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霞
(福建省龍巖第一中學,福建 龍巖 364000)
引言:高中階段的學生普遍面臨著升學、家庭、高考等多方面壓力,在高中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各種壓力,提高自主實踐能力,實現綜合性發(fā)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面臨很多阻力,學校為了升學率而忽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實際的教學標準和材料,這些現象很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數學語文等主科課程具有很大差別,如果說其他科目是教育基礎科目,那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綜合教育科目,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校只注重理論部分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性,在課題的研究方面沒有具體的依據,教師在驗收實驗成果時也只關注課題的選擇是否符合標準,對于具體研究項目的進程沒有明確的指導。這種教學形式過于表面化,無法實現綜合踐活動的真正價值,久而久之致使學生片面的認為綜合實踐課程并不重要,因此則要求教師能夠及時轉變教學觀念,認真對待這門課程。
環(huán)境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思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因此教師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始階段向大家講述課程的意義,例如在《寫給學生的話》中,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寫入自己的感想,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來展開課前導入,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意義,創(chuàng)設積極的教學氛圍,營造氣氛濃郁的學習型課堂,并制定一系列的計劃,要求大家能夠積極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接受專業(yè)的課程培訓,加強教師內部的交流,不斷充盈自己的知識儲備,針對每個學生所選的課題進行有效指導,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避免教學表面化[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大部分高中已經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列入到學校教學中,但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使得教學仍然無法真正脫離高考,在選擇命題方面受到很多限制,要求學生以高考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選取樣本僅限于本校同學,這在一定程度上舒服了同學們的思想,與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導致實踐課程淪為一種任務,違背了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2]。
綜合實踐課程必須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在課題的選擇方面要面向全社會,最好針對一些公益性較強的部分,如養(yǎng)老院、社區(qū)中心等,在研究過程中也要做到結合實際。例如在研究過程中的訪談調查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體內容來任意選擇訪談對象,培養(yǎng)同學們的自主參與性,除此之外還要對訪談時間和場所的規(guī)則進行有效指導,真正做到學有所依。
“問題來自于實踐”,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課題的選擇是最基礎的任務,傳統的綜合實踐課程在課題選擇方面有一定的限制,要求高中生以自身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為主進行調查,選取的樣本也過于單一,無法實現拓寬視野的目的。作為新時代的高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者身份,利用現有的客觀條件幫助大家構建創(chuàng)新意識,合理運用文化多元化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優(yōu)化教學模式。
例如在《什么樣的問題可以成為你的研究課題》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大家展示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我國的國粹:刺繡、京劇、茶道、書法、圍棋等,以此來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在選題方面做出創(chuàng)新。以茶文化為例,學生可以根據我國茶的歷史、種類、內涵、意義來進行探討,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沉淀,最后形成獨特的韻味并作為民族文化的代表。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在介紹刺繡時,教師可以引導大家觀察古代不同品級的大臣衣服上的刺繡圖案,文官多以鳥類刺繡為主,武官則多疑生擒為主,以此形成創(chuàng)新型課題;還可以根據我國刺繡織物的絲綢來進行商業(yè)化調查,探究古代經濟發(fā)展的具體情況。通過對綜合實踐課程形式的拓展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幫助大家構建創(chuàng)新型課題,實現高質量的綜合實踐課堂[3]。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宗旨是為了拓寬學生認識世界的渠道,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生活經驗,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并且擁有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然而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人際交往、學習方式都有一定的差異,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大家根據自己的研究課題進行自主分組,加強內部交流與合作,針對相同或具有連接行的活動內容進行探討,讓課題研究更加完整。
由于高中課程比較緊張,一個人單獨完成活動方案設計難免會力不從心,尤其是一些實踐性較強且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做調查的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加強小組內部的培訓,例如在《如何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小組所選擇的課題進行深入分析,首先明確研究對象是屬于校園還是社會,具體面向哪個年齡段的人群,在通過信息、資料、大數據等進行系統的調研,最終得到想要的結果。由于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耗費比較長的時間,教師可以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分工,要求每位成員完成自己的任務,根據課題需求進行有效整合,并與組員進行交流,共同完成活動方案的設計。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經歷選擇課題、教師指導、完善內容、總結這四個主要部分,其中教師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步驟,為了能夠讓研究成果做到件善盡美,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指出制作重點。例如在學習《研究報告怎么寫》時,教師要針對結構、內容、圖表、現狀等多方面進行指導,盡可能做到詳細教學。一篇合格的課題報告應該具備前言、標題、正文、主體、結尾。在正文中要涵蓋數據的分析與整理,對于一些有缺失的數據要做出相應備注,為了能夠加強研究的真實性,可以利用圖表等方式直觀的展示研究成果,最終從數據中得到與之對應的結果,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展示,針對研究報告的內容進行分析,選擇最有說服力的部分進行展示,讓課題更加清晰、具體[4]。
傳統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趨于表面化,只將知識進行轉述,簡單分析實驗過程和活動重點,并沒有實現真正的教學價值,有些教師甚至直接忽視同學們的研究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同學們的自信心,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針對這種現象則要求教師能夠密切關注學生的研究過程,將教學重點放在最后的結果上,讓每位同學都有機會上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給出中肯的建議,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5]。
例如在教材最后關于研究評價章節(jié)《沒有成功就是失敗嗎》中,教師可以讓大家針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分析,總結失敗原因,并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和分析來拓寬視野,增長知識,發(fā)現問題所在并做出相應的檢討,最終讓學生明確觀點:沒有成功也不代表失敗,在不斷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你已經掌握了最重要的部分——能夠獨立思考,學會自主實踐。
結束語:隨著教育事業(yè)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性,深度貫徹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構建認知平臺,幫助大家快速了解社會發(fā)展情況以及未來趨勢。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學會辯證地看待實際問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拓寬學生視野,利用新穎的方法來培育優(yōu)秀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