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婷微 赤峰學院
鋼琴課程是音樂系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鋼琴彈奏的技能,培養(yǎng)自身的鋼琴彈奏能力及音樂表達能力,在學習中探索不同類型的鋼琴作品,并且能夠獨立完成整部樂曲的鋼琴彈奏。這樣的學習要求使教師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將教學的側重點放到了對學生鋼琴技能的培訓上,很少在課堂上根據(jù)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思政教育。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心理接受能力,采用科學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思政教育,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1]。
首先是講課方式存在不足。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積極轉(zhuǎn)變以往的上課方式,在傳授相關鋼琴知識點時,開始采用探究提問、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由于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多采用應試教育的講課方式,在課堂上引用新的教學模式時,很多教師都出現(xiàn)了講課重點偏移的情況,即課堂活動時間較長,很少在各個環(huán)節(jié)將思想教育的相關內(nèi)容滲透其中,影響了鋼琴教學的質(zhì)量。
其次是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荚囀菣z測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教師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在期末測驗中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為他們今后的鋼琴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課堂上以講解鋼琴彈奏的技巧為主,忽視了思想教育的滲透。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使學生在學習時,將學習的重點放在鋼琴技巧和相關理論的掌握上,沒有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思政內(nèi)容。
再次是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較差。很多高校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主要是通過背誦和做題的方式,掌握相關知識點,習慣了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這樣的學習情況導致很多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難以全面深入地探索相關知識點,經(jīng)常以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進行自學,甚至很多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學生將自身的學習任務推卸給學習積極、鋼琴基礎較好的同學,不能以良好的心態(tài)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降低了主動學習的效率。
首先,學校應定期組織高校內(nèi)部的教師積極參加在鋼琴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策略的座談會,讓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在座談會上,將自身在鋼琴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講課方式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借鑒他們的教學方式,根據(jù)自身所帶領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改進,然后在后面的鋼琴教學中,積極將思政教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提高思政教育的滲透程度,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主動接受思政教育,提升綜合素質(zhì)。其次,在教師參加完鋼琴教學引入思政教育策略的座談會后,學??梢宰寘⒓幼剷慕處煂⒆陨碓谧剷下牭降膬?nèi)容、學到的引入方式及自身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匯報。這樣,教師可以在撰寫報告的過程中,將座談會上學習的講課經(jīng)驗進行系統(tǒng)整理,在梳理的過程中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在引入思政教育時存有哪些不足,通過網(wǎng)絡查找資料或者向其他教師請教的方式彌補不足,從而給學生帶來更好的思政教育體驗。再次,高??梢越M織相應的管理人員對教師的鋼琴教學情況進行突擊調(diào)查,將他們的講課內(nèi)容、思政教育引入方式及學生的反響,通過文字和視頻的形式進行記錄。然后,學??梢愿鶕?jù)管理人員的反饋,將其作為對鋼琴教師考核的基礎,并在期末時,及時對那些在鋼琴教學中積極引入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師,以薪資補貼的方式進行獎勵。這樣不僅充分尊重了教師的勞動成果,還有助于促使其他教師將其作為目標,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加大思政教育的研究力度,提高課堂思政教育引入質(zhì)量,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樹立正確的“三觀”,完善相應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鋼琴綜合素質(zhì)[2]。
以往,教師在鋼琴教學中,也會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前預習任務,但是很多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將自身的預習重點放在鋼琴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彈奏上,沒有對相關音樂的西方文化進行批判性分析,從而降低了思政教育滲透的有效性。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教師可以根據(jù)下節(jié)課要講述的鋼琴知識,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形成不同的集體,通過探究的方式,在課前預習時主動進行思政研究[3]。
例如,在進行鋼琴初級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四小天鵝舞曲》《映山紅》等中西方樂曲的文化發(fā)展背景及創(chuàng)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通過翻閱資料和交流的方式進行了解。但是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在初高中對樂曲的了解比較少,大部分學生的鋼琴基礎不夠扎實,在自由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給每個小組提出幾個問題讓他們解決。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夠?qū)χ形鞣降奈幕纬衫硇哉J識,還能形成主動分析能力,在深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時,增強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比如,《四小天鵝舞曲》《映山紅》這兩首樂曲的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是什么?他們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樂曲的?通過樂曲主要想表達什么樣的感情……每個小組布置的問題數(shù)量在五個左右即可。這樣,學生可以對每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避免問題數(shù)量過多,將自身的精力和時間全部投入解決問題中。為了防止有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其中,將自身的任務推卸給其他同學,教師可以讓每位學生將自身負責的問題、解決的方式及自己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寫一篇課前匯報,然后將其交給學習委員,由學習委員在上課的前一天將其交給教師。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督促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探究學習中來,還助于他們在撰寫匯報的過程中,將自己解決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整理,在整理中對西方文化和我國文化進行比較,從而實現(xiàn)課前預習思政知識的目的。當鋼琴課堂開始后,教師可以根據(jù)講課的進度,對不同小組的學生進行提問,在學生回答結束后,可以在他們回答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思政教育引導,進而提升思政教育在鋼琴教學中的滲透程度。
過去,教師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鋼琴的相關知識,然后給他們留下一部分時間進行集體訓練,很少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比賽。這樣的教學情況使學生將鋼琴學習當成了一項學習任務,沒有在鋼琴彈奏中融入自身的感情,降低了自身的鋼琴彈奏水平,減小了思政教育傳播的力度。因此,要想在鋼琴教學中更好地進行思政教育,教師可以針對這節(jié)課要講述的內(nèi)容,讓不同小組的學生針對相同的曲目進行彈奏比賽。由于樂曲相同,教師可以在學生比賽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問題,學生也可以通過比賽意識到自身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以良好的態(tài)度進行鋼琴學習,提高自身的課堂學習質(zhì)量[4]。
例如,在講到樂曲《可愛的家》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告訴他們下節(jié)課的上課方式,讓學生以集體的形式進行鋼琴彈奏學習,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向同學講解自身對這首樂曲的認識,通過鋼琴彈奏的形式將自身的情感表達出來。在鋼琴教學開始后,教師可以讓不同小組有序地進行比賽,根據(jù)鋼琴彈奏的流利程度及感情的投入程度進行打分;在班級學生比賽完畢后,可讓各小組之間相互打分,并說明自身標注這些分數(shù)的原因,促使他們對自身和其他同學形成全面的認識。教師可以在學生點評完畢后,根據(jù)他們的比賽實際情況對他們開展思政教育,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升自身的鋼琴綜合素質(zhì)。
綜上所述,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時,教師應全面分析鋼琴教學的現(xiàn)實情況,通過學校和教師聯(lián)手的方式,采用多樣的引導方法,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在鋼琴課堂上的引入程度,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梳理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