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生的“主體性”越來越為人們所推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處理教與學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尊重學生“主體性”,打破“主體性”神話,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學”融合。文章闡述“教”與“學”的關系,指出“主體性”神話既割裂“教”與“學”的關系又束縛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探討“教”與“學”的融合對策,旨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關鍵詞:“教”與“學”;“主體性”神話;教學融合;師生關系;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4-0061-03
現(xiàn)代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yǎng)活動,呈現(xiàn)出“教”與“學”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以學生為主體”教育理念施行以來,學校、教師、家長常常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教學出發(fā)點,從而出現(xiàn)了過于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而忽視其他因素的教學傾向。這種傾向將學生的“學”置于孤立無援的位置,反而背離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割裂了“教”與“學”的關系?;诖?,本文結合“教”與“學”現(xiàn)狀,積極探索促進“教”與“學”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教”與“學”的關系
1.兩者辯證統(tǒng)一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便有關于“教”與“學” 辯證關系的討論?!抖Y記·學記》中記載:“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畬W(通斆,教導)學半。其此之謂乎?”其中“教學相長”的“教學”并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教學,而是指“教”和“學”兩種獨立的活動辯證統(tǒng)一于教師自身,教師通過教導他人方能知曉困惑在哪里,以勉勵自身不斷學習,所以教促進學,學利于教,教學相長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推及現(xiàn)代,“教”與“學”的關系逐漸確定為師生之間的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簡明中國教育史》指出:“‘教學相長深刻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深刻闡明教學在本質上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教和學永遠是統(tǒng)一的活動,這是教學的本質屬性之一。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不同主體,存在主客體對立,這是“教”與“學”對立性產(chǎn)生的根源。因此,以師生互動為特征的教學活動,教師主體性與學生主體性同時存在、相互依附,并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F(xiàn)代教學正努力淡化這種對立性,使教師與學生統(tǒng)一于教育活動中,并且日益強調學生反哺教育的功能。
2.突出學生為主體
20世紀初西方實用主義教育學理論傳入中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新的三個中心,即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經(jīng)驗為中心,其增強了我國先進知識分子改革傳統(tǒng)教育的信心。進入21世紀后,針對新時期國家發(fā)展新形勢,國務院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未來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要遵循育人為本的工作方針,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獲得全面提升。
如何理解以“以學生為主體”?!耙詫W生為主體”是把學生作為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是時時處處把學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學校改革和發(fā)展的首位,是從學生的立場和角度出發(fā)去開展教育工作,而且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轉變。教學的目的、任務不在“教”,而在“學”?!耙詫W生為主體”最根本的是要實現(xiàn)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轉變。因此,從教師觀角度看,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應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等,教師要從單一的“教”的范式中脫離出來;從學生觀角度看,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切教育行動要圍繞學生開展,教師要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把學生看成是有發(fā)展?jié)撃艿娜?,相信他們通過教育能夠成長起來。
二、“主體性”神話籠罩下的教學
“主體性”神話將學生與教師、教材以及學習環(huán)境等割裂開來,讓教育成為僅針對學生的需要、愿望、態(tài)度等學生自身的性格取向來進行的神話,成為把學習理想化為只由學生內部的“主體性”來實現(xiàn)的神話,是一種將學生的主體性絕對化的傾向。其出發(fā)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偏離了學生主體地位,造成了師生關系的割裂和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束縛。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1.師生關系的割裂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必然是教師、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自主學習能力尤為重要,而且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體性”神話下的教師認為學生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把學生一切自主學習的行為理想化,認為一切自主的學習都是理想化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極力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土壤”,如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辯論賽等能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被期望著能夠獨立探索,積極發(fā)言,積極提問,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師生合作為“觀眾”呈現(xiàn)出精彩的“突出學生主體性”的課堂。但是,這種師生合作建立的“課堂”,其首要前提是教師默認為所有學生總是想發(fā)言的,那些并不想發(fā)言的學生僅僅是缺少勇氣和機會,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可以激勵他們參與進來。但不可否認其中有部分學生是在被動地去“應對”,學生出于對教師的或敬愛或支持或迎合等各種復雜情感,同時還有來自同伴群體的壓力,往往做出精彩的“表演”,以彰顯自己的學習主動性,此時,學生被當成了教學過程中只能向教師打手勢的被操作的對象,這種教學把教室里的相互對話與日常對話割裂開來。還有部分未得到機會展示的學生,這些學生僅僅是被動觀看了一場“表演”而已。事實證明,“主體性”神話的課堂,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钴S,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學被表面化,師生陷入了困惑。
“主體性”神話籠罩下的教學,師生關系平等而非坦誠,學生盡管很努力地參與教學,教師很努力地啟發(fā)學生,但似乎彼此都難以達到精神的契合,長此以往雙方不免都會疲憊。例如,在教學中,明明學生發(fā)言很積極,課堂氣氛很活躍,教師在詢問學生是否已經(jīng)“學會”的時候,學生會給予“肯定”的回應,但是在對學生進行測評時,學生成績往往不盡人意。究其原因是學生為了表現(xiàn)自己,會假裝自己聽懂了,隨聲附和跟著其他人回應教師,但是當真正測評的時候,就“露餡了”。因此,“主體性”神話籠罩下的教學中,學生對教師不再坦誠,師生關系割裂,無法實現(xiàn)“教”與“學”的融合。
2.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束縛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旨在轉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與“學”分離的現(xiàn)象,其更加提倡運用啟發(fā)思辨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運用理性思辨能力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但“主體性”神話籠罩下的教學,教師有著一整套輕松掌控課堂的方法,學生被束縛于此,并不能真正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下面以一則教學片段為例。
課題:人教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十課“關心國家發(fā)展”。
環(huán)節(jié)一:回望改革。
播放視頻: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南京城。
問題:邊看邊思考,當時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提示:可從衣、食、住、行、娛樂等角度分析)
師:看完了視頻,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南京城,當時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學生很踴躍,紛紛舉起了手。
讓學生A回答,他站起來說道:從服飾方面可以看出人們穿著時尚;從飲食上看人們可以在小吃店、商場里吃各種美味的食品了;人們住上了小樓房,出行靠單車,娛樂……娛樂……人們在開心地跳廣場舞!周圍同學哄堂大笑。
師:這位同學觀察得很仔細,總結得也很到位,還有要補充的嗎?
學生A望望還在笑著的同學,害羞地搖搖頭坐下了。
在該教學片段中,學生A在說出“廣場舞”之后引發(fā)了其他學生的大笑,因為視頻中并沒有出現(xiàn)人們跳廣場舞的場景,并且廣場舞并不是改革開放初期具有的典型事物。學生意外的回答讓教師始料未及,潛意識里教師認為應該把與主題無關的突發(fā)狀況及時制止,把大笑的學生帶回正軌,因此選擇略過小插曲,繼續(xù)教學。
課后進行教學反饋時,教師首先與學生A交流,詢問他:“為什么會看到人們在跳廣場舞。”A回答:“人流來來往往,逗留在商場前的廣場上,井然有序排成幾隊,和家門口廣場上跳廣場舞的人們一樣?!钡弥獙W生的真實想法后教師深有感觸,這是一個對生活有著強烈感知的學生,當歷史與現(xiàn)實場景重合時,他能敏銳地找到相似點。倘若教師能夠及時捕捉到該學生異化的回答下蘊含的創(chuàng)造性,完全可以使這堂課更富有教育意義。實踐證明,被虛假主體性思想主導的教師,把熱鬧的課堂氣氛、標準化的答案、按部就班的課堂計劃,看作是一堂課成功的標志,并且把對課堂的控制權等同于教育主導權,必然導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被忽視。創(chuàng)新是進步的階梯,從古至今人類進程中的每一步,無不始于小小的思維碰撞的火花,正是因為有了創(chuàng)新思維,科學技術才得以不斷進步。
三、“教”與“學”的融合對策
1.構建坦誠的師生關系
首先,教師需擺脫束縛。教師要勇于改變自身教學中存在的想控制課堂、想快速達成教學目標的想法,突破“主體性”神話的束縛,幫助學生克服對教學的消極情緒。其次,加強溝通。一方面,通過溝通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通過溝通學生可以知道老師為人處事方式和老師對學生有什么樣的要求。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處處關心和尊重學生,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聆聽學生的真情實感,而且要善于引導學生和自己交流,讓學生吐露真情,只有坦誠相待,平等交流,才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達成共識,進行坦誠的師生對話。再次,營造和諧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中,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是構建師生坦誠關系的基礎,教師要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里學習,努力營造人性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安心的、舒適的、無拘無束的感覺,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開心愉悅地學習和成長。最后,注重課堂之外的師生交往。課堂之外的師生交往是建立師生坦誠關系的重要途徑。此時教師不必為繁重的教學任務所壓制,學生也不必被課堂規(guī)則所束縛,在這種無約束、無壓抑感的交往活動中,教師可以了解更多學生的真實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水平。通過課堂之外的師生交往,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據(jù)可依,為實現(xiàn)“教”與“學”的融合提供基礎和保證。
2.尊重“第三種聲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希望學生能給予明確的回答,但現(xiàn)實卻是學生的回答常常是模糊不清、猶豫不決、偏離主題甚至“離經(jīng)叛道”的,對這樣回答教師往往會直接給予否定。人們把教學中學生的這種模糊不清的回答稱為“第三種聲音”。湖南師范大學劉鐵芳老師認為:“學就是學習,生就是人的意思,合起來,學生就是學習的人,真正的學生總是活在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币虼?,那些不能給出教師滿意回答的學生,身上同樣蘊含著學的精氣神,甚至在他們身上這種模糊不清的回答更加貼合學習的本質,因為學習本身就是由思維抽象轉向思維具體的過程,所以模糊不清的回答中或許暗含著促進學生思維進化的新思想、新方法。因此,教師要積極回應學生的“第三種聲音”,在尊重的基礎上承認每個學生身上都具有創(chuàng)新的潛質,努力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困難,保持學生提問題和回答問題的“熱情”。此外,在面對教學中的“第三種聲音”時,教師應放慢教學速度,仔細傾聽學生的問答,從學生零碎的語言、稍縱即逝的神態(tài)中捕捉學生的思緒,以謙和、重視的姿態(tài)詢問“你為什么會這樣想呢”,來代替連續(xù)追問。把這份來自教師的尊重感傳遞給學生,學生必然備受鼓舞,勇于將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由此點燃創(chuàng)新的火苗,促進“教”與“學”的融合。
四、結語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教師與學生是組成教學活動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以學生為主體不意味著學生脫離教師,以教師為主導也不等于教師“中心論”。因此,在現(xiàn)代教育改革朝著“師生共同體”發(fā)展的趨勢下,教師尤其需要重新審視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積極探索“教”與“學”融合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劉建瓊.理解“教學相長”[J].湖南教育,2020(06).
[2]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趙劍宇.論教學相長[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0(10).
[4]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08).
[5]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6]劉鐵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學校教育的哲學闡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Breaking the Myth of "Subjectivity"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Li Tingti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is more and more respected by peopl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should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pect students' "subjectivity", break the myth of "subjectivity",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eaching" and "learning", puts forward that the myth of "subjectivity" sepa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restricts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probes into the integr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restore students' subjective status.
Key wor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myth of "subjectivity"; teaching integration; teacher student relationship; dominant r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