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延靖
(青海大學/青海省農(nóng)林科學院/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tài)與高原農(nóng)牧業(yè)國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蔬菜遺傳與生理重點實驗室,青海 西寧 810016)
蕪菁(Brassica rapaL.ssp.rapa),俗稱芫根,為十字花科蕓薹屬2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地蔓菁、扁蘿卜、盤菜、恰瑪古等[1],具有耐低溫、耐貧瘠等優(yōu)良特征,能夠在海拔4 000 m的高原地區(qū)種植[2],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西北、東北、西南等地以及地中海沿岸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外高加索等地。蕪菁具有十分悠久的栽培歷史,但隨著各種新奇特的蔬菜種類和品種的引進及栽培制度變化,蕪菁的種植已顯著減少[3],近年來隨著蕪菁價值的不斷被發(fā)掘,作為蔬菜已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蕪菁還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及飼用價值,常作為特色蔬菜食用。在美國,蕪菁已被廣泛用于飼喂綿羊且成本較低[4]。蕪菁藥材中含有皂苷、黃酮類、糖類及生物堿、揮發(fā)油、酚類和氨基酸等多種人體有益的功能成分[5],作為藥、食、飼的應用價值正在不斷被開發(fā)和利用,未來發(fā)展前景可期。本文主要對蕪菁特征及青海當?shù)氐脑耘嗉夹g進行介紹,以期為蕪菁育種及產(chǎn)業(yè)發(fā)展奠定理論基礎。
塊根肉質,球形、扁圓形或長圓形,外皮白色、黃色、紅色或紫色,根肉質白色或黃色,無辣味,須根多生于塊根下的直根上;莖直立,有分枝,少數(shù)有毛,基生葉大頭羽裂或為板葉,邊緣波狀或齒狀,長15~50 cm,羽裂葉片約1/3的葉柄具有少量的小裂片或無柄的小葉,向下漸變小,葉柄及葉片上面有少數(shù)散生刺毛,下面有白色尖銳刺毛,基部抱莖;總狀花序頂生,花瓣4個,十字形,花直徑5~10 mm,淺黃色或鮮黃色,呈水滴狀;花梗長10~15 mm;萼片4個,2列,長4~6 mm,倒披針形;雄蕊6個,4強,雌蕊1個;子房上位,1室,由1層膜質隔膜隔成假2室;長角果圓柱形,長4~10 cm,喙長1~2 cm;果梗長2~3 cm;種子球形,直徑約1~2 mm,淺黃棕色或黃色,近種臍處黑色;花期3—4月份,果期5—6月份。蕪菁為耐寒或半耐寒蔬菜作物,不耐暑熱,生育適溫15~22 ℃。
蕪菁作為高原特色蔬菜,種植管理相對簡單,種植過程中無需噴施農(nóng)藥,是一種天然無公害的特色蔬菜作物,蕪菁肉質根柔嫩、致密,可生食、炒食、做湯、腌漬、榨汁、雕刻等,日常食用方式有:放入油中配以肉類爆炒、切絲涼拌,適宜于全體人群食用,老少皆宜。
蕪菁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其富含維生素A、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K和鈣。研究發(fā)現(xiàn):蕪菁不同部位中還富含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粗纖維,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天然綠色食物,其中葉柄中維生素C平均含量1.12 mg/g,葉片平均含量為2.47 mg/g、根肉平均含量為1.29 mg/g、根皮平均含量為1.52 mg/g;葉柄中可溶性蛋白平均含量36.27 mg/g、葉片平均含量為77.51 mg/g、根肉平均含量為21.99 mg/g、根皮平均含量為27.59 mg/g;葉柄中可溶性糖平均含量32.00 mg/g、葉片平均含量為39.17 mg/g、根肉平均含量為55.35 mg/g、根皮平均含量為38.01 mg/g;地上部粗纖維平均含量為8%、地下部平均含量為10%。蕪菁塊根中富含鈣、鉀、鎂3種礦質元素,平均干物質含量均超過2 g/kg;蕪菁中氨基酸組分也十分豐富,含量均值在10.0 g/kg以上;除此之外,蕪菁還含有20%的粗蛋白和80%的可消化總養(yǎng)分,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天然綠色食物。在藏醫(yī)學典籍《四部醫(yī)典》《甘露本草明鏡》中,均記載其具有味甘性溫、清熱解毒、滋補增氧等特性,對高原性缺氧、高原性疲勞、水土不服等癥狀可起到緩解作用。
蕪菁抗寒性較強,且具有較高的生物量,病蟲害少,適合西北地區(qū)露地栽培。青海地區(qū)種植蕪菁,每667 m2年產(chǎn)量在3 000~5 000 kg或以上,按照批發(fā)價1.0~1.5元/kg計,每667 m2產(chǎn)值0.3萬~1.0萬元。
每667 m2施充分腐熟有機肥500~1 000 kg、復合肥35 kg作基肥,整地后筑畦,畦寬2~3 m,按株行距(15~25)cm×(25~35)cm點播種植,由于蕪菁種子較小,播種時可摻入3~4倍細土或河沙,每667 m2用種量10~25 g,播后覆蓋1層過篩細潮營養(yǎng)土,種植后澆透水,以利提高成活率,一般667 m2保苗6 000~10 000株,苗期25~30 d,苗期保持土壤濕潤,利于根系生長。
3.2.1 水肥管理
3.2.1.1 溫度 冷涼的氣候條件利于蕪菁的生長發(fā)育,一般發(fā)芽期適宜溫度控制在20~25 ℃,營養(yǎng)生長期最適溫度為15~25 ℃,莖葉和肉質根生長適宜溫度為16~20 ℃。早春大棚種植的,前期要注意保溫,后期需經(jīng)常通風以降低棚溫。
3.2.1.2 養(yǎng)分 為獲得蕪菁高產(chǎn),需要在其生長期間平衡好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長關系。在生長初期,蕪菁對氮、磷、鉀需求量較少,而隨著蕪菁地下部肉質根的不斷膨大,對氮、磷、鉀的吸收量會逐漸增加。所以,整個生育期一般還需追肥3次,分別在定苗后每667 m2追施復合肥(15-15-15)2.0~3.0 kg、葉片生長盛期每667 m2追施復合肥(15-15-15)5.0~8.0 kg、肉質根膨大盛期每667 m2追施復合肥(15-15-15)10~15 kg,追肥時注意施勻、淺施。
3.2.1.3 水分 蕪菁根系生長較淺,既不耐旱也不耐澇,在整個生育時期內(nèi)應保持土壤濕潤。幼苗期生長量小,蒸騰量也少,應少澆水;葉片生長盛期需水量增加,應結合追肥進行適量澆水,避免葉片徒長影響地下部分生長;在生長后期肉質根開始膨大時,要求土壤不宜過干或過濕,但應經(jīng)常保持土壤濕潤,以防止裂根。
3.2.2 雜草及病蟲害管理
在蕪菁的整個生長過程中,根據(jù)需要可進行多次人工中耕除草,苗期除草時要抓住有利時機除早、除小、除徹底,不能留下小草,以免引起后患,在生長中后期,可利用人工或機械進行中耕除草,深度為5~10 cm。
蕪菁常見的病蟲害有病毒病、霜霉病、蚜蟲及菜青蟲等。一般采用植病靈乳油等防治病毒病,使用甲霜靈可濕性粉劑等防治霜霉病,使用除蟲脲或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蚜蟲及菜青蟲等。
可在當?shù)貧鉁兀?~4 ℃時收獲,過冷收獲的塊根不耐貯藏。一般選擇晴天,挖出塊根,削頂去葉,晾干外部水分,去掉浮土,入窖貯藏。窖溫以0~1 ℃為宜。整株干貯時,帶葉挖出塊根,晾干表皮水分,清除浮土,掛置木架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