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俁洋
“之琳文學社”簡介
江蘇省海門中學附屬學校人杰地靈,社團眾多?!爸瘴膶W社”便是諸多社團中一個文學的小世界,給她取名的靈感來自于杰出校友卞之琳。之琳文學社是以喜愛文學為基礎(chǔ)而創(chuàng)建的社團組織,在這里,同學們用低吟淺唱、高歌長嘯抒發(fā)胸懷,用詩歌巧搭心橋,用詞賦定格過往。
在“之琳”,沐清風,訴心聲,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在“之琳”,時光流轉(zhuǎn),唯獨不滅的是對文學的信仰!
記憶深處的世界有粽香縈繞、有綠葉迷眼,我總迫不及待地解開粽葉,似乎里面蘊藏著無窮的趣味……
端午的粽子品種繁多,小孩最喜歡吃的是甜甜的豆沙粽,大人多喜歡吃咸肉粽。而我最喜歡吃奶奶包的紅豆粽:軟糯的糯米中點綴著幾顆紅豆,紅豆在糯米中嵌得緊緊的,像是從里面長出來的一樣。紅豆粽沒有餡料,除了彌漫在空氣中的粽香,似乎一無是處。唯一有點吃頭的是撒在它上面的白糖。媽媽說:“恐怕你愛吃的只有糖吧。”我說:“吃粽子的趣味不就是要吃得甜蜜蜜嗎?”
每年端午節(jié)回到老家,一打開院門,迎接我的先是濃郁的粽香,它熱情地招呼著我,把我擁進屋內(nèi)。廚房被升騰的霧氣籠罩著,暖暖的,像在述說什么溫情的故事?;秀遍g,我看見一個朦朧的身影:瘦削的奶奶正擺弄著什么。走近一瞧,白白的糯米泡在盆中,窄長的粽葉閃耀著絲絲嫩綠,一旁點綴著各色的餡料。奶奶經(jīng)驗十足,不做多手準備,怎能滿足每個家人的口味?奶奶就這么忙碌著,她似乎沒有勞作之苦,只享受著勞動之趣。
再一恍惚,我竟來到餐桌邊,桌上擺著煮好的粽子。我忙解開層層包裹的粽葉,糯米與紅豆在眼前浮現(xiàn),魔力般地勾起我口水的翻涌,點燃了我對甜蜜的期盼。趕緊咬一口,唇齒間充盈著粽香,似要往我的血液中飄散,心中頓時涌起暖流。糯米綿軟柔滑,如水;白糖甘甜,易溶。兩物相碰撞,便在我心中沉淀起一種甜,自然而溫暖的甜。食物之趣,并不只是滿足味蕾的快樂,更蘊藏著難以表述的情——早已刻骨銘心的親情。駐足在我心頭的點點溫馨、點點食趣,悄然綻放……
我小時候,平凡的粽子總能喚醒人們的食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更近。而如今,當母親將粽子端上餐桌時,我并沒有絲絲欣喜,只吃了一個便不再下筷。母親說,這不是你以前最喜歡吃的嗎?我只是低頭,陷入沉思:現(xiàn)代人追求快餐一時的便捷,卻不愿坐下細細品味原始的美味。如此,浮躁占據(jù)心頭,真正的食趣卻消散了。粽子的香甜從來沒變,變化的是我們這顆曾經(jīng)滿懷柔情和暖意的心。
粽香依舊縈繞著,在心中一個閉塞的角落;粽葉仍舊翠綠著,融入在僅存的美好記憶中。但食趣,去哪了?
食趣,“拾”趣,我們能否再拾起食物之趣呢?
[評? ?改]
開篇寫記憶中的粽香,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寫“我”最初喜歡吃粽子是因為愛吃它的白糖蘸料,以為吃粽子的趣味就在于那份甜蜜,為下文作鋪墊。
擬人的手法,濃郁的粽香充滿院子,為下文奶奶的出場營造出溫馨、甜蜜的氛圍。
“我”更深一層地感受到了奶奶包粽子的辛苦。
細膩的描寫將粽子的甜美流于筆尖,留在心頭。
進一步得出新的體會:粽子里包含了甜蜜的親情。
反思當下,引發(fā)思考。
浮躁的心無法真正體會深處的含義,體會那份食趣。
兩個問句看似在問,實則在呼吁大家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生活,不要讓浮躁掩蓋身邊的溫情和美好。
【總? 評】? 本文構(gòu)思巧妙、意蘊深刻、文筆清新自然,對環(huán)境和味道的描寫恰到好處。文章前半部分寫“我”嘗到的是粽子周圍的糖的甜蜜,后來體會到粽子背后奶奶的辛苦以及對家人的關(guān)愛之情,多次描繪粽子的“甜”由口入心;后半部分思考當下,折射出人們追求功利的浮躁,同時也暗含著親情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被淡化了。多種情感的交織使文章立意更為深遠。
(講評教師? ?俞?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