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瑪塔·澤拉斯卡
從貝蒂·羅伊96歲時開始,就有報紙報道她。她雖已退休多年,卻仍在英國大曼徹斯特郡索爾福德皇家醫(yī)院的一家咖啡店里當志愿者,端咖啡、洗碗、與病人們聊天。報紙在羅伊100歲、102歲和104歲時繼續(xù)報道了她的事跡。直到她106歲,盡管視力大不如前,羅伊每周還是會去咖啡店一次。
羅伊告訴記者,她之所以在該休息的年齡還在當志愿者,是因為她相信這能使她保持健康。她很可能是對的??茖W家發(fā)現(xiàn),幫助他人,不論是當志愿者、捐錢,還是日常的小善舉,都能使人保持健康、延長壽命。
例如,研究發(fā)現(xiàn),志愿服務能使早逝的風險降低24%,這和每天攝入六份以上水果和蔬菜產(chǎn)生的效果一樣。此外,長期從事志愿服務的人普遍血糖較低,與心臟病有關(guān)的炎癥因子水平也較低。與從不參加志愿服務的人相比,這些人住院的時間也短38%。
不光是正式的志愿活動可以促進健康,日常的小善行也可以。在加利福尼亞州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被安排做一些簡單的好事,例如給陌生人買一杯咖啡。研究發(fā)現(xiàn),參與者體內(nèi)與炎癥有關(guān)的白細胞基因活性降低了。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慢性炎癥和很多疾病密切相關(guān),如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癌癥、心臟病和糖尿病。
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shù)掃描人的大腦就會發(fā)現(xiàn),在幫助他人時,大腦對疼痛的反應會與平時不同。在最近的一項實驗中,志愿者在手部受到輕微電擊的同時,還被要求作出一些幫助他人的決定,如是否捐錢等。實驗結(jié)果很明顯——決定捐錢的志愿者,在受到電擊時對疼痛的反應更弱。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行為非常有用,那么對疼痛的忍耐度就會更高。同樣的,與抽血檢查相比,獻血的痛感更低,盡管獻血的采血針要粗得多。
很多例子都可以證明,幫助他人和捐錢對健康有益處。例如,定期幫助照看孫輩的祖父母,死亡率會降低37%,這比定期運動的效果要好得多。不過,前提是他們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畢竟,這也是個體力活,尤其是照顧學步期的幼兒。
另一方面,給別人而不是自己花錢可以增進聽力、提高睡眠質(zhì)量、降低血壓,這和服用降壓藥的效果完全一樣。
此外,給慈善機構(gòu)捐錢能有效提升肌肉力量。在一項針對手部握力的實驗中,給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捐了錢的人,在使用握力器時可以多堅持20秒。所以,下次如果想和別人掰手腕,可以先試著捐點兒錢。
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神經(jīng)科學家特里斯坦·稻垣認為,幫助他人可以促進健康并不稀奇?!叭祟愂歉叨壬鐣膭游铩H穗H關(guān)系較好的人身體都比較健康,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就意味著付出?!?/p>
此外,幫助他人還能緩解壓力。幫助他人或只是回顧過去做過的善事,都會降低大腦“恐懼中樞”杏仁體的活性。這再次證明了照顧孩童對身體是有益的。
照顧孩子能緩解壓力,這聽起來有點違背常理,任何新手父母都不會這么說。但研究顯示,當動物聽到同類幼崽的嗚咽聲時,扁桃體活性會降低,同樣的情況在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照片時也會發(fā)生。
可是,如果有人天生不喜歡付出怎么辦?
與志愿服務和付出密切相關(guān)的共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遺傳的——有1/3是由基因決定的。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沒有相關(guān)基因的人就沒救了。
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家和慈善研究員薩拉·康拉斯說:“正如每個人在運動方面的稟賦各異,有些人的肌肉天生就能快速增長。但所有人都有肌肉,只要鍛煉就能增肌。研究顯示,不論我們的起點如何,所有人都能提高共情能力。”
有些小練習只需要花幾秒鐘就行。比如每天花點兒時間從其他人的角度看看這個世界,或進行正念冥想。照顧寵物和閱讀感情色彩濃郁的書籍都是很好的消遣活動,同時也能很好地提升共情能力。
希望大家都可以花點兒時間來幫助他人。稻垣說:“關(guān)注他人有時真的是有益的?!鄙屏疾粌H能溫暖人心,還可以使人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