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娟
(榆樹市大嶺鎮(zhèn)中心小學校,吉林 榆樹 130414)
對于小學生來說,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枯燥無味的,進而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達性,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接觸到許多新鮮有趣的事物,并能夠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領(lǐng)域進行深入探究的學習,并且語文的學習模式通常是通過閱讀的方式進行學習的。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下,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知欲望為基礎(chǔ)。充分將信息化滲入到教學模式中,這樣不僅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促進學生進行對于語文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教師在運用信息化技術(shù)進行教學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出發(fā),加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為學生營造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進而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
學習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來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樣也是促進學生進行對于語文深入學習的原動力。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先進的信息技術(shù)與實際的教學內(nèi)容相融合,進而提升小學生的識字興趣[1]。例如:在進行“日月水火”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shù)將“日月水火”形象化起來,進而加深小學生對于漢字的印象并提升識字的興趣。如教師可以將“月”這一漢字與天空上彎彎的月亮相比較和結(jié)合,并配以背景音樂;將“火”與火焰的形狀像比較,進而促使小學生可以進行對于“火”字寫法的探究和學習。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抓住小學生對于學習的注意力,還能有效促進學生進行對于識字的興趣。
小學生由于思想以及學習能力整除與發(fā)展的時期,因此小學生對于漢字的掌握能力并不是十分的完善。由此教師要引導小學生掌握識字、記字的方式和技巧,進而促使小學生的學習能夠得到質(zhì)的飛躍。例如:在“青”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綠油油的草地,進而引導小學生對于“青”的學習。然后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示,青草地旁有一清澈的小溪,由此,教師可以點擊屏幕,將三點水添加在“青”字旁,這樣學生能夠聯(lián)想的記住,“清”的書寫。然后教師可以繼續(xù)點擊屏幕,將畫面轉(zhuǎn)移到小溪旁的青草之上,可以看見蜻蜓停在上面,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對于“蜻”的學習。同理,還可以進行“晴”“情”“請”等的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還能促使學生在觀察和總結(jié)的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記錄方式,由此促進學生識字能力的提升。
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板書、語言講述、寫、記等方式。對于生性活潑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進行安安靜靜的學習的,并且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激起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甚至會對于枯燥的課堂氛圍,感到厭煩。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更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學生對于文字的解讀猶如天書,學生更喜歡的是動畫等方式[2]。總的來說,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模式,以此來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生學習《秋天的雨》時,教師可以說出季節(jié)并讓學生對于季節(jié)進行描繪,教師可以在學生描繪的同時,通過多媒體進行相關(guān)季節(jié)圖片的展示,并將秋季留在最后。在小朋友對于秋季進行想象回憶時,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于秋季有哪些想象,是金黃的麥穗、還是豐碩的果實,或者是秋高氣爽的天氣。在學生進行肯定時,教師可以添加圖片和音樂。以此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感受到秋天的氣息。然后引導學生對于雨天的感受,并將自己的想象記錄下來。通常小學生都會想象到雨天陰暗的天氣、轟隆隆的雷聲以及瓢潑大雨。由此教師可以通過“秋天的雨,好像和小朋友們的感受不太一樣呢,老師怎么感覺秋天的雨帶著水果的芳香呢,那現(xiàn)在老師請小朋友們找一找你們眼中的雨,和老師眼中的有什么不同,好不好呀”等話語,將小學生引入對課文的閱讀。然后在閱讀后,將課文中對于雨的感受,記錄下來,并與之前進行對照。通過情景的創(chuàng)設,能夠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于學習的認真態(tài)度,由此能夠減少學生對閱讀的抵抗情緒和距離。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學習能力正處于發(fā)展的原因,因此造成小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不是很好,進而造成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短板。究其原因,是小學生無法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shù)進行教學,進而促進學生進行對于文章的深入理解。例如:在進行《飲湖上初晴后雨》這一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以及音樂的形式,進行對于詩句中所描繪的畫面進行展示。并將詩句中的關(guān)鍵詞提出來,進行詳細化、具體化的展示,如,“西子”即西施,是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其無論是淡雅的服飾,還是盛裝的打扮,都是一樣的魅力動人,詩人將西湖比作西施,就是說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冬天還是春天,西湖也同樣的美不勝收,由此能加深學生對于詩句的理解。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學生能夠融情于景,將自身代入到古詩之中,進而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并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寫作也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內(nèi)容之一。而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有限,因此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缺乏對于情感的運用和抒發(fā),這對于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寫作能力是極為不利。由此,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可以將對媒體技術(shù)融合進去,讓學生進行對于文章的賞析和糾錯,進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將優(yōu)秀的文章進行展示和投屏,讓學生能夠進行詳細的觀察與學習,并對于其中的好詞、好句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究,進而促使學生能夠?qū)⑵溥\用在自身的寫作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結(jié)構(gòu)散亂的文章進行展示,由此可以讓小學生對于文章中的話語以及辭藻的運用,進行詳細的評價與改動,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寫作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師可有運用信息化的技術(shù),對于寫作結(jié)構(gòu)的大綱進行總結(jié),進而能夠有效幫助小學生根據(jù)大綱進行文章內(nèi)容的豐富,同時也更利于學生將生活中的素材運用到寫作之中。通過信息化技術(shù)的運用,能夠積極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而可以促進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以此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3]。
結(jié)束語:綜上所述,在教學實踐中,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并引導學生能夠認真的學習,教師就應該結(jié)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能力,充分將信息化技術(shù)與教學資源相融合,進而運用不同的模式進行教學的展開。由此讓學生能夠在主動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以此讓學生在樂于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