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驊
遠東的上海在20世紀冉冉升起,成為世界一流都市,吸引了全世界移民。有關上海的書寫也曾風靡一時,如多蘿茜·格雷厄姆(Dorothy Graham,1893—1959年)的《橫跨世界的風》(Wind Across the World,1947年),項美麗(Emily Hahn,1905—2005年)的《我的中國》(China to Me,1944年),賽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年)的《愛國者》(The Patriot,1939年),密勒(G. E.Miller)的《上海:冒險家的樂園》(Shanghai:the Paradise of Adventures,1937年),克里斯托弗·紐(Christopher New)的《上海》(Shanghai,1985年),詹姆斯·巴拉德(J. G. Ballard)的《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1984年)和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上海孤兒》(When We Were Orphans,2000年)等。然而海外華人自己的上海書寫一直比較匱乏。
中美正式建交之后兩國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但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新語境開始將中國重塑為一個立意開放并急于融入世界的新的大國形象,老去的上海也隨之恢復蟄伏的風華。上海在美國文學中冬眠了數(shù)十年之后重新蘇醒,書寫者也由旅華白人逐漸轉向華人自己。
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前十年,西方讀者首先看到的是1949年前的舊版上海,這也是華裔作家從祖輩的口述和圖書館資料中了解到的上海。讀者們沉浸在老上海的風云變幻中,錯以為這就是真正的上海魅力,而現(xiàn)實的上海往往只出現(xiàn)在故事的結尾,就像一位曾經(jīng)風華絕代而固守家園的寬厚慈祥的上海阿婆迎接漂泊多年的游子歸鄉(xiāng)。
譚恩美(Amy Tan,1952—)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1989年)是再典型不過的中美跨國文學書寫,敘事不斷在四對母女間切換,堅韌的中國母親幫助迷惘的美國女兒走出困境,親情化解了文化的沖突。上海是所有獲得個體解放的母親們進入美國的跳板,是母親們離開故土的最后一站。小說結尾以回國尋親的美國女兒和上海姐姐在十六鋪碼頭擁抱作為中美重敘舊緣的隱喻。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年)仍然是上海與舊金山的母女雙城記。民國的上海還是一個遺留著大量舊時代糟粕的城市,但女性的自我意識已經(jīng)萌芽,有了選擇生活的預期和機遇。在譚恩美已經(jīng)把握得如火純青的母女關系敘事結構中,上海是被壓抑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希望之光。她們從中國各地想盡辦法奔赴上海。譚恩美很高明地簡化了母親們在美國的生活,只細化女兒們瑣碎無奈的美國日常,并與母親們那具有上海生存智慧的家庭觀作對比,以此在母女之間尋找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shù),這不僅為女兒們提供了其他族裔的女性可能并不具備的視角優(yōu)勢,而且為全球化語境下人們解決沖突問題提供了獨到的啟發(fā)。有趣的是,上海自始至終是作為這個最大公約數(shù)的具象化存在于敘事中。上海的傳奇不止于隱忍,盡管這很重要,上海的秘訣更在于融會貫通,以柔克剛,所謂海納百川。各種理念在上海取長補短,互相改造,相得益彰。
要說《喜福會》《灶神之妻》中的上海只是一個加州老母親的烏托邦,那么譚恩美的另一部小說《奇幻山谷》(The Valley of Amazement,2013年)則將主場設在了最風云激蕩的20世紀前半葉的上海,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內容置放在舊金山。雖然主題仍然是跨國的母女關系,卻將上海特色文化隱秘的一面以令人驚訝而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xiàn)給全球化語境下的讀者,即兩代美國女性在滬做長三(色藝俱佳的高級妓女)以及她們的浦江情仇。
上海曾被稱為“東方巴黎”,不僅僅因為其流光溢彩的繁華,法租界浪漫的林蔭道與綠樹叢中的別墅,更是巴黎意象所隱含的風情和魅惑。風化業(yè)在上海一度相當繁盛。法國社會史學家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的《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與性》①Christian Henriot,Prostitution and Sexuality in Shanghai:A Social History,1849-1949,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本文使用譯本為安克強:《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與性》,袁燮銘、夏俊霞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和美國社會學家賀蕭(Gail B.Hershatter)的《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xiàn)代性》,②Gail B. Hershatter,Dangerous Pleasures: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 本文使用譯本為賀蕭:《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xiàn)代性》,韓敏中、盛寧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對此有系統(tǒng)而深刻的闡述與分析。中國文學中的相關書寫最著名的當屬《海上花列傳》,描寫了晚清滬上長三生活畫卷,有獨特的文化史價值;上海的國際性、開放性以及現(xiàn)代性轉型呈現(xiàn)在浮華喧囂的娛樂生活中;其藝術成就之高,連品味挑剔的滬上作家張愛玲都努力將其譯成英語,向西方譯介另類的東方情調。譚恩美很有可能就是從英譯的《海上花列傳》了解上海這絕無僅有的特色文化。
美國學者斯卡利(Eileen P. Scully)曾專門研究過到上海謀生的美國妓女,并論證為什么在滬謀生的風塵女子都更傾向于稱自己為美國人。①Eileen P. Scully, Prostitution as Privilege: The ‘American Girl’ of Treaty-Port Shanghai, 1860-1937,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20(4), 12, 1998, pp.855-883.滬上名流詩人邵洵美的好友美國作家項美麗(Emily Hahn,1905—2005年)長期生活在上海,甚至去江西路的妓院和舞廳臥底了解上海的風化業(yè)??谷諔?zhàn)爭剛結束,她就發(fā)表了涉及戰(zhàn)時上海租界白人風月場的長篇小說《吉爾小姐》(Miss Jill,1947年),算是開滬上洋人風月小說先河。書里對俄羅斯、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各國人等都有一定的描寫,呈現(xiàn)了上海多種族的歷史文化。無論譚恩美是否讀過相關的文學作品或學術專著,她的《奇幻山谷》與這些前文本都呈現(xiàn)相當強的互文性關系。
《奇幻山谷》有一定的歷史縱深度,就像是從長三堂子的臨街窗子看出去,歷史性地出現(xiàn)了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二次革命、淞滬會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太平洋戰(zhàn)爭等,可以看到不同時期不同人登臺和下臺,看到租界內外的種族關系和資本關系。故事中的母女兩人各自以第一人稱展開自敘,但以從未去過美國的滬二代女兒的敘述為主。故事講的是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的女兒露露·明恩(Lulu Minturn)年少叛逆,故意對抗父親,和晚清赴美的華人留學生陸誠私奔到了中國。之后,露露生了一兒一女兩個混血孩子。但是婆家只接受她所生的兒子,卻不接受她所生的女兒,她自己也無法被婆家所接納。在丈夫納妾后,她帶著女兒維奧萊(Violet)出走上海,先是在虹口提籃橋開酒吧,②現(xiàn)在北外灘的大名路和東大名路以前叫百老匯路(Broadway),因為靠近外輪碼頭,是著名的酒吧一條街。現(xiàn)在外白渡橋北堍的上海大廈因位于百老匯路的起點以前叫百老匯大廈(Broadway Mansion)。繼而看到種族隔離為風化業(yè)帶來的潛在商機,于是將公共租界的一座中式豪宅改造成外中內西的上等長三堂子“秘密玉路”(Hidden Jade Path),接待中外上層精英,并為各種中外合作生意和法律訴訟牽線搭橋,獲取豐厚的傭金,一時紅遍黃浦灘。維奧萊也自小聰慧潑辣。虹口昆山路的美國學校在得知她母親的身份后拒絕讓她繼續(xù)讀書,于是露露只得自己教女兒各種課程。到了維奧萊15歲的時候,母親收到陸誠的來信,知道中國婆婆已去世,兒子已經(jīng)到美國,于是急切地攜女返美去見那個日夜牽掛的兒子。沒想到遇人不淑,露露信任有加的情人將她騙上赴美的客輪,卻將維奧萊拐賣給一家華人書寓做雛妓,從此母女天各一方,“秘密玉路”也被青幫霸占。維奧萊以為母親為了兒子將自己拋棄,另一邊露露則被騙以為女兒已死。失去依靠的維奧萊從抗爭到接受現(xiàn)實,并利用自己的混血形象與英語能力,在20世紀初高度崇洋的上海灘紅極一時,后來遇到一位在滬拓展業(yè)務的美國運輸公司的繼承人,兩人育有一女,然而席卷世界的西班牙流感摧毀了這個新組建的家庭。丈夫死后,維奧萊因一念之差在法律上失去了對女兒的撫養(yǎng)權,女兒被男方家強行帶去美國接受教育,直到抗戰(zhàn)結束,祖孫三代才在上海團聚,冰釋前嫌。
小說場景集中于能滿足西方讀者窺視欲的長三堂子和書寓內景。小說雖然從頭到尾充斥著流光溢彩卻心機重重的海派浮華,但最亮麗也最具海派生活邏輯的地方卻是小說第一章,即維奧萊從5歲到15歲之間。當時露露風頭正勁,每天高朋滿座。譚恩美一開始就從5歲的頑皮淘氣卻內心豐富的小女孩視角,好奇地由內而外呈現(xiàn)一個長三堂子的物理場景與運作模式,其實就是要告訴讀者什么是海派經(jīng)濟邏輯以及在這種邏輯之上建立起來的海派文化。
長三堂子所在的建筑之前是某位晚清高官的私宅,因為曾經(jīng)有小妾在此自殺,就成了鬧鬼的兇宅。露露設法以極低的價格買下,然后請道士公開做法消除妖魔,周圍民眾此后就能從心理上接受這座曾經(jīng)的兇宅。等繁瑣的安宅儀式完成后,就按照白人心目中的漢風(chinoiserie)想象,使宅邸外觀更具東方情調,但內里卻配備了最摩登的電子設備。庭院采用歐洲園林風格,鋪有寬闊的車道,以迎合喜歡高雅中國文化但又想保持殖民優(yōu)越感的有錢、有勢力的上層白人。①Amy Tan, The Valley of Amazement,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13, pp.7-9.房子內部設施相當美國化,以提供高端客戶需要的舒適與故土感,只是不失技巧地用一些奢華中國物品點綴其間,化解西洋家具的過度硬朗,整個氛圍雅致恰到好處。大廳里既有放著織錦緞靠枕的西洋長沙發(fā)與吧臺供客人高談闊論,也有中式藤椅茶桌圈出的私密空間。這里既有高朋滿座的盛大花酒會,也有兩人獨享的燭光小酌。東方的詩意柔曼與西洋的實用冷峻,東方的情調韻致與西洋的舒適奢靡,互相修正,彼此密合,創(chuàng)造只有上海才有的夢境,而這也正是上海外觀魅力之所在。
小女孩維奧萊看到母親長袖善舞,經(jīng)營有方,利用她的雙語能力和對中西雙方文化的了解,從中西雙方獲得盡可能多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策略性地在種族藩籬與中西文化禁忌之間左右逢源,牽線搭橋。因為租界華人與殖民當局之間存在某些或明或暗的壁壘,因此上海需要一些職業(yè)掮客或買辦從中斡旋。此外上海作為一個人情社會,很多上不了臺面的事情需要有牽線人幫襯?!懊孛苡衤贰弊鳛橛瓉硭屯朔絹砜偷牡胤?,實際上就為這樣的聯(lián)系建立平臺。以露露為核心節(jié)點,建立了一個上海特色的華洋結合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露露的收入大多來自她做中間人的傭金。堂子里姑娘的才藝更多的是為了吸引優(yōu)質客源,建立更密集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姑娘們是職業(yè)的信息收集員,但又不同于商業(yè)間諜。露露將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儲存分類,隨時調用,總能夠以某種浪漫有趣的理由將供需雙方結合在一起,由她本人或姑娘從中斡旋,獲得的商業(yè)傭金在露露和姑娘之間就按貢獻度分成。露露以“秘密玉路”為平臺聚攏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并使之變現(xiàn)為經(jīng)濟資本,三者之間互為正向促進,讓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做成一個日進斗金的滬上“高端”文化品牌,成為男性精英的面子和名片,這其實正是老上海的縮影。上海以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社會結構,聚集了中國最優(yōu)質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以及外國資本,優(yōu)化組合之后,以物流中轉、信息咨詢等各種優(yōu)質第三產(chǎn)業(yè)推動地域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又因為其規(guī)模效應使第二產(chǎn)業(yè)憑借直接的市場而發(fā)展起來,此外還有江南富饒的農(nóng)業(yè)區(qū)環(huán)繞四周,共同促成城市經(jīng)濟異乎尋常的發(fā)展。表面上看,無論是《海上花列傳》還是《奇幻山谷》,書寫的都是上海風月場中的悲歡離合,然而華燈掩映下的卻是上海經(jīng)濟轉型的縮影,一種中西融匯之后的特殊的海派現(xiàn)代性。這恐怕也是賀蕭研究上海風化業(yè)并將其與現(xiàn)代性相關聯(lián)的重要原因之一。
鄺麗莎(Lisa See,1955—)比譚恩美稍晚一點引起公眾注意,但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女性作家。她的《雪花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2005年)、《戀愛中牡丹》(Peony in Love,2007年)等作品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中國文化小說,已經(jīng)能夠深入探索中國傳統(tǒng)閨閣文化的奧秘。她特別擅長抓住一個在西方不可能存在的搶眼的東方文化符號,在吊足讀者的胃口之后,策略性地呈現(xiàn)她想要傳達的女性主旨。她在挖掘與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并沒有忽略中國曾經(jīng)最西化的城市上海,出版了轟動一時的《上海女孩》(Shanghai Girls,2009年)。她抓取的是比長三和書寓姑娘出鏡率更高的月份牌女郎,上海工商業(yè)發(fā)展起來后新誕生的行業(yè)。①月份牌女郎是美國旅滬廣告商與作家卡爾·克羅創(chuàng)造的廣告形象。
《上海女孩》圍繞姐妹情展開,也是一個上海與加州的雙城記故事。兩個姐妹和前面提到的維奧萊一樣,都是大都市上海的特色產(chǎn)物“滬二代”,典型地體現(xiàn)了中西融合后的上海文化特點:擁抱一切新事物,對未來充滿信心。她們以做一個上海人而自豪,她們的父親來自廣東,在虹口開黃包車行。兩個女孩像其他中產(chǎn)上海女孩一樣,受過教育,也有少女常見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愛美和追逐時尚。她們喜歡看好萊塢電影,喜歡一切美國進口的享樂用品,但也能安于現(xiàn)狀,對她們來說拍月份牌照片是接近于拍電影的有趣的事情。月份牌女郎不是風塵女子,盡管擺拍時也搔首弄姿,她們卻大多是良家女孩,拍照只是為了樂子,順便為自己掙點零花錢。兩姐妹的快樂時光因為父親的破產(chǎn)而結束。為了還債,父親包辦將兩個女兒嫁給在洛杉磯唐人街開洗衣店的華人,等于是賣了兩個女兒償債。大女兒所嫁的其實是一個買了“紙兒子”(paper son)身份的上海苦力,一個假美國華人。小女兒嫁的是一個西裝掩蓋的殘疾人,此人后來很年輕就去世了。在兩姐妹辦手續(xù)赴美之際,抗戰(zhàn)爆發(fā)。大女兒在逃難途中遭到日軍性暴力,九死一生。等到兩人歷經(jīng)磨難到了美國,卻又因證件問題被拘禁在舊金山灣的天使島一年有余。這期間妹妹生育了一個女孩,為了幫妹妹掩蓋實情,已婚的姐姐假裝孩子為自己所生。姐妹兩人在洛杉磯安頓下來之后,就開始為生存奔波。盡管后來還遭遇了20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對華人的迫害,她們始終對未來抱有希望,不屈不撓。60年代后期學生左翼思想盛行之際,在芝加哥大學讀書的女兒加入左翼學生組織,在未告知母親的情況下懷著一腔熱血去亞洲參加共產(chǎn)主義運動。小說以姐姐乘飛機去亞洲尋找女兒結束。
小說在美國出版時的封面就是穿高開叉旗袍、玻璃絲襪、高跟鞋,濃妝艷抹的月份牌女郎。姐妹倆每天搭黃包車穿過熙來攘往的四川路,到外灘的大廈頂層拍照片,這正是世紀末懷舊潮中西方對老上海的想象。在西方的文學想象中這似乎也是上海女人該有的樣子,是好萊塢電影不斷重復而刻板化的上海形象。然而事情的發(fā)展卻出乎人們的預期,情勢從父親生意破產(chǎn)開始急轉直下,真正的上海精神此時才開始萌芽。父親的黃包車行破產(chǎn)是上海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種必然,因為30年代上海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帶來出租汽車業(yè)的興起,強生等出租汽車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黃包車的需求隨之下降。加上戰(zhàn)爭的陰云日益逼近,黃包車行的生意一落千丈。之后就是日軍到來后的逃亡與慘遭蹂躪,她們全都堅忍地承受了下來。到了美國之后,天使島日復一日的拘禁盤問,也沒壓垮她們。她們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抱有希望的婚姻只是欺詐后,也選擇了接受。日子在唐人街的勞作中一天天好起來,她們將更多的希望寄托到下一輩身上,即便最后女兒離家出走亞洲,她們也沒有放棄希望。
兩姐妹性格迥異,甚至價值觀也有差異,卻共同展示了一種上海精神——永不放棄希望的生存意志。正因為這頑強的意志,她們在絕境中總能找到化解危機的智慧。她們相信努力而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虛幻,不管生存環(huán)境多么悲苦,永遠收拾得體體面面,從不自怨自艾。鄺麗莎以絕妙的形象反轉書寫了獨特的上海精神,與項美麗在40年代初書寫的滬上宋氏姐妹等女性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精神互文,①Emily Hahn, The Soong Sisters, New York, Doubleday, 1941.讓讀者意識到上海精神不一定是精英的,也可以是平民的,這是上海屢遭磨難,卻總能逢兇化吉的奧秘所在。上海精神的現(xiàn)實性和堅韌性在跨國空間中顯示出世界性意義,讓讀者明白海外上海人的成功之所在。這種上海人精神在任碧蓮(Gish Jen,1955年)的幽默小說《典型的美國人》(Typical American,1991年)等小說中也有鮮明的體現(xiàn),在此不再多敘。
相比于華裔后代通過收集老一輩海外上海人的口述以及到圖書館查資料書寫老上海不同,80年代開始赴美的留學生或新移民更多書寫1949年之后的新上海。學者趙毅衡將他們這群用英語書寫故國的作者稱為獲得語(acquired language)作者。②趙毅衡:《中國僑居者的外語文學:“獲得語”中國文學》,《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0期。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寫故園中國,這是他們最得心應手也占據(jù)表達優(yōu)勢的寫作題材。從后殖民的批評視野來看,他們都是第三世界本土信息的權威提供者,以提供本真的(authentic)有關他者的信息作為賣點。這個寫作群體在當下美國文壇已然有了相當?shù)挠绊懥Α9穑℉a Jin,1956—)、裘小龍(Qiu Xiaolong,1953—)、閔安琪(Anchee Min,1957—)等都獲得過美國文學大獎,這個群體出版的有關上海的文本在數(shù)量上已經(jīng)相當豐富,而且也呈現(xiàn)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獲得語作家的特點之一就是從寫自傳開始文學事業(yè),這是能夠得到目的語讀者認可的捷徑,是多數(shù)移民作家的必由之路,畢竟讀者刻板地認為可以從少數(shù)族裔作品中獲得有關他者的“真實”信息,并且這些信息都是曾被經(jīng)歷過的,有溫度的,有情感的,靈動的。目下學界對自傳的定義也寬松很多,融入大量作者親身經(jīng)歷但采用文學化敘事的自傳體小說目前也歸入自傳的范圍。在自傳中書寫上海,顯得更真切可感。
首先是作者們對上海解放至改革開放后個人歷史的描寫。《上海生死戀》(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1987年)的作者鄭念(Nien Cheng,1915—2009年)是早年燕京大學的畢業(yè)生,家世顯赫。后來她因曾為英國殼牌石油公司工作而被作為英國間諜批斗,隨后被囚禁,在上影廠做演員的女兒始終生死不明。鄭念以非常精準流暢的英語,記述了她個人從上海精英階層到普通勞動者再到階下囚,直到80年代落實政策平反并移居美國的歷程。雖然書寫的多是日常生活瑣事,但信息分類清晰,夾以豐富但表述克制的心理活動與評價。這本傳記在海內外引起了巨大反響,不僅在于以親歷者的方式講述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更重要的是一個上海知識分子在這段歷史中的認知變化與成熟。既有助于讀者了解1949年之后的上海,更感受到以上海女性所代表的聰慧與韌性的上海精神。
閔安琪的《紅杜鵑》(Red Azalea,1993年)講述的是一個上海弄堂女孩的經(jīng)歷。她在小學時、滬郊崇明農(nóng)場插隊的經(jīng)歷,以及被選到上海電影制片廠后的故事。上海在她的書寫中似乎只是一個背景,沒有特別多的細節(jié),和鄭念對上海市民生活的細致描摹差別很大。閔安琪的欲望書寫之所以能在海外引起如此大的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在于她的性壓抑書寫與20世紀前半葉放縱的上海欲望書寫形成強烈對比,從而激發(fā)了讀者的思考,但給讀者留下強烈印象的仍然是上海女性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適應環(huán)境的智慧。
出國前就名揚滬上文壇的裘小龍所關注的更在于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由于殖民東方主義思維的影響,英語讀者已習慣將上海具象為一個風情萬種卻歷經(jīng)磨難的東方女人。這種閱讀期待束縛了作家們的書寫主題,但裘小龍妥協(xié)得比較高明。他的作品以“上海偵探三部曲”為代表,①上海偵探三部曲主要包括:《紅英之死》(Death of a Red Heroine,2000年)、《外灘花園》(A Loyal Character Dancer,2002年)、《石庫門驪歌》(When Red is Black,2004年),其中第一部《紅英之死》相繼入圍愛倫·坡推理小說獎和白芮推理小說獎,并獲得世界推理小說大獎,被多國翻譯出版。呈現(xiàn)了一個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剛毅與浪漫、豪爽與睿智于一身的上海男人陳探長形象。在多數(shù)書寫上海的作品中,上海女性明艷清晰而男性則要么模糊暗淡,要么被惡魔化或庸俗化,但裘小龍的陳探長卻像一股清流。他的思想與行為很現(xiàn)代,卻喜歡中國古典詩詞,待人接物秉持儒家的原則與分寸。雖然工作性質要求鐵面無私,內心卻不乏柔情,能設身處地站到被調查者的角度看問題,這是成就上海繁榮的職業(yè)精神,是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上海輝煌的工匠精神的再次回歸,而不是東方主義想象中可以被消費的殖民地風情或者為壓抑的美國清教徒帶來釋放與歡愉的東方體驗。陳探長是改革開放后的新上海的具象化,表明華人英語文學已經(jīng)跨越了靠女性化城市氣質祈求讀者青睞的階段。
上海女性在1949年之后經(jīng)過一波又一波的社會主義婦女解放思潮,職業(yè)化進程不斷推進,女性的夢想也不再是以前那種婚后回歸家庭做少奶奶的模式。“上海偵探三部曲”中幾位女性受害人都不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居家“少奶奶”,而是各行各業(yè)的精英。社會主義的新上海女性都在追求職業(yè)的成功和成就感。陳探長那健康又有教養(yǎng)的男性氣質是真正的上海氣質,也是一貫以來注重男女平等,尊重女權的真正上海男性氣質。正如在《紅英之死》的結尾,陳超探長辦完案子回家看望母親心頭涌出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标惓w現(xiàn)的母子關系,他和其他女性之間所體現(xiàn)的男女關系,是上海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并不是影視中被漫畫化的上海小男人形象。
裘小龍的上海敘事有一點遠高于其他作家,那就是他作品中開闊的社會視野。他的作品涉及的人物不僅有高官、干警、知識分子、臺商,還有回城知青、個體戶、農(nóng)民,甚至黑幫、蛇頭等各色人等。在他的改革開放上海書寫中仍然能看到盧漢超在社會學經(jīng)典《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罚˙eyond the Neon Lights: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1999年)中所描繪的上海市井生活。更重要的是裘小龍揭示了這種市井生活中所蘊含的已被柴米油鹽包裹的上海精神,一種融于生活細節(jié)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裘小龍的作品不僅在每部作品中塑造各階層上海人,而且其城市空間配置相當出色。既有各種不常見的政府機關內室,也有圖書館、劇院、古典園林等公共空間,還有夜市、酒吧、餐廳、舞廳等娛樂場所,甚至還有上海知青們曾經(jīng)生活的農(nóng)舍、田間地頭等。這些形形色色的空間和形形色色的人共同構成一個活的中國社會。多數(shù)上海人已經(jīng)能夠坦然面對現(xiàn)實,洞察出生活的真正意義在于能屈能伸,能就地臥倒,能隨時站起來奔跑。上海所代表的中國已煥發(fā)生機,山火的灰燼化成滋養(yǎng)生命的養(yǎng)料,而不是將新生命永遠掩埋。裘小龍寫出了20世紀后期復蘇并開始欣欣向榮的上海,是對海外中國形象的積極傳播。
上海開埠與華人赴美幾乎同步。以廣州與香港為離岸點的早期赴美華南勞工為美國西部開發(fā)、北美大鐵路鋪軌以及早期城市建設做出巨大貢獻,但隨著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美國出臺“排華法案”限制華工赴美,留學生和商人等其他人員則大多從上海離岸赴美,并逐漸趕超廣州的口岸功能。及至20世紀上半葉,上海已成為遠東第一都市,在中外各類跨國書寫中儼然成為中國現(xiàn)代性的表征,成為包括左翼知識分子在內的各種思潮探索中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維度。
盡管賽珍珠、卡爾·克羅(Carl Crow,1884—1945年)、亨利·盧斯(Henry Luce,1898—1967年)等美國名流早已讓上海成為美國文學與文化中的東方明珠,但美國華裔自己的書寫卻因為種族歧視的原因,一直黯淡無光。基辛格訪華發(fā)布上海聯(lián)合公報之后,上海又一次引起世界矚目,成為引領潮流的改革意象。華人的上海書寫實際上是以文學的方式反思歷史,探索未來。然而由于中國大陸赴美留學生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形成規(guī)模并在英語文學界嶄露頭角,因此冷戰(zhàn)結束前后的上海話語提供者主要是已近遲暮的老輩華人口述及其后輩筆錄重構,繁華懷舊呈現(xiàn)的上海也是項美麗等美國作家半個世紀前曾經(jīng)書寫過的上海,①Emily Hahn, China to Me, New York: The Country Life Press, 1944.只是換成了華人的內部視角,順應了閱讀市場對本土信息提供者的種族期待。
以譚恩美、鄺麗莎等為代表的華二代作家崛起之時,中美建交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才十數(shù)年,歐美讀者對中國的一切知之甚少,獵奇心態(tài)是閱讀市場的根基,甚至華二代自己也對20世紀后期真實的中國一無所知,他們與普通歐美讀者的視域重合。從這一點說,他們更了解歐美讀者的閱讀興奮點,因為這也是他們自己的興奮點,只是比其他讀者多了一份追索自我身份的目的,希望在老一輩的口述中建構自己的族裔尊嚴。對于他們和歐美其他讀者而言,上海的第一特征自然是東方性,第二特征則是東方化的摩登性(modernity),一種本土與殖民的文化雜糅,這是李歐梵在《上海摩登》中詳細描摹過的文化特色。①Leo Ou-fan Lee,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本文使用譯本為李歐梵:《上海摩登—— 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毛尖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對東方性的關注也就是對東方異質性的關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抓取文化區(qū)分度高的被本質化的(essentialized)文化符號,易定位,易描述,易記憶。殖民話語中的東方是柔弱而女性化的,地處江南水鄉(xiāng)的上海則更是東方女性中的女性。女性化的上海不是禁錮在紫禁城深處的滿族公主,而是消費主義范式下的摩登女郎,而能夠作為消費符號代表的女性莫過于長三、校書、舞女、名伶和月份牌女郎等。美國廣告商卡爾·克羅聰明地利用了東方主義的上海意象,創(chuàng)造了中國人自己也津津樂道的月份牌女郎和各種各樣的戶外廣告牌美女,實際上也創(chuàng)造了上海人的自我認同,于是上海在文化符號意義上也就有了東方化的性感、精致、物質的摩登性。對于歐美受眾來說,西方摩登性(現(xiàn)代性)穿上了東方高開叉旗袍而風情萬種搖曳生姿;而對東方人來說,上海因為具有的摩登性則可從列強的欲望窺視中多少獲得一點顏面。華二代們從項美麗、卡爾·克羅等旅滬白人跨國書寫中獲得的上海知識,②Carl Crow, 400 Million Customers, New York: Soul Care Publishing, 1937.與來自老上海老一輩的懷舊性渲染,使他們世紀末的上海書寫只能沿著外灘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的坐標做有限的時空往返,甚至都沒有走近盧漢超在《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分猩婕暗钠胀ㄊ忻裆顓^(qū),更不用說租界外更廣泛的普通勞動者的生活。他們與同一時期以陳丹燕為代表的大陸作家的上海懷舊書寫產(chǎn)生良好的海內外呼應,讓讀者對未來上海的再次繁盛產(chǎn)生憧憬。值得注意的是,華二代贊揚的上海精神主要還是通過女性反抗傳統(tǒng)父權社會來呈現(xiàn),女性總體上都是受害者,而美國在隱喻意義上成為終極拯救者。
反觀20世紀末從大陸赴美的華人書寫者,他們也同樣存在有關上海的知識缺陷。與華二代不了解社會主義時期的上海不同,這批新移民作家缺乏對老上海的了解。他們雖然在老上海遺留的物理空間中出生和成長,但他們對老上海的摩登文化是隔膜的。然而即使他們不書寫老上海雜糅的東方摩登性,他們的上海書寫也依然無法擺脫東方主義強大的解讀框架。如果說歐美讀者對華二代的老上海解讀是殖民視域下的東方主義(colonial orientalism),那么他們對大陸新移民的上海解讀則是冷戰(zhàn)東方主義(cold war orientalism),盡管兩類華人書寫者都被貼上本土信息提供者的標簽。
裘小龍的不一樣之處在于他是海外上海書寫中不多見的男性作家,他正面書寫的是七八十年代生機勃勃的開放上海。隨著陳探長調查案情的空間拓展,改革開放后各個層面的上海生活以及上海之外廣闊的中國社會被呈現(xiàn)給讀者,這是對華二代筆下閨閣化的上海空間的革命。
美國華人英語文學中的上海書寫往往受東方主義閱讀期待的影響,更多延續(xù)女性化上海形象。華裔后代的上海書寫主要基于祖輩的懷舊口述以及海外有限的文獻資料,呈現(xiàn)的是20世紀前半葉的老上海,他們也許會用月份牌女郎、長三堂子、書寓校書等上海特有的情色符號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繼而再逆寫這些上海文化符號,展示包容開放、務實堅韌的上海精神。與之對照,裘小龍等作家卻更多展示改革開放的上海,更新美國讀者過時的中國認知,并與老上海書寫產(chǎn)生跨時空精神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