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具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它與毛澤東同志同時期完成的《矛盾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體系形成的主要標志,它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應運而生的時代意義,是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經驗的哲學總結,為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奠定了哲學基礎,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
關鍵詞:實踐論、科學內涵、理論品質、價值意蘊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是由馬克思在其經典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是實踐的觀點,毛澤東的《實踐論》是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之上又結合中國當時的具體國情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經典著作,給當時正處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中國指明了前進道路;在當代,《實踐論》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強大的指導意義[1]。
一、毛澤東《實踐論》的科學內涵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對黨內的危害極其嚴重,《實踐論》就是為了批判當時在黨內占據統(tǒng)治地位兩種主義所作的,因此,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就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思想,并且將實踐與認識的關系闡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與行”、“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主要涵蓋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認識發(fā)展的辯證發(fā)展過程、真理的標準問題等重大哲學問題。
(一)實踐與認識的相互關系
馬克思以前唯物在歷史觀上的仍然是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即半截子式唯物主義,因此了解不到實踐與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指出:認識的來源和基礎都是實踐。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分別闡明了認識的來源、動力和檢驗標準。毛澤東強調:人的認識究其基本來源,歸根到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人類物質生活問題的解決,也主要依賴于物質生產活動;接著毛澤東又論述到,認識來源于生產生活實踐、階級斗爭、科學和藝術活動在內的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論》中他指出:只有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才能獲得正確的認知,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在闡述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時毛澤東引用了:“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兩句古話,批判了前者,稱贊了后者,說明了實踐得真知[2]。
(二)認識的辯證發(fā)展過程
認識的辯證發(fā)展過程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在《實踐論》中,首先毛澤東闡述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階段是認識的第一個階段,在實踐地基礎上,感性認識在獲取充分的感性材料之后再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在認識進入感性階段中毛澤東以考察團通過觀看延安的街道和房屋等認識延安為例,來證實這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到了認識的第二個階段,即理性認識階段,毛澤東通過舉“讓我想一想”的例子,來解釋了理性認識就是將看到的事物通過大腦加以思考,是判斷和推理的過程,因此,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3];其次,毛澤東論述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密不可分、相互統(tǒng)一的,它們統(tǒng)一實踐,毛澤東通過列舉無產階級對于資產階級認識過程的例子來闡明認識的兩個階段,最初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抗衡采取的是破壞機器、罷工等方式,對資產階級的認識停留在表面階段,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此時的實踐活動就是有組織有紀律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毛澤東不僅談了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第一次的飛躍,也談了整個認識過程的繼續(xù),即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回歸到實踐的,他強調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更為重要。
(三)關于真理及其標準問題
判定一件事物是否為真理,需要用實踐去檢驗,在《實踐論》中毛澤東首先談到:真理不是通過主觀上的臆斷,而是通過客觀上的社會實踐去判定的,除此之外,毛澤東還論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之間的辯證關系,人類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真理也會從相對性真理向絕對性真理無限靠近,在這里,毛澤東通過列舉革命運動中頑固派的思想的例子,闡釋了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充滿矛盾的,因此,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我們要因時因勢的調整認識,使認識能夠正確的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去尋找真理,使主觀與客觀、理論和實踐實現統(tǒng)一。這也從認識上揭示了當時黨內存在的“左傾”和右傾錯誤思想。
二、毛澤東《實踐論》的理論品質
《實踐論》的誕生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它不僅推動了當時中國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直到今天,為何《實踐論》已誕生八十于年,依然對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影響巨大,仍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領域。是因為它具有實踐性、時代性及創(chuàng)新性等優(yōu)秀的理論品格,才使得《實踐論》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依舊保持其鮮亮的色彩,對現時代中國乃至世界間的實踐活動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一)實踐性
毛澤東的《實踐論》是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基礎的,因此也自然具備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具有的實踐性特征從《實踐論》中所論述的實踐與認識的相互關系到認識的辯證發(fā)展過程再到真理及其標準問題,毛澤東對于認識和實踐具體步驟都描述的很詳盡,每一步都離不開實踐,因此,實踐性是《實踐論》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同時《實踐論》的實踐性特征無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還是再新時代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實踐論》幫助中國共產黨更好的反對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錯誤,對于黨在政治、軍事、組織等方面的路線選擇也具有戰(zhàn)略性的指導意義。在今天,《實踐論》的實踐性特征指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更好的發(fā)展。
(二)時代性
任何一種理論得以延續(xù)發(fā)展都具有其獨有的時代性特征,會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與時俱進的打下時代的烙印?!秾嵺`論》的時代性特征首先體現在,毛澤東從社會歷史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及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出發(fā)闡釋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對于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其次,毛澤東總結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這對于人類都具有普遍性的價值意義[4]?!秾嵺`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似,具有一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特性,被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所運用[]。同時,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特征也說明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不同的時代,《實踐論》會發(fā)揮其不同的指導作用,符合人類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它不僅僅屬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中國,也適合于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它也促進了人類自由解放和發(fā)展。
(三)創(chuàng)新性
《實踐論》是在繼承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基礎之上,針對當時黨內所存在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問題立足于中國的國情而作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體現了《實踐論》具有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性品質。首先,是關于內容的創(chuàng)新,毛澤東在的實踐觀是對馬克思實踐觀的進一步深化,另外在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中,馬克思側重于對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的分析和論述,而毛澤東更加側重于社會實踐,闡釋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其次,從寫作風格上來看,《實踐論》全文脈絡清晰、邏輯性強,且毛澤東采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的事例來進行論證,大量運用諺語等素材,語言風格獨特,充滿了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比如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中,以中華民族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為例,起初,中國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等都是以排外為主的,這也充分說明了當時中國人民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停留在表面階段,直到五四運動前后,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階級對中國人民的壓榨日益嚴重,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運動,自此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進入了理性認識階段,這也說明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在認識的來源的闡述中,引用“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知識里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諺語來說明認識來源于實踐。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實踐論》實現了大眾化[5]。
三、毛澤東《實踐論》的價值意蘊
《實踐論》自誕生以來,影響深遠,為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奠定了基礎,同時,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也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時代,仍然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
(一)為黨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哲學基礎。
實事求是這個概念是毛澤東在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中用來表達我黨的思想路線的,1945年,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被確立,意味著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思想路線在全黨的確立。毛澤東的《實踐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闡述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完美結合,其中所論述的中國特色的“知與行“的關系及認識的辯證發(fā)展過程,深刻揭示了認識運動的根本規(guī)律和真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回答了為什么堅持和怎樣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的問題,為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提供了哲學依據,為貫徹黨的思想路線提供了科學的認識方法,推動中國的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境界
《實踐論》是一部將中國革命經驗進行哲學總結的著作,縱觀其內容,它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精華,又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完美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在語言運用方面,通過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語言表達上的中國化;在理論形態(tài)上,《實踐論》緊密結合了中國的實際,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一種外在理論知識,更內化為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在功能作用上,《實踐論》是指導我黨前進的行動的指南[6]。
(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基礎
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同時,當我們面對各種挑戰(zhàn)時,《實踐論》中的理論指導就是讓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來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我們遇到新問題,要與時俱進,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縱觀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是因為將正確的理論應用于實踐,因此,《實踐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2]陳劍.毛澤東實踐觀的歷史哲學意義[J].探索,2002(4).
[3]歐陽英.毛澤東實踐觀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4]李榮亮,張維真.《實踐論》與《矛盾論》的當代價值[J].唐山學院學報,2018-07(4)38.
[5]歐陽英.關于毛澤東實踐觀的幾點思考[J],毛澤東思想研究.1998(03).
[6]趙士發(fā):《〈實踐論〉與〈矛盾論〉的內在關聯及時代價值》,《江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
姓名:童云,性別:女,出生年月:1997年5月,民族:漢族,貫籍:皖.六安,學歷:碩士研究生,學校:重慶交通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方向
注釋
[1]陳劍.毛澤東實踐觀的歷史哲學意義[J].探索,2002(4).
[2]陳劍.毛澤東實踐觀的歷史哲學意義[J].探索,2002(4).
[3]歐陽英.毛澤東實踐觀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4]李榮亮,張維真.《實踐論》與《矛盾論》的當代價值[J].唐山學院學報,2018-07(4)38.
[5]歐陽英.關于毛澤東實踐觀的幾點思考[J],毛澤東思想研究.1998(03).
[6]趙士發(fā):《〈實踐論〉與〈矛盾論〉的內在關聯及時代價值》,《江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