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婧嫣
01 愛心暑托班
2021年的夏天,是充滿童真色彩的。作為一名在上海師范大學就讀的大二學生,我在課余時間就積極報名參加各類志愿者工作,而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我也作為組長,召集三五好友,組織舉辦起了愛心學校,同時也是為了圓一個長久以來的夢。
與愛心暑托班的緣分,起于12年前。那時還是孩童的我,和別的小朋友待在家里不一樣,參加了漕河涇街道的愛心暑托班,和同伴一起學習、玩耍,度過了許多個快樂的暑假。夏天從此變得豐富多彩,充實有趣的課程也成了我每年最期待的事!而那時,最崇拜的便是志愿者哥哥姐姐們。每天,他們都會陪著我們,管理秩序,輔導作業(yè),上課、玩游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地教會了我們許多道理。他們都是來自九點社工站的志愿者。無私奉獻的他們,每天累到趴在桌上睡著的他們,無微不至關心我們的他們……在幼小的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公益的種子,長大后,我也要當志愿者,我也要回來傳承這份愛心,將公益精神一代代傳揚下去!
從小,我就特別熱衷于參加各類志愿者活動。在那個志愿者時長還不是“必修課”的時候。小學時的我就主動報名參加教社區(qū)老人學英語的活動多次;再大些時便走出學校,走進社區(qū),為老人提供更多服務;進入高中,更是在要求的40小時志愿時長之外,額外完成了20小時的志愿服務……這些都單純因為我很享受做志愿者時那份可以為他人服務的幸福感,看到被服務者在獲得幫助后綻放燦爛笑容時的成就感,原來自己的微薄之力,真的可以實實在在地幫助到別人!
而進入大學后,我變得更加獨立,在公益方面,也有了更多作為個體能做的事。只要自己有想法、有一顆做公益的心,就一定能找到機會。于是,今年暑假,趁著學校鼓勵舉辦“愛心學?!鄙鐣嵺`的機會,我便主動去聯(lián)系了曾經(jīng)的暑托班老師,詢問自己是否可以回來當志愿者來上課。老師很高興我們當初這批孩子能回來,欣然答應。就這樣,我和愛心暑托班再續(xù)前緣,只不過這一次,身份轉(zhuǎn)換……
雖然從小就有一個當老師的夢想,但當真正走上三尺講臺,我才發(fā)現(xiàn)一切是多么的不易。首先是備課,因為暑托班分為大班和小班兩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大班是四五年級,年齡稍大的孩子,而小班則是一到三年級,年齡較小的孩子,如此一來,課程的難度也應有所區(qū)分。盡管有了這一理解,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比較難的。拿配音課程來說,本想著小班以欣賞為主,大班嘗試配音。但實則小班的同學比較積極,也很想嘗試一番;反而是大班的同學,或害羞,或覺得太簡單,不愿意搭理我們,積極性也就沒那么高了。另外,在課堂中,一組同學在體驗的時候,其他同學往往無所事事,對活動的興趣不大就開始各干各的了,這么一來課堂秩序就難以維持。于是就需要我們的臨場反應,如發(fā)現(xiàn)同學們看短片時就會迅速安靜下來,專注于視頻,而我們也就能獲得短暫的清閑;給同學們準備一些小獎品,可以很大程度調(diào)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這些都是我們在實踐中積累的經(jīng)驗,相信下一次自己再上課時,之前未曾考慮周全的地方,會加以完善。
我認為,公益很有魅力的一點在于它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從事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職業(yè),老師只是其中一例,還有很多這樣的體驗。公益,可能不是一種職業(yè),但卻給了每個普通人體驗不同人生的機會。在短暫的交疊中,體驗另一種的人生軌跡,從中收獲許多成長,也在幫助他人,真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吧!
歡迎掃描關注《至愛》雜志官方微信二維碼
02 愛心暑托班
03 愛心暑托班
辛苦之余,想起曾經(jīng)看到過志愿者哥哥姐姐們累倒在休息室里,睡成一排的樣子,如今,自己真切感受到了他們是多么不容易,敬意更添一分。不過看到小朋友們學習到新鮮有趣的知識時,眼里發(fā)出的光;聽到小朋友們笑著說“姐姐你們下次什么時候再來上課呀?我還想學這些有趣的課程”,心里那份成就感和滿足感油然而生,一掃疲憊。
下課后,和當時帶我們的老師聊天時,老師看著我們不禁感嘆:“時間真快啊,一轉(zhuǎn)眼十年過去了,你們都這么大了?;貋硗玫?,你們也能換個角度看看,就能知道當時你們有多皮了哈哈!”
“哈哈哈,有嗎?我們小時候沒他們那么皮吧!現(xiàn)在的‘熊孩子們’比我們那時候難帶多了!”
“嗯,現(xiàn)在我自己回想,也會擔心那時候自己對你們是不是太兇了,因為那時候我也是剛剛接觸暑托班,剛開始當老師,還不知道怎么和你們相處。我們也都是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成長的啊……”
這段對話讓我印象很深刻,我想,這也是公益收獲的一種體現(xiàn)吧。公益不僅讓我們收獲知識、見識、和來自不同地方的志愿者們產(chǎn)生的珍貴友誼;更收獲了成長,鍛煉了自己,讓自己有所突破并有了生活的新嘗試;還收獲了社會閱歷,無論是人情世故的處理,還是不同職業(yè)、不同人生的體驗,都是公益所帶給我的豐富收獲。更重要的是,我對公益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做公益,雖然從來都是不求回報的,但在做公益的過程中,其實我們一直在收獲著回報。我們所獲得的回報,從不是物質(zhì)層面的,而是精神食糧。就如前面所說的“情誼”“見識”“成長”“閱歷”……這些都是我們在做公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所收獲的,沒有向任何人索取,卻在我們用心付出的一點一滴中反映回我們自己身上。
而我們這樣一批從小在公益志愿者們的愛中長大的孩子,如今回來反哺暑托班,也是公益收獲的一種反饋。那些公益受助者,都謹記曾經(jīng)接受的無私的愛與關懷,于心間埋下公益的種子,在未來,通過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我想,這大概就是每一個做公益的人,最希望得到的“回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