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qū)浦口外國語學校 黃明柱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在有些地方實行開卷考試已有多年的實踐。從歷年的試卷分析來看,既考查了學科的必備知識,也考查了學生的關鍵能力,同時滲透學科素養(yǎng)。從注重考查基礎,到考查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轉向“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考查??傊?,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已成為新時代道德與法治學科考查的方向。面對這一轉變,一線教師更要注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基于課堂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筆者就日常教學中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談幾點體會。
開卷考試其實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將學生從過去簡單、枯燥的機械性背誦中解放出來,減少了對知識的識記和再認,于是有些學生產生了一種誤解,片面地認為開卷考試最容易得分,只要在考試時翻一翻書就可找到現(xiàn)成答案,忽視了平時的學習,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一知半解。從應對開卷考試來看,對學科“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尤為重要。不少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對“雙基”的掌握只停留在死記硬背上,而沒有做到融會貫通,更談不上對知識體系進行整體梳理,形成知識模塊,一旦考試中出現(xiàn)新情境且設問開放的題型,就束手無策。而且,開卷考試的試題材料新,題量也不小,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想通過翻閱書本應對考試是很難做到的。這就更加凸顯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性。盡管開放性試題給予的開放性空間很大,但試題的答案往往是通過基礎知識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出來的。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對“雙基”的梳理、理解。
何為“四題”學習?即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課題、框題、標題及標題下需要學生歸納和老師重點講解的問題。在每節(jié)課,我都會安排學生按照“四題”的要求進行學習。這樣做有效避免了學生學習的盲目性,提升了針對性、實效性,從而幫助學生將知識以“總—分”的形式對概念、原理、觀點、基礎知識等進行梳理,形成知識網絡。尤其在復習的過程中要立足教材,把各課、各節(jié)的知識點進行梳理,使之系統(tǒng)化、網絡化。同時,還要打破課與課、框與框的知識點的界限,進行橫向比較、縱向聯(lián)系。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不再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相互間邏輯關系清楚的多層次的知識整體,能有效提升歸納能力。
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在要求,也是學好這一課程的重要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點進行操作。
第一,社會熱點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第二,社會熱點與教材中的哪些知識可以掛鉤?如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成就是當前黨和國家宣傳教育的重點,它可以與教材內容結合的點有:堅持黨的領導,科教興國戰(zhàn)略,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當代青少年責任感、使命感等。若能將熱點問題與教材原理巧妙地對接并有機運用,就能有效地提升學生運用知識、原理分析實際生活的能力,就能做到有條有理地從多角度、多側面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聯(lián)系學生實際來考查學生的能力與覺悟,是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特點,強調了“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有機統(tǒng)一。如中考試卷中的“你認為……”“談談你的感想和認識”“你是如何認識……”“你哪一條做得最好”等都是強調聯(lián)系學生自身實際,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掌握,還在于內化和踐行,還要提升價值引領,體現(xiàn)學科育人的價值導向,提升學生的踐行能力。
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應以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為前提,這是形成關鍵能力、培育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對學生加強學科必備知識的教學,為提高學生能力打下基礎,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時事熱點,植入學習話題,開展活動教學,讓學生在掌握必備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成長的關鍵能力,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