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星
每當作曲家在他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向其前輩致敬時,主題變奏曲(Theme and Variation)往往是最為適合的曲式。什么是主題變奏曲呢?主題變奏曲的定義為借鑒一個已有的音樂主題,在此基礎上發(fā)展成為一首全新的作品。作曲家可以在原有的音樂主題上,自由發(fā)揮,添加個人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點,也可以改變原作的表演形式,以至于呈現(xiàn)出一部全新的、有別于原作的藝術作品。作為一種音樂曲式,主題與變奏曲源于16世紀初,而最早為鍵盤而作的主題變奏曲則創(chuàng)作于17世紀,例如巴洛克時期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亨德爾的《快樂的鐵匠》(Harmonious Blackmith)。在古典時期,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不僅沿用主題與變奏曲曲式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例如貝多芬的《英雄主題變奏曲》和《迪亞貝利變奏曲》,同時,主題與變奏曲曲式也出現(xiàn)在大型作品的樂章中,例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109的第三樂章、莫扎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的第一樂章。在古典時期的影響下,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主題變奏曲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從早期作為一種作曲技巧的練習方式,發(fā)展成為作曲家可自由創(chuàng)作富有音樂表現(xiàn)力、展現(xiàn)多樣性的演奏技巧的曲式。因此,這一時期的主題變奏曲往往在音樂性和演奏技巧性上具有挑戰(zhàn)的大型作品,例如舒曼《交響曲練習曲》、勃拉姆斯《亨德爾變奏曲》、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
其中最為著名、具有代表性、且常常被作曲家們采用的主題就是源自于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尼科羅·帕格尼尼所創(chuàng)作的《第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The Twenty-Fourth Caprice from Twenty-Four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據(jù)統(tǒng)計,從浪漫派晚期至今,已有超過50位作曲家以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的主題為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出不同音樂風格、不同演奏形式、有別于原作的主題變奏曲。在這些作品之中有超過一半的是以鋼琴為載體的主題變奏曲,這些創(chuàng)作呈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鋼琴演奏形式,包括鋼琴獨奏、鋼琴協(xié)奏曲、雙鋼琴以及爵士鋼琴等等。在研究鋼琴主題變奏曲中如何應用“帕格尼尼主題”的同時,也應對作為小提琴家、作曲家的帕格尼尼以及其在19世紀的藝術成就及影響有所了解。
身為小提琴家的尼科羅·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782-1840)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的演奏家。他不僅有著無與倫比的精湛技巧,更是19世紀小提琴演奏技術手段上最主要的開拓者,他在小提琴演奏上一直熱衷于豐富而自由的音樂表現(xiàn)力,即是推崇浪漫主義精神的先鋒藝術家。同時浪漫派作曲家的羅伯特·舒曼曾評價帕格尼尼為藝術史上對炫技性認知的轉折點。帕格尼尼崇尚完美的技巧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展現(xiàn)音樂的魅力。在他的演奏中,其嫻熟的技巧與音樂中表達的自由性完美結合,不僅贏得眾多觀眾的喜愛,也影響了當時一批和帕格尼尼一樣擁有著精湛技術的青年演奏家及作曲家,例如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俄羅斯鋼琴家作曲家謝爾蓋·拉赫馬尼諾夫等。
作為作曲家的帕格尼尼,他所創(chuàng)作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是其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作品。作為其唯一一部在世時發(fā)表的作品,這套為小提琴獨奏而作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創(chuàng)作于1817年,當時帕格尼尼年僅19歲。其中《第24號小提琴隨想曲》是由主題和11個變奏及終曲的曲式構成,其主題為a小調,由12個小節(jié)組成。根據(jù)對這12個小節(jié)的主題分析,看似簡短,但其精妙之處可歸結為以下幾點:1、二段體結構給予作曲家充分的自由性和極大的發(fā)揮空間,使其獨到的創(chuàng)作特色在之后的變奏中得以呈現(xiàn);2、朗朗上口的旋律、并不復雜的和聲進行、以及相同且唯一的節(jié)奏組合,為變奏中的發(fā)展性及多變性奠定了基礎;3、主題自身就采用了變奏的手法,在保持不變的節(jié)奏型下,后半部主題的旋律采用了模進的變奏手法。
在1831年,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81-1886)第一次見到了帕格尼尼并且聆聽了他的演奏。帕格尼尼不僅是在演奏上的個人表演魅力驚艷到李斯特,而且其炫麗的技巧也使李斯特立志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深受帕格尼尼在小提琴技巧上的拓展與革新的啟發(fā),李斯特在1838年創(chuàng)作了《6首大練習曲》(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其中5首全部取材和改編自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這套練習曲獻給同是鋼琴家作曲家的克拉拉·舒曼。這6首大練習曲又可定義為音樂會練習曲。這種類型的練習曲始于肖邦,而李斯特在帕格尼尼的影響下,在這6首練習曲中呈現(xiàn)了各種復雜的鋼琴技巧,同時也賦予之極強的音樂表現(xiàn)力。
李斯特改編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是忠于原作的。不論在調性上、結構上,以及各個變奏中所展現(xiàn)的不同技巧,李斯特極大地保留了原作所呈現(xiàn)的素材,同時也盡可能地把小提琴技巧在鋼琴上進行了還原。在此基礎上,李斯特運用并結合了鋼琴獨有的特質和技術特點,作為其有別于原作的創(chuàng)新。例如,李斯特在單一的主題旋律之上,加入了左手的波音和弦,在和聲的支持下,賦予主旋律更為飽滿、輝煌的色彩。
謝爾蓋·拉赫馬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1943)是20世紀初期最偉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俄羅斯浪漫主義鋼琴家及作曲家。像帕格尼尼一樣,拉赫馬尼諾夫自身就是一位有著高超演奏技巧的鋼琴家。他常常演奏自己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至今也能找到其演奏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的錄音。在一次訪談中,拉赫馬尼諾夫表達了對同為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帕格尼尼的敬仰,把他稱之為“技巧之王”。拉赫馬尼諾夫所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被廣泛認為是在技巧性上有著很大難度的作品,同時在音樂性上也有著復雜交織的旋律線條。拉赫馬尼諾夫認為“旋律是音樂,是整個音樂的主要基礎?!彼?,在進行改編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時,拉赫馬尼諾夫有別于忠于原作的李斯特,在只采用“帕格尼尼主題”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以鋼琴協(xié)奏曲形式的主題狂想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此曲創(chuàng)作于1934年,同年由拉赫馬尼諾夫本人與美國費城交響樂團進行首演。在著名的俄羅斯編舞家米歇爾·福金應邀下,由福金本人編舞,拉赫馬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在1939年又以芭蕾舞的形式進行演出。
拉赫馬尼諾夫這首改編自“帕格尼尼主題”的鋼琴協(xié)奏曲呈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超難度的鋼琴技巧以及浪漫主義超強的旋律和聲色彩。整首協(xié)奏曲是由24首不同的變奏構成為單樂章的形式呈現(xiàn)的,這在當時是極為少見的。拉赫馬尼諾夫不僅在曲式上創(chuàng)新,更是巧妙地引用了13世紀格列高利圣詠“Dies Irae”(憤怒之日)中的死亡主題。例如,在第7變奏中,在樂隊以帕格尼尼主題為旋律的伴奏下,鋼琴呈現(xiàn)出“憤怒之日”中的死亡主題。拉赫馬尼諾夫在這兩個相差幾個世紀的旋律中找到了音樂上的共性,例如相似的旋律走向、曲調色彩、和聲進行以及節(jié)奏等。作曲家本人將這兩個旋律的完美融合作為有別于原作的創(chuàng)新手法,使其變成在變奏曲中新的變奏元素。全曲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奏是第18變奏中的主題旋律。這個旋律看似只是在帕格尼尼主題旋律的節(jié)奏之上進行了變化,但是通過進一步深入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第18變奏中的主題旋律其實就是帕格尼尼主題旋律的倒置。
托爾德·魯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1913-1994)是一位波蘭鋼琴家、作曲家及指揮家。作為一名20世紀的作曲家,魯托斯拉夫斯基在其創(chuàng)作中堅信:獨到的音程運用可在樂曲中創(chuàng)造出極為有力且獨特的色彩、空間以及音樂氛圍。魯托斯拉夫斯基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Variation on a Theme by Paganini for Two Piano)是為雙鋼琴而作的。這首主題變奏曲創(chuàng)作于1941年,作曲家本人與他在華沙音樂學院的同學安德熱·帕努夫尼克在同年同臺首演了此曲。事實上,魯托斯拉夫斯基與安德熱·帕努夫尼克在二戰(zhàn)時期組成鋼琴二重奏,經(jīng)常進行雙鋼琴的演出。而這首雙鋼琴版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表演,受到聽眾廣泛的歡迎。在1944年的華沙起義后,魯托斯拉夫斯基為雙鋼琴而做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正式出版發(fā)行。作曲家本人在此后又把這首雙鋼琴版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改編成鋼琴協(xié)奏曲。
魯托斯拉夫斯基改編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不同于原作,以及李斯特和拉赫馬尼諾夫的版本。首先在音樂主體上有所創(chuàng)新,是以雙鋼琴的形式呈現(xiàn);其次,在此曲中不難發(fā)現(xiàn),魯托斯拉夫斯基以音程及其所產(chǎn)生的色彩作為創(chuàng)作主要元素,例如,不和諧音程與規(guī)范的“主-屬-主”和聲進行的結合;再次,強弱、表情、速度記號貫穿在魯托斯拉夫斯基的音樂作品譜面上,不僅僅給予其音樂上極具反差及鮮明的對比,也是賦予了充滿戲劇性的人物色彩。
法佐·塞依(Fazil Say,1970-)是土耳其天才鋼琴家、作曲家。他不僅僅在彈奏上展現(xiàn)了精湛的古典鋼琴彈奏技巧,而且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嶄露出他對爵士風格的濃厚興趣。塞依的作品深受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以及其“預制鋼琴”(Prepared Piano)作品的影響,同時又展示出作曲家本人以運用民族色彩的音樂元素為其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格。所以,塞依嘗試用爵士創(chuàng)作的手法改編了兩首古典作品,分別是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土耳其進行曲》(Alla Turca)和帕格尼尼創(chuàng)作的《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
塞依在1988-1995年間改編了三個不同版本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而1995年的版本是最為鋼琴演奏家經(jīng)常演奏的。這個版本是由一個主題加六個變奏和三個額外的變奏構成的。作曲家本人采用了現(xiàn)代爵士的寫作手法,以及賦予了每個變奏不同的爵士演奏風格,例如,變奏3為倫巴、變奏5為新世紀音樂,以及變奏6為搖擺樂。塞依改編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呈現(xiàn)了獨有的爵士節(jié)奏,其現(xiàn)代爵士的和聲色彩與浪漫主義的旋律所碰撞出的火花營造了激動人心的氛圍,同時也打破了古典音樂固有的模式化,以跨音樂的形式更加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作為19世紀浪漫派最具有代表性、把音樂與技巧完美結合的演奏家、作曲家,帕格尼尼對其后輩演奏家及作曲家具有深遠的影響。文中所提到的李斯特、拉赫馬尼諾夫、魯托斯拉夫斯基,法佐·塞依同是鋼琴家及作曲家,而且,他們代表了不同的音樂時期。由他們改編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展現(xiàn)出各自對于原作的藝術見解,用各自獨有的創(chuàng)作特點譜寫出四種以不同鋼琴演奏形式的新作。這四位鋼琴家作曲家就同帕格尼尼一樣,是擁有著無法復制的精湛演奏技巧,且崇尚以表達音樂性為最終目標的音樂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