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光潛曾經(jīng)說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藝術的成熟境界。許淵沖認為翻譯也是一樣:“不逾矩”求的是真,“從心所欲”求的是美,合起來便是“在不違反求真的前提下盡量求美”。翻譯是一種“語言游戲”,而任何一種游戲都會有一定的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是我們需要遵守的行為準則,但是遵守規(guī)則的形式是可以無限變化的,我們要學會從初始階段的服從到熟練階段的“駕馭”。即規(guī)則不容打破,但在規(guī)則的制約下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待翻譯我們也要保持這種開放的心態(tài),在求真的基礎上,突破形式的束縛,達到對美的追求。本文將由“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出處著手進一步論證在翻譯中遵循規(guī)則與追求自由的重要性。
關鍵詞:規(guī)則;自由;翻譯
一、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笨鬃又v述的是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漸進過程。這一過程中,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思想境界也隨之逐步提高。而思想境界的最高階段,即七十歲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為一體的階段。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①中對從心所欲不逾矩進行了剖析,直言“圣人到此境界,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縱己心之所至,不復檢點管束,而自無不合于規(guī)矩法度。此乃圣人內(nèi)心自由之極致,與外界所當然之一切法度規(guī)矩自然相恰。學問至此境界,即己心,即道義,內(nèi)外合一。”
“從心所欲不逾矩”同樣適用于翻譯。原文對于譯文而言,何嘗不是一種限制和約束,人們常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如果譯者完全脫離原文作者和原文文本的限制,那么,譯者就不再是譯者。眾所周知,譯者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原文作者的讀者,又是譯文讀者的作者,這兩種身份并不獨立存在,需要同時兼?zhèn)?。譯者既不能脫離原文,也不能囿于原文的形式淪為原文的傀儡。成為原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橋梁,將原文內(nèi)容通過語言轉換的方式恰如其分地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才是譯者的責任。當然,翻譯同世間所有的事情一樣是一件受限的活動,譯者充當?shù)膬煞N角色,就已經(jīng)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時扮演好兩個角色絕非易事,卻是譯者必須做到且做好的。
胡適在《自由主義在中國》一文中說到:“所謂自由就是不受外力的無理約束,不做傀儡,一切動作、思想、信仰,都由自己做主,也就是西洋人所指的解放的思想”。②這里,我們應該著重關注“無理約束”這四個字?!盁o理約束”是一個偏正短語,其中“無理”修飾的是中心語“約束”,回答的是“什么樣的約束”這一問題,由此可見,自由有約束和限制是必然的,要達到自由的狀態(tài)需要擺脫的的是這種約束中包含的不合理的成分。生活中,沒有一人不在追尋著自由,以共產(chǎn)主義社會為例,也是在高度發(fā)達的生產(chǎn)力和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道德水平都極大提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的,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發(fā)展也是需要循序漸進、有一定的約束和限制的。但是,自由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換句話說,即自由并非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沒有任何人會愿意生活在只有限制而沒有自由的國度。但是毫無限制的自由是自由嗎?我們應該時刻知曉容忍是自由的基礎,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原文對于翻譯就是如此,對于從事翻譯事業(yè)的人來說,進入這個領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應該知道這是一件極其受限的職業(yè),譯者既要尊重原文作者、也要對譯文讀者負責。過猶不及,無論是一味迎合譯文讀者抑或是一味遵循原文,都不應該是一個合格的譯者應該做的,譯者最重要的素養(yǎng)就是能夠把握好翻譯的度,充分發(fā)揮譯者翻譯主體性的作用,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譯者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二、譯者主體性
在探討譯者主體性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何為主體性這一問題。③讓-保羅·薩特的《什么是主體性》一書中將主體性視為馬克思主義分析的核心。認為拋棄了主體的辯證法,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辯證法。就翻譯活動而言,其本質(zhì)就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而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最終成果都是人。從翻譯學的角度進行闡述,無論是狹義上的文字和語言轉換還是廣義上的文化交流,翻譯都離不開“人”的參與和推動。人,是一切翻譯活動的中心和主體,研究人的主體性,在翻譯研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體性研究既是翻譯研究的出發(fā)點又是落腳點。其中,充分認識譯者的主體性,將譯者的情感、心智、價值觀、翻譯目的和時代背景結合起來進行翻譯研究至關重要。對于譯者,首先他/她是參與翻譯活動的個體,是以個體的方式進行翻譯,這已經(jīng)算是比較直接和客觀的主體性發(fā)揮過程,在這一個過程里,譯者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社會中的個體,在翻譯這一特殊活動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fā)揮著各自的主體性。
翻譯活動伊始,譯者就在發(fā)揮其主體性意識,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對于譯者主體性的研究一直處于一個被忽視的狀態(tài)。目前,越來越多的翻譯研究把研究焦點集聚在譯者主體性意識的研究上,從這點就反映出了譯者從原文作者的傳聲筒,即原文的奴隸逐漸轉變成為擁有一定創(chuàng)作自由的譯文作者,也能體現(xiàn)出譯者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古往今來,中國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的翻譯家,其中無論是魯迅、林語堂、傅雷還是許淵沖等,他們都有一個明確的翻譯目的,在我看來,這就是譯者主體性的重要體現(xiàn)。以魯迅為例,無論是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抑或是他的翻譯作品都體現(xiàn)出了他為“改良人生而藝術”的文學理念,對待外國文化采取的“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是之后魯迅翻譯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是魯迅本人選擇了他的翻譯策略,他的翻譯路線是受意識形態(tài)操控的,是一個主觀選擇的過程,先不論這種策略的優(yōu)劣,單從魯迅的翻譯作品我們就可以看到譯者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以及這種能動性在譯文中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原文與譯文的關系正如上文所說是限制與被限制的關系,譯文的創(chuàng)作與產(chǎn)生無法脫離原文而存在,但是在尊重基礎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也是譯文質(zhì)量的一大保證。若是一味遵循原文,將翻譯的質(zhì)量局限于微觀層面的“忠實與否”,將譯文視為原文和原文文化的復制品,將一切的翻譯活動拘泥于字面形式的轉化,譯文難免不會陷入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局面。但是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也并非毫無限制,我們都清楚“劈柴不照紋,累死砍柴人”的道理,只有在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在翻譯活動中,要做到既不脫離原文內(nèi)容,又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在信達雅上層層遞進,把握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
總結
翻譯活動的本質(zhì)是人類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好的翻譯既不能陷入原文的泥沼不可自拔,過分地去摳字眼,而忽視對整體內(nèi)容和意義的把握;也不能陷入完全沒有約束的自由創(chuàng)作之中。翻譯本就是一件處處受限的活動,譯者既是讀者也是作者,作為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中介,譯者要在尊重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翻譯保持一種單純而執(zhí)著的熱情,從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翻譯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①錢穆,《論語新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
②胡適,《容忍與自由》,北京:民主建設出版社,2015年10月版,第8頁。
③余秋雨,《中國文化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8,第23頁。
作者簡介
達娃普珍,1995年4月,女,藏族,西藏山南,西藏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漢藏翻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