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偉
(上海公安學院,上海 200137)
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代科技的進步,教學方式與手段也日益豐富,教學效能亦得到提升。影視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形式,集形象、藝術、娛樂等元素于一體。在當下高校法律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影視作品的優(yōu)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探索,以期拋磚引玉。
法律似乎代表著無情、刻板、機械,而影視則代表著活力、激情、浪漫,普通人很難將二者進行聯系。具體而言,在學科分類上,法律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影視則屬于藝術范疇;在思維上,法律重抽象思維,強調邏輯縝密,影視重形象思維,注重感性交流;在語言表達上,法律追求簡練、確定、嚴謹,影視力求修辭、模糊、意向;在美學角度,法律代表著莊嚴、冷峻;影視則象征著個性、自由。然而,法律與影視在存在著內容與功能上交集。二者都屬于共同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有其相同的元素。就內容而言,影視作品以人性為基礎,而法治的以人為起點。就功能而論,經濟基礎決定法的本質和基本特征——生產關系的性質以及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決定著以該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法的本質和根本特征。法律規(guī)范對人的公共生活作用體現在指引、評價、預測、教育、強制,并以此影響人的內心。影視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意味著影視作品對人常常有著價值引領,行動示范的作用。法律和影視從不同角度對人的思想與行為產生影響,成為二者研究的現實基礎。
我國傳統(tǒng)的法律教學方法主要以演繹式教學為主,課堂通常從法律概念出發(fā),圍繞原則、法條、法律解釋、具體案例開展講授。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慕課、翻轉課堂、頭腦風暴、情境式教學等一系列新的教學手段進入大眾視野。如何提升高校法律教學效能,成為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據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兩種路徑探索影視作品在高校法律教學中的應用。
開設法律與影視類課程,在全國已有多所高校進行實踐。此類課程名稱有所不同,但內容相近。以“電影中的法律”“法律電影賞析”“法律與電影”“電影中的法律世界”“影視中的法律”“影視中的法理”等詞語在互聯網上進行搜索,便能發(fā)現在一些高校為本科生開設的此類法律課程已較為成熟。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相繼為學生開設了此類課程。以北京大學為例,其法學院凌斌教授開設的 “法律導論”課程,雖然課程名與影視無關,但形式上通過電影,講授與法律有關的學術主題,涉及內容有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吏治、法律與自由、法律與平等、法律與修辭等。而每個主題,都通過一部電影內容開展講授,共涉及13 部影片①。2020 年全國疫情爆發(fā)伊始,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及時發(fā)布《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并先后兩批公布了全國共計37 多個互聯網學習平臺②。這其中亦有不少“影視與法律”類線上課程供全國高校學生免費學習。例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陶盈副教授為學生開設的“‘戲’說民商法”③,該課程立足民商法學的理解與適用。由學生先賞“戲”,教師再根據“戲”的內容,引導學生從影視作品出發(fā),分析其中的民商法領域的基本制度以及具體法律適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齊文遠教授開設的“影視刑法”④,通過5 部電影作品——《1942》《楊乃武與小白菜》《秋菊打官司》《殺死一只知更鳥》《東京審判》,帶領學生探索期待可能性、刑事冤案的產生與防控、求刑權、適用刑法平等原則、戰(zhàn)爭犯罪責任之追究的刑法理論問題。
傳統(tǒng)的案例,通常以書面或者教師的口頭表述為主,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設備的普及,案例得以從文本、語言、模擬情景中突破,形成了影視案例或稱視頻案例。根據案例的不同內容與難度進行應用分類,可分為導入型案例、解釋型案例、分析型案例、拓展型案例、檢驗型案例。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刑法學總論”課程為例,進行說明。
1.導入型案例
在正式講解新。的單元知識前,以學生耳熟能詳的簡單案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入理論學習。這類案例從學生興趣入手,旨在學生能初步了解某單元的知識的意義,激發(fā)起后續(xù)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講解“刑法總論”課程主觀要件內容時,筆者選用了最美司機吳斌遇難事件⑤作為知識引入。通過該事件在知識講解前的導入,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犯罪主觀要件對定罪的意義,理解了主客觀相一致的法律思維。
2.解釋型案例
講授理過程中,為把知識點深入淺出地表達清楚,列舉案例進行解釋說明。案例的難度較小,但要緊扣主題,并做到與后續(xù)知識點的銜接。比如,講解“刑法總論”中不作為犯罪時,筆者獲悉學生剛剛組織觀看了香港警匪片《竊聽風云3》⑥,就選取了其中的“片段一”⑦。該影片在播放至一小時三十分處,演員葉璇飾演的陸永瑜與其丈夫(黃磊飾演)在其父(曾江飾演)糖尿病突發(fā)情況下,二人不給其父用藥施救,致使其父死亡。通過該片段,形象解釋了不作為犯罪的條件——“當為能為而不為”,為進一步說明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奠定基礎。
3.分析型案例
分析型案例相較解釋型案例難度有所增加,其涉及知識較為綜合,更注重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型案例應用方式并不單一,可以由教師結合知識點對案例展開分析,亦可以由學生與學生之間討論分析或者教師結合案例,向學生提出問題,由學生就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學習。分析方法可以運用歸納、比較、綜合、推演等方法。比如,筆者講授“刑法總論”主觀要件中的間接故意與過于自信過失區(qū)別時,筆者選取了兩個案例進行了對比。兩起案例共同點均是工友之間用氣泵吹屁股導致他人嚴重受傷,其中一起是深圳衛(wèi)視新聞報道的“高壓噴槍對著屁股吹玩笑開大了”⑧,另一起是山東衛(wèi)視新聞報道的“杜傳旺傷害案宣判,兩工友被判刑”⑨。前者行為人被認定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后者卻被認定構成故意傷害罪。分析兩起案件的前提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間接故意與過于自信過失的概念與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案件存在的事實差異,在結合具體的刑法條文與刑法理論進行對比分析,從而進一步掌握理論,并應用于實踐。兩起案例具體情況見下圖。
4.拓展型案例
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其法律思維,本科法律教學對理論前沿問題應有所關注。對于社會上一些熱點案件,雖在理論上存有爭議,但法律教育不應回避,而應當正確引導學生了解爭議背后的原因,掌握法律不同價值的沖突,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比如,刑法總論中的正當防衛(wèi)理論,在實踐中對于假想防衛(wèi),防衛(wèi)過當的界限問題歷來學說爭議較大。近年來,發(fā)生的一系列案件引發(fā)了學界與社會的廣泛爭論。其中“女服務員刺死官員案(鄧玉嬌案)”又被賈樟柯導演改編成電影《天注定》中的劇情。作為課程內容的拓展,筆者選取了電影中女服務防衛(wèi)約2分鐘視頻片段,并要同學結合鄧玉嬌案的判決書進行討論,討論重點圍繞哪些情節(jié)系電影中改編,這些情節(jié)是否影響到最終的判決,該案的判決理由是否充分等。以此,激勵同學進一步學習正當防衛(wèi)的前沿理論。
隨著信息網絡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影視文化的普及,影視作品如何應用于法律教學,進一步促進法律教學改革已成為新的課題。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于影視作品的應用開展了相關教學嘗試,在探索階段一定會有缺陷與不足。然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效能的提升,本就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了,唯有在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方能提高法律教學效能。
注釋:
①網站華文慕課:http://www.chinesemooc.org/mooc/4969,2021 年7 月9 日最后次訪問。
② 第一批: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2/t20200205_418138.html,2021 年6 月24 日最后訪問。
第二批: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002/t20200220_422606.html,2021 年6 月24 日最后訪問。
③https://www.icourse163.org/spoc/course/CUEB-1206773807,2021 年7 月1 日 最后次訪問。
④https://www.icourses.cn/web/sword/portal/videoDetail?courseId=ff8080814c267a8a01 4c728d6d65379d#/?resId=ff8080814c267a8a014c7292ccbd379f,2021年7月1日最后次訪問。
⑤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6%96%8C/4244779?fr=al addin,2021 年月11 日最后訪問。
⑥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A%83%E5%90%AC%E9%A3%8 E%E4%BA%913/2082290?fr=aladdin,2021 年月11 日最后訪問。
⑦ 愛奇藝網站:https://www.iqiyi.com/v_19rrg2hx3g.html?vfm=2008_aldbd&fv=p_02_01,2021 年月11 日最后訪問。
⑧深圳衛(wèi)視新聞:https://tv.sohu.com/v/cGwvNTI0OTkwMi81MjE5MzQ4Mi5zaHRt bA==.html,2021 年7 月8 日最后次訪問。
⑨山東衛(wèi)視新聞:http://v.pptv.com/show/2iac8uiaKIibDaZF38.html,2021 年7 月8日最后次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