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旖旎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從傳統(tǒng)媒體一家獨大,到新媒體勢頭咄咄逼人,再到互聯網+時代的大融合,風光無限的“節(jié)目主持人”幾經風雨曾經一度面臨著“主持人的存在是否還有必要”的討論,直到今天,即便各種短視頻平臺試圖搶占受眾眼球,但是我們發(fā)現節(jié)目主持人仍然沒有退出任何舞臺,相反他們還以更豐富的姿態(tài)出現在受眾面前。因此無論業(yè)界內外對這個職業(yè)的未來存在何種擔憂,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是:“主持人”仍然是許多節(jié)目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開設播音主持專業(yè)的高校,基本都會設置與口語表達相關的課程,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會說話、說得明白、說得精彩。與“播音員”不同,節(jié)目主持人的主持風格更隨性,口語化的程度更大,很多時候需要自由發(fā)揮和自我創(chuàng)作。當今社會飛速發(fā)展,信息量的龐大、節(jié)目內容的龐雜、節(jié)目形式的多樣,對主持人的口語表達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口語表達的訓練在播音與主持專業(yè)的學生的學習階段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語言組織能力的強弱、邏輯思維與口頭表達的協調一致、見景生情后的語言生發(fā)等都需要通過口語表達的訓練達到目的。
廣播是聽覺的藝術,電視(視頻節(jié)目)是視聽藝術的結合,二者都少不了主持人的有聲語言傳播,并且這種傳播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傳播效果的好壞。我們進行口語表達訓練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達到“無稿播音出口成章”,排除“想”和“說”之間的障礙,達到思維和語言的“無縫對接”。
口語表達訓練中有一個階段為“獨白式口語”,這是口語表達訓練的基礎部分,可以鍛煉發(fā)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也可以鍛煉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
對現場情況進行迅速地歸納和總結并用有聲語言將之呈現出來,是主持人必備的能力。自從強調主持人業(yè)務應集“采”“編”“播”為一體后,行業(yè)內也在逐步淘汰只會照本宣科的主持人。教學中應將語言和思維能力的開發(fā)視作重中之重,排除學生的思維惰性,甩掉固有思維定式的自我桎梏,不要被“我想這樣說”所限制,而要努力實現“看到——表述——傳播”地從事實出發(fā)的傳播路徑,為學生今后從事現場報道工作提供鍛煉空間。這個方法的應用可以借助觀察校園中或者馬路上的行人,分析他們的性格,邊思考邊組織邊傳達。
筆者認為這個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比較容易執(zhí)行的一個,只要條件適合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練習。這個練習的前提條件是,是否能夠在眾多的行人中抓住有特點的一個或一組,進行表述。因為語言的豐富與否與表述對象的特點是否突出、是否有話可說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只是隨便選取行人進行表述,非常容易出現“詞窮”的現象,而為了能多說,經常出現廢話和空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此,往往要抓住行人中有特點的一個,比如從情緒方面觀察,興奮前行的和萎靡不振的;從衣著上觀察,不合時令的和光鮮耀眼的;從隨身物品觀察,行李繁多的和輕裝簡行的……從不同的特點上展開聯想,能夠幫助自己組織語言。
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最大的問題是學生腦中容易變得一片空白。比如學生想對一位身著灰黑色棉襖,黑色褲子,身背一個大行李包的中年男子進行描述,在思考如何描述他的著裝時就頗費了一番腦筋,因為他的著裝十分樸素,并且滿身塵土,看起來是農民工朋友的裝扮。但這樣的裝扮并不能直接說明他的身份,怎樣才能客觀地描述,不給聽眾帶去不必要的誤解,是學生一直糾結的問題。由他背的大件的行李聯想到的是遠途奔波的勞累,出門在外的辛苦,以及這座城市有沒有為這樣的外地人提供相應的幫助,比如地鐵購票的幫助、問路咨詢的幫助等等。這些都是在腦中組織過的程序和語言鏈條,當真正表達的時候發(fā)現的問題便是個別句子會出現動賓搭配不當甚至更多的語法混亂問題,更有甚者會借助幾個碎片化的重復描述來表達同一個觀點。語音發(fā)出后,自己的耳朵接收到信息才能知道已經搭配錯誤,但為時已晚。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產生還是與平時詞匯量的積累以及非正確的用語習慣有關系,平時的詞匯積累不夠或者日常交流中多使用病句和錯句,就會產生轉換編碼后的語言錯位。
現場演說與現場報道有著比較大的區(qū)別,演說可以事先確定好主題,并做相應的準備,準備過程可以比較充分,對語言的組織甚至可以落在紙上,先形成文字,再轉化為有聲語言。這部分的相關內容可以分兩部分練習:
第一部分是采用完備的文字稿件進行復述練習。稿件主題的選擇盡量貼近社會新近發(fā)生的事件,內容應既含有社會現實問題又帶有教育意義,既能闡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引領正確的思想走向??梢栽谌我夥秶鷥人鸭@些語言材料,比如視覺方面,可以選擇社會關注度高的視頻影像,進行視覺上的感知體驗和知識采集;一段音樂、一段對話都可以成為收集聽覺信息的來源;一篇文章或者報道稿件同樣可以作為資料摘錄進演講稿件中。初次練習時,稿件準備的是否完備是演說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為對創(chuàng)作主體來說,主要是通過這樣的練習訓練自身語言的擴展、編碼和傳送能力,毫無準備地拿起就說,只會讓初學者語序混亂、傳送受阻,既無法達到訓練目的,同時也會挫傷自信心。因此,可以先準備好完整的稿件,以背誦結合自由發(fā)揮的形式進行演說練習。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在這個階段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將已經準備好的話用正確的情緒基調和態(tài)度表達出來,既符合演說這種口語形式的要求,又不會使情感始終停留在一個層面上。播音專業(yè)的學生在初學階段極易受文字控制,一旦手中有稿,立即呈現出一種出鏡播報狀態(tài),眼中有字心中無物。所以我采取的辦法是在理解稿件的基礎上反復播讀,先用這種方式確定好正確的情緒狀態(tài)以及語句上的起承轉合,然后再脫稿進行演說練習。
第二部分是確定好演說主題,然后從圖片、視頻、文字等媒介搜集信息,組成關鍵句或關鍵詞,做成提示內容寫在提示卡片上。在進行這部分練習時,學生會感受到無論寫什么關鍵句或關鍵詞,都要在腦中先形成整體框架,并且至少在頭腦中要完整地默說兩遍。“打腹稿”的階段能體現出許多學生的學習惰性,因為過分依賴文字稿件,他們既沒有動力也沒有信心能夠完成這個部分。在教學初始階段可以鼓勵他們將腹稿大綱表達出來,迫使他們形成習慣。關鍵句和關鍵詞的選擇依個人情況有所不同,一開始練習時可以多寫些關鍵句,這樣能夠幫助練習者理清思路,不至于信馬由韁、離題太遠。這樣的練習做過幾次后,可以試著把關鍵句濃縮為關鍵詞,可以在頭腦中構思出演講的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列出幾個關鍵詞。在演講的時候,看著關鍵詞說話,隨時整理錯亂的語句,嚴格按照關鍵詞的提示進行語言的組織和闡述,不回避語序混亂和邏輯思維不清楚的結節(jié)點,出現問題及時糾正。之后可以減少關鍵詞的數量,訓練自己看到一個關鍵詞就可以表達大框架的一部分的能力。在這個階段要著重注意自我反饋,及時調整語序,即便出現混亂的狀況也要盡量用相關話語把主題拉回至關鍵詞位置。這一部分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話語冗長,“車轱轆話”太多,要么過于啰唆,要么漏掉了先前設定的信息點。
獨白式口語的訓練對播音主持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它能夠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內部語言階段、擴展和編碼階段以及傳送反饋階段在實際傳播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訓練中加強自身語言組織和口語表達能力,并且注重了邏輯思維能力對表達能力的影響,使我們獲益良多。
關于口語表達訓練的方式方法,也有著見仁見智的探討,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去練習,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有聲語言的產生是后于思維的。語言的表達都是為思維服務,反之思維也作用于語言表達的效果。訓練方法千千萬,但是源頭的問題如果沒有解決的話,很可能一切的努力都會歸于徒勞。隨著人工智能的產生和相關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看到AI主持人已經開始嶄露頭角。2018年3月1日上午,南方財經全媒體指揮中心正式啟用,全國媒體首位人工智能虛擬主持人同時上線。這標志著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作為全國媒體融合發(fā)展標桿項目,以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媒體融合轉型的步伐加快[1]。而在2019年中央電視臺的網絡春晚中,人工智能主播“小小撒”亮相舞臺,這是人工智能首次登上央視的舞臺。在整個主持過程中,人工智能主持人妙語連珠、“思維”連貫,完全不輸主持人撒貝寧,首次上崗的人工智能虛擬主播與撒貝寧的外形、聲音、眼神、臉部動作、嘴唇動作等相似度都高達99%。撒貝寧在后來的采訪中表示:“技術的發(fā)展真的超出我們的想象。我還記得五年前,我問過一位人工智能專家,主持人這個行業(yè)未來會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他說大概還有五年,看來現在到了我和大家說再見的時候了”[2]。
21世紀是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3]人類的很多工作已經開始逐漸交由機器和人工智能完成,人們更加關注于對無形資源的利用和開發(fā),希望有朝一日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類的大部分工作。在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中,目前一個為大眾認同的觀點是:那些需要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展現力的工作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主持人的工作正是需要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夠進行的工作,對突發(fā)情況的處理、對新聞當事人的判斷和共情、對現場氛圍地把控等等,都是人工智能所無法取代的,因為只有人類才具備自我意識,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反復向學生強調思維的強大,鞭策學生通過輸入性學習加強積累、鍛煉思維能力,為優(yōu)秀的語言表達提供一個豐富且有邏輯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