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榮
(土默特右旗阿勒坦幼兒園,內(nèi)蒙古 包頭 014100)
前言:幼兒園階段對兒童進行教育是非常關鍵的,這是由于這個階段是兒童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間點,良好的行為習慣會直接影響到兒童未來的性格特征,也會直接關系到兒童未來是否可以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在培養(yǎng)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中,需要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幫助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兒童未來的良好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當下家庭組成中,單一孩子的家庭數(shù)量較多,這便造成家里長輩過于溺愛孩子,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思想認知。這也就造成孩子不會分享,見到喜歡的東西便會索要的不良行為習慣,這些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會關注對方的情緒,導致其在幼兒園的教育中無法適應集體教育生活。部分自我為中心的兒童在進入幼兒園后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在課上學習和課下表現(xiàn)方面都存在抵觸現(xiàn)象,并且在和其他兒童交往中,自我為中心的兒童標準便是自身需求,表現(xiàn)為嚴重的自私行為,要求教師只關心自己等。
對于上述幼兒園兒童不良行為習慣出現(xiàn)的原因進行歸納,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的影響因素:第一,家長的溺愛縱容,由于家庭中孩子地位較高,家長在兒童教育中沒有原則的遷就兒童需求,導致兒童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認知;第二,兒童自身的心理發(fā)展程度不足,對于自身的情感表達較為直接,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沒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第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當下生活環(huán)境較好的條件下,兒童的生活學習條件得到了提高,但也造成兒童和外界的聯(lián)系減少,兒童缺乏和同齡人進行交互的機會,產(chǎn)生了初級的孤獨感,長此以往造成兒童性格的孤僻情況[1]。
在當下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缺乏對培養(yǎng)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關注,教師和家長過于關注兒童的文化成績,導致兒童教育中重教育輕養(yǎng)成的情況過于嚴重。并且大部分幼兒園對于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教育的過程沒有重視,設置不合理的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目標,沒有制定符合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方式,培養(yǎng)過程形式化嚴重,不重視兒童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發(fā)展。而且幼兒園也缺乏培養(yǎng)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系統(tǒng)化方法,制定的教學內(nèi)容形式化嚴重,不符合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對兒童的要求過高,使兒童產(chǎn)生逆反心理。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沒有共同協(xié)作培養(yǎng)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部分教師將家長會變成了告狀會,教師的主導教育作用得不到發(fā)揮,家長過于溺愛孩子,沒有良好的教育引導,造成“家園合作”兒童教育方式落實不足[2]。
1.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幼兒園教育是兒童進行九年義務教學前的一項系統(tǒng)性教育工作,只有幼兒園、家庭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影響教育目標相同時,才能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對于兒童而言,其主要會受到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兩種不同的環(huán)境所影響,所以只有將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進行相互配合,才能引導兒童的良好發(fā)展。若是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存在不統(tǒng)一甚至矛盾的情況,則會導致雙方對兒童的教育效果產(chǎn)生排斥,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發(fā)展,同時還會造成兒童在不統(tǒng)一的家庭和幼兒園教育中出現(xiàn)無所適從的感覺。
在新時代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中的關鍵點便是“家園合作”,這需要家長將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關系以及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地定位,充分認識到對兒童的教育不單是幼兒園教師方面的任務,而是需要家庭家長和幼兒園教師雙方相互配合,共同進行的工作。家長需要通過和幼兒園教師交流學習的方式,了解幼兒園在兒童教育中的教育目標、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學方法,使家長在兒童的家庭教育中可以進行配合,讓兒童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保持一致。并且,家長還應學習兒童早期教育的相關知識,在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基礎上,革新自身的兒童教育觀念。
部分家長在實施兒童的家庭教育階段初始積極性較高,但是后期出現(xiàn)教育散漫或者松懈的情況,使得兒童的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家長對于兒童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良好的落實“家園合作”教育模式。基于此,家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和教師進行溝通,將兒童在家的行為習慣反饋給教師,給教師進行針對性教育提供支持。此外,家長還應積極參加幼兒園舉辦的各項親子活動,在活動中觀察兒童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和教師進行相應的溝通交流。而有部分家長對于幼兒園舉辦的親子活動積極性不高,認為只是耽誤自己的時間,導致“家園合作”教育無法順利地開展,同時還會影響兒童的心理成長。所以,家長需要基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方面進行思考,主動且積極地參加幼兒園舉辦的親子活動。
2.發(fā)揮家長的榜樣作用
在兒童的家庭教育中,家長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質以及行為習慣會直接在生活中影響到兒童,這是兒童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育方式。家長的行為習慣會對兒童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家長應充分發(fā)揮自身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有意地傳授給兒童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規(guī)范,持之以恒地引導兒童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例如:希望兒童養(yǎng)成干凈整潔的習慣,家長便需要在兒童面前保持干凈整潔的狀態(tài),同時對家庭環(huán)境的整潔進行保持;希望兒童養(yǎng)成友好待人,禮貌文明的習慣,家長便不能在兒童面前吵架,保持互相關心且尊重的狀態(tài),以此為兒童的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
并且,在兒童的家庭教育中,家長起到的榜樣作用不光是有意識進行的,還有下意識的行為也會影響兒童,家長的全部行為習慣都會對兒童的行為習慣產(chǎn)生影響。所以,家長應在任何時間都保持著對兒童進行引導教育的思維方式,在小事上也充分重視對兒童的引導作用,作為兒童的最初教育者,需要在任何時間以及任何事情上對兒童進行引導教育,牢記自身在兒童教育中的榜樣引導作用。
3.優(yōu)化家長的教育方式
部分家長對于兒童在幼兒園的教育存在誤區(qū),其認為兒童在幼兒園已經(jīng)接受了應有的教育,兒童在家里就應該放松自己,但是現(xiàn)階段大部分的幼兒園在教育目標的制定上都是結合兒童身心發(fā)展情況進行的,兒童在幼兒園中學到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習慣要求并不是對兒童的死板教學工作,而是合理的教育引導工作。所以,家長應重新定位幼兒園的職能和教育本質,讓兒童在家中也能良好的踐行基本行為規(guī)范,以此來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性以及實踐能力,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需要秉承著不溺愛兒童,不會過于苛責兒童,保持合適的教育力度。
兒童每天不管在家里還是幼兒園中的活動是由很多內(nèi)容共同組成的,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吃飯、睡覺、洗漱以及游戲等內(nèi)容。家長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對兒童進行具體活動內(nèi)容的要求,使兒童明白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什么時候不該做什么,以此形成兒童的良好行為規(guī)范,提高兒童的認知體驗感,并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進行兒童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強化。例如:家長可以要求兒童自己整理書包、自己起床穿衣服、自己洗漱以及自己吃飯等,并在接送兒童上下學的路上有意識地對兒童進行交通安全教育,使兒童對遵守交通規(guī)則產(chǎn)生初步的認知[3]。
1.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中家庭的重要程度
在兒童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是教育的主導者,因此兒童可以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必要前提便是家長對于自身素質的提高。但是部分家長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導致思想上存在松懈不足的情況,并且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其認為兒童的教育和自身關系不大,還有些家長覺得兒童長大就懂了,以這些作為推卸教育兒童責任的借口?;诖朔N情況,幼兒園的教師應加強和家長的溝通交流,使其明白兒童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兒童未來的良好發(fā)展不是單靠幼兒園教育便能奠定基礎的,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進行兒童的教育。教師在幼兒園中對兒童的各種行為習慣進行觀察和糾正,家長也需要在家里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并將兒童的表現(xiàn)及時反饋給教師,從而達到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
并且,為了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和幼兒園之間應保持相互信任,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幼兒園通過家長會以及幼兒園公告欄的方式,將自身接下來的教育工作計劃、教育目標以及教學方式通知給家長,使家長可以在家庭教育中予以配合。但僅有這些措施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家長和教師間需要經(jīng)常地溝通和交流,利用當下信息交流的便捷性,使教師和家長之間可以及時地交換兒童成長中的問題,并通過有效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方法去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幼兒園還可以定期組織兒童教育專家講座或者家長交流會等活動,為家長普及兒童身心的特點以及科學的兒童教育知識,使家長在進行兒童的家庭教育時可以針對兒童的身心特點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幫助家長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全方位提高家長的教育理念。
2.幫助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幼兒園兒童的個性發(fā)展處于萌芽狀態(tài),因此給兒童營造一個和諧愉快的情境氛圍,是確保兒童產(chǎn)生足夠安全感,保持情緒穩(wěn)定,形成兒童自信心理的重要方式。幼兒園兒童的年齡段是其智力發(fā)展的最佳時間段,在此階段中家長應根據(jù)兒童的實際情況進行多種能力和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使兒童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處事態(tài)度。家長應充分觀察兒童的興趣愛好方向,為其興趣愛好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以此培養(yǎng)兒童的興趣,例如:兒童喜歡圖書故事,家長可以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培養(yǎng)兒童對于文學知識的興趣愛好等。此外,家長還應給兒童營造舒適的家庭環(huán)境,在整理過程中讓兒童做一些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比如讓兒童自己去收拾玩具和書柜等,以此培養(yǎng)兒童的規(guī)范和整潔的行為,使兒童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生活,愛護物品的良好行為習慣。
3.提高家長參與幼兒園親子活動的積極程度
幼兒園舉辦的親子活動是促進家長和幼兒園加深對兒童合作教育層次的重要措施。教師需要在此類活動中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對兒童的教育模式,以此解決家長在教育兒童時出現(xiàn)的問題,使家長掌握更合適的兒童教育方法。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幼兒園的教學成果展示給家長,使家長深入了解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積極作用?,F(xiàn)階段很多家長對于幼兒園舉辦的親子活動參與程度較高,這主要歸功于家長可以在親子活動中加深和兒童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加和教師溝通渠道,進而使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保持一致,使兒童在教育階段獲得的知識更為連貫[4]。
結束語:綜上所述,幼兒園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但需要幼兒園教師的教育,也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進行配合。家長應切實以身作則的為兒童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營造良好的情境,在生活中進行兒童的教育活動。此外,家長還應積極和教師進行溝通,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并根據(jù)教師的指導進行兒童的家庭教育,使兒童在家庭教育中更好的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