葉內未見炎性細胞浸潤,匯管區(qū)周圍無纖維化,肝細胞無變性,未見點灶狀壞死,見圖1-A。模型對照組:匯管區(qū)擴大明顯,周圍纖維化,偶見碎屑樣壞死,纖維間隔形成,肝小葉內可見輕度炎細胞浸潤,肝小葉結構紊亂,可見假小葉形成,肝細胞重度脂肪變性,見圖1-B。陽性對照組:匯管區(qū)輕度擴大,周圍纖維化,纖維間隔形成,部分肝小葉結構紊亂或伴假小葉形成,見圖1-C。高劑量組:匯管區(qū)輕度擴大,周圍輕度纖維化,偶見纖維間隔形成,肝細胞可見脂肪變性,肝小葉結構趨于正常,見圖1-D。中、低劑量組:匯管區(qū)擴大,周圍纖維化,可見纖維間隔形成,部分肝小葉結構紊亂,見圖1-E、F。
圖1 大鼠肝組織病理形態(tài)學圖片(HE ,×400)
肝纖維化貫穿于各種慢性肝病的始終,是肝臟長期損傷、修復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病理現(xiàn)象,而若慢性肝病進程未被有效控制,則可進展為肝纖維化。目前臨床尚未有特異有效的抗肝纖維化的治療方法,主要以針對原發(fā)病與抗纖維化兩方面進行干預,以達到阻滯肝纖維化進一步進展為肝硬化。
中醫(yī)認為,肝纖維化屬于“黃疸”“鼓脹”等范疇,發(fā)展病機是以肝絡瘀阻為核心,正氣虧虛為關鍵,毒、虛、瘀互結為根本,因此,扶正活血、化瘀通絡是肝纖維化的主要治療原則。養(yǎng)肝化瘀顆粒中紅花、丹參能夠促進機體吸收和清除沉著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牡蠣可斂陰潛陽、解毒化痰;鱉甲可增強免疫,減輕肝損傷;桃仁、土元可活血祛瘀、消散內癰;黃芪可補氣固表、托毒排膿;生地可養(yǎng)陰生津、清熱涼血;郁金、木香可活血止痛、行氣解郁;山茱萸可生津止渴、補益肝腎;白芍可養(yǎng)血調經(jīng)、柔肝止痛的功效;白術可保肝益氣、燥濕利水,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養(yǎng)肝護肝的功效。相關學者認為,活血化瘀藥物抗纖維化的機理主要是通過改善微循環(huán)與影響結締組織代謝,起到改善或恢復免疫功能穩(wěn)定性的作用[5]。本研究將眾藥合制為養(yǎng)肝化瘀顆粒,用于研究對肝纖維化的治療效果,發(fā)現(xiàn)與模型對照組比較,干預5周和9周后,高、中、低劑量組大鼠血清肝功能各項指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干預9周后檢測,高劑量組大鼠AST顯著低于陽性對照組,證實了不同劑量養(yǎng)肝化瘀顆粒干預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鼠的肝功能指標,具有一定的護肝效果。
有研究表明,肝纖維化與肝血瘀阻之間存在著本質的聯(lián)系,微循環(huán)障礙可導致肝竇狹窄、閉塞甚至消失,肝竇內紅細胞聚集,微血栓形成,而養(yǎng)肝化瘀顆粒有抑制過氧化脂質,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從而提高機體對自由基的清除率,在炎癥早期滲出性階段發(fā)揮抗炎作用,并能抑制炎癥的晚期增殖病變,促進組織修復再生[6]。另有學者認為,肝星狀細胞活化,有可能促進肝纖維化進展,最終導致肝臟結構或功能異常的病理變化,因此,肝纖維化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細胞外基質與其降解產(chǎn)物在肝內的生成與沉積[7]。PCⅢ、C-Ⅳ、LN、HA均為評估肝纖維化常用指標,其與肝纖維化發(fā)展程度密切相關?,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芍可抑制谷丙轉氨酶的升高與乳酸脫氫酶活性的增高,從而起到抗炎護肝的效果;黃芪可利于促進機體清除自由基,增強免疫力[8-9]。本研究中,與模型對照組比較,干預5周和9周后,高、中、低劑量組大鼠血清肝纖維化指標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部分指標和陽性對照組水平相當,同時病理HE染色可見,高、中、低劑量組大鼠肝組織病理較模型對照組明顯減輕,肝小葉結構逐漸趨于正常,肝纖維化程度減輕,提示養(yǎng)肝化瘀顆粒對復合因素誘發(fā)條件下的大鼠肝細胞損傷均有較好保護和治療作用,并可間接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與增殖、對肝臟內膠原的合成及分解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控制細胞外基質的產(chǎn)生和沉積,能夠起到防治肝纖維化的局部效應。
綜上,養(yǎng)肝化瘀顆粒對CCl4聯(lián)合BSA所致的大鼠肝纖維化有明顯的干預和治療作用,對大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整個方劑注重整體病機,著眼局部變化,可控制或逆轉肝纖維化,但其作用機制仍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