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宋明月
(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 常熟 215500)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社會風貌?!对娊?jīng)》中詳細描寫了古時狩獵、勞動、婚姻乃至祭祀、戰(zhàn)爭、頌歌,使人們真切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的魅力。《詩經(jīng)》作為儒家經(jīng)典,儒家美學的根基,在中國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也成了許多翻譯家重點研究的范本。
作為弘揚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中國詩歌及典籍英譯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孔子在儒家學派中的特殊地位,經(jīng)過他的闡釋之后,《詩經(jīng)》也逐漸成了儒家美學的根基。為了向世界傳播儒學,理雅各、高本漢等漢學家已經(jīng)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當下《詩經(jīng)》的最新譯者,汪榕培教授曾多次發(fā)表專題文章,憑借自己的分析,比較國內(nèi)外《詩經(jīng)》的英譯方法,成了《詩經(jīng)》英譯研究領域的大家。汪榕培教授將譯作讀者定位在“廣受眾”[1]上,意在將《詩經(jīng)》譯作推向海外;其譯作的讀者對象為西方的一般讀者,意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诖耍疚南M麖淖g介學的視角,分析汪榕培《詩經(jīng)》英譯本對于中國傳統(tǒng)儒家美學的傳播所起到的作用。
作為武漢大學美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學界的領軍人物,陳望衡不僅在國內(nèi)美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還被《世界日報》譽為“中國美學界的翹楚”。陳望衡將儒家美學劃分為比興之美、寫實之美、言志之美、溫柔敦厚之美。[2]本文將從這四點分析汪榕培《詩經(jīng)》英譯如何體現(xiàn)儒家美學。
詩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帮L”“雅”“頌”是按照《詩經(jīng)》內(nèi)容劃分,“賦”“比”“興”是按照創(chuàng)作手法劃分。事實上,“比”“興”已經(jīng)超越了“賦”并且逐漸發(fā)展成了一種美學范疇?!氨取薄芭d”的共同點就在于它們都能給讀者塑造一個生動具體的形象。也正因為有了“比”和“興”,才豐富了詩背后的感情世界,就是我們常說的詩的意境,而這也是《詩經(jīng)》之美所在。比興產(chǎn)生于《詩經(jīng)》并且成了創(chuàng)造意境的基本表現(xiàn)手法,《詩經(jīng)》中幾乎所有的詩都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它們每一首都有著獨特的美。
例1:
關關雎鳩,The waterfowl would coo,
在河之洲。Upon an islet in the brook.
窈窕淑女,A lad would like to woo,
君子好逑。A lass with nice and pretty look.
參差荇菜,There grows the water grass,
左右流之。The folk are fond to pick;
窈窕淑女,There lives the pretty lass,
寤寐求之。For whom the lad is sick.[3]2-5
從汪榕培的譯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的開頭描繪了一對水鳥在岸邊相對而鳴的景象,接著又寫道:“A lad would like to woo,A lass with nice and pretty look.”開頭寫水鳥求愛的情景即為了引出男子向淑女求愛的情景。這首詩中“The waterfowl would coo,Upon an islet in the brook”就有比興的功能,其中用水鳥之愛比喻男女之愛是比,用水鳥求愛引出男子求愛是興。
例2:
桃之夭夭,The peach tree stands wayside,
灼灼其華。With blossoms glowing pink.
之子于歸,I wish the pretty bride,
宜其室家。Affluence in food and drink.[3]14-15
《桃夭》描繪的是古代婚禮的場景。人們一看到桃花,就能想象新娘的美貌。為了體現(xiàn)儒家美學中的比興之美,汪榕培在其譯文中,也遵循了比興的原則。每段均以“The peach tree stands wayside”開頭,用盛放的桃花來起興;譯文中處處以桃花喻新娘,即為比興中的比。
寫實之美也是《詩經(jīng)》中非??少F的。除了少數(shù)幾篇詩,《詩經(jīng)》中大部分詩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將《詩經(jīng)》稱為中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源泉也不為過。
《詩經(jīng)》雅和頌中的許多詩歌直接反映了西周和東周的一些歷史事件,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史實的記載。但是《國風》中的許多作品,雖然不是史實,卻是史情,即以虛構事件反映社會現(xiàn)實。
反映當時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經(jīng)濟生活占了很大比例,如:
例3:
八月載績,In Month Eight we twist the hempen thread,
載玄載黃。And dye it black,or yellow instead.
我朱孔陽,We may dye it black,which is so bright,
為公子裳。To make skirts for the young knight.[3]376-385
這段文字描述了農(nóng)民將織物獻給權貴的場景,反映了當時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整首詩描繪了一年中每個月農(nóng)民的勞作,為研究中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我國的紡織事業(yè)由來已久,從《詩經(jīng)》中記錄農(nóng)織活動的各種詩歌中,我們可以了解我國的織物種類和制作過程,了解中國紡織史。而通過汪榕培的翻譯,還可以讓中國紡織史走向世界。
《詩經(jīng)》中描寫青年愛情的詩篇也不在少數(shù),如《靜女》:
例4:
自牧歸荑,The maiden in the fields,
洵美且異。Brings me exotic grass.
匪女之為美,I love what nature yields,
美人之貽。When it comes from the lass.[3]102-103
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戀愛中的青年男女約會時害羞、驚喜的心情,這樣的愛情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純潔、令人動容的。
在古代,“詩言志”的正確含義是——詩是用來表達人的思想的,“詩言志”也是中國詩歌美學中的重要原理。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毛詩序》)“詩言志”往往是儒家學者借以抒發(fā)情懷的一種方式,盡管《詩經(jīng)》未能很好地在言志和抒情間達到一種平衡,但《詩經(jīng)》中的大部分詩都將情和志結合得很好,達到了后世詩歌無法超越的程度。而為了準確地傳達儒家美學中的言志之美,汪榕培在《詩經(jīng)》英譯中也做了大量工作。
例5:
三之日于耜,In Month One we repair the plough;
四之日舉趾。In Month Two we begin to mow.
同我婦子,Women and children leave the house,
馌彼南畝,And carry food to the field down south;
田畯至喜。The surveyor takes the food to his mouth.[3]376-385
西周時期,戰(zhàn)亂紛頻,許多人流離失所;因此,人們更企盼家庭的團聚。從汪榕培的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描繪了農(nóng)民忙碌完后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景象,也表達了農(nóng)民渴望家庭團聚的愿望。
在儒家美學系統(tǒng)中,遵循周禮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詩經(jīng)》所言之志皆為周禮之志。
例6:
將仲子兮,Prithee,my dear sweetheart,
無逾我里,Don't climb into our yard,
無折我樹杞!Nor break the willow branch!
豈敢愛之?It's not for the branch I care;
畏我父母。My parents are o’r there!
仲可懷也,You are deep in my heart,
父母之言,But what my parents say
亦可畏也。Will worry me all day.[3]186-189
在西周,戀愛和婚姻都要被父母允許,如果青年男女不顧父母的反對約會的話,將要受到嚴厲的懲罰。而在汪榕培翻譯的這首《將仲子》中,我們很明顯地感受到,女孩正為兩人關系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而擔憂。
整體上來說,《詩經(jīng)》有著明顯的政治和道德意味,批判了社會上許多不合理的現(xiàn)象,而這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公認的統(tǒng)治秩序。因此,《詩經(jīng)》必須在兩者之間達到一種平衡。這就是溫柔敦厚之美所在。在《東山》中,汪榕培將“我徂東山,慆慆不歸”[3]388-393譯成“Since I arrived at Eastern Hill,I have stayed long against my will”[3]388-39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戰(zhàn)士們盡管對于頻繁的戰(zhàn)爭感到厭倦,渴望與家人團聚,但是為了祖國統(tǒng)一,他們還是選擇放棄一己私欲。整首詩的基調(diào)都透露著溫柔敦厚之美。
在美學方面,溫柔敦厚的實質(zhì)便是中庸,而中庸也正是儒家重要的美學思想之一,《詩經(jīng)》中《氓》將溫柔敦厚之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汪榕培譯文中,“Upon the lofty wall,I look till eyes are sore”[3]143一句展現(xiàn)了女子等待男子前來赴約的甜蜜心情,而具體描寫兩人見面后的場景,這叫作樂而不淫?!癟he hAppy days are past,But in memory always last.”[3]149“The hAppened long go;Why should it bring me woe!”[3]149這兩句表現(xiàn)了女子雖被拋棄,卻從未忘記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也毫不沉湎于悲痛中的心態(tài),這叫作哀而不傷。
自漢代以來,儒家美學一直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占主導地位,對每一代人都有深遠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蘊含著儒家美學的精髓。例如,《詩經(jīng)》中的各種詩歌都說明了女性之美,與那些害怕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女性不同,儒家美學中的女性勇于追求愛情,并與不公平的命運做斗爭。例如,《摽有梅》中的女人就直接表達了對心上人的愛意?!癥ou'd better not delay”“You'd better come today”和“You'd better come and say”[3]44-45,表現(xiàn)了她在追求愛情的勇敢,這種勇敢追愛的品格是儒家美學中極為稱贊的。此外,《詩經(jīng)》對其他儒家美學贊頌的品格都有涉及,而經(jīng)汪榕培翻譯后,這些品格被更好地傳達給西方國家,并將儒家美學傳播到更多的英語國家。
自16世紀以來,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推進,西方殖民主義來到了東方。同時,歐洲天主教傳教士,特別是耶穌會士,率先開始向海外擴張;他們還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著名的東學西漸。他們廣泛地介紹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中國的哲學、宗教,翻譯中國的經(jīng)史典籍,使中國傳統(tǒng)儒學在西方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在兩千多年的中國翻譯活動中,將漢語英譯一直處于次要位置。自近代以來,大量的翻譯將各種西方文化引入中國,這就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逆差。在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文化輸出已成為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關鍵。東學西漸也是與時俱進的文化戰(zhàn)略,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為了尋求與西方文明的平等對話,中國譯員應更加重視中國文學作品的外譯。
作為傳播中國文化和翻譯中國典籍的先驅(qū),汪榕培將大部分時間用于翻譯中國典籍,英譯《詩經(jīng)》便是他的成就之一?!对娊?jīng)》最重要的主題便是中庸,也是在東學西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娊?jīng)》不管是情感表達還是美學風格都達到了一種平衡,被稱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表達情感的同時,毫不逾越道德底線。此外,《詩經(jīng)》中的全部305首詩都完美結合了詩歌、音樂、舞蹈,被中和的音樂充滿了獨特的美,這在汪榕培教授翻譯后都得到了充分傳達,從而促進了中庸思想的傳播,推動了東學西漸進程。
西方人翻譯的《詩經(jīng)》可以使西方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詩歌;但是,由于時間跨度過大,它們未能反映《詩經(jīng)》的最新含義,更重要的是,西方譯者的文化背景也限制了他們對《詩經(jīng)》的真正內(nèi)涵領會。為了維持中國文化的地位并向世界傳播儒家傳統(tǒng)美學,汪教授不遺余力地翻譯中國經(jīng)典籍,并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汪榕培將其譯著對象定位為西方的普通讀者,而不是中國讀者,這使他的翻譯工作更與眾不同。將儒家美學傳播到世界各地,必然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一定永遠不負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