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宗,何永祥
懲罰(Punishment),通常指法律懲罰,亦即刑罰。(1)“懲罰(punishment)”有時被直接譯為“刑罰”(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編:《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詞典》,王柯平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38-839頁)。在很多討論刑罰道德正當性的著作中,人們似乎更傾向于使用“懲罰”,將其視為是“法律懲罰”的縮寫,如David Boonin(The Problem of Punish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24)、Joel Feinberg(The Expressive Function of Punishment,The Monist, Vol.49, No.3, 1965, pp.397-423)、John Kleinig(Punishment and Desert,The Hague:Martinus Nijholf,1973,pp.10-17)等。懲罰“是什么”的問題一直以來未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可能是被懲罰“為什么”的正當性——這一無疑是懲罰理論中最為重要也是最吸引人的問題,曠日持久的激烈論戰(zhàn)所遮蔽。關于懲罰“是什么”這一問題,有學者以“痛苦”(Pain)為基礎來解釋,(2)以痛苦來解釋懲罰的學者們認為懲罰就是一種痛苦,懲罰犯罪者就是使得犯罪者(自己)產生痛苦的感覺。代表學者有: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401頁)、哈特(《懲罰與責任》,王勇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5頁)、張明楷(《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第503頁)等。也有學者以“傷害”(Harm)為基礎來解釋,(3)以傷害來解釋懲罰的學者們認為懲罰是對他人利益的傷害,懲罰犯罪者就是通過利益的剝奪與限制等方式來傷害他。代表學者有:David Boonin(The Problem of Punishment,pp.3-28)、劉憲權(《中國刑法學講演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21頁)、Thom Brooks(Punishment,London:Routledge,2012,pp.2-5)等。更多的則是將二者不加以區(qū)分地混用。(4)此類學者認為懲罰同時包含痛苦和傷害。代表學者有:邱興隆[《罪與罰講演錄(第一卷·2000)》,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第54頁]、Ted Honderich(Punishment:The Supposed Justifications Revisited,London:Pluto Press,2006,pp.8-16)、王世洲(《現(xiàn)代刑罰目的理論與中國的選擇》,《法學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8頁)等。這或許是因為二者緊密關聯(lián),即傷害往往導致痛苦,而痛苦也通常跟隨傷害之后,以致二者的混同。
現(xiàn)代文明國家刑罰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那些直接源自犯人肉體折磨的痛苦“被剝奪其權利之類的措施所取代”。(5)張之滄:《論??碌囊?guī)訓與懲罰》,《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第26頁?!耙匝肋€牙”這樣樸素的懲罰觀念無法被還原為“痛苦對痛苦”,而以“傷害對傷害”解釋更為合理。而在現(xiàn)實中,痛苦并不必然被包含于懲罰之中,以傷害為基礎來解釋懲罰的學者持“懲罰與痛苦或疼痛的分離”(6)George Sher(Desert,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p.77)、Thoms Broooks(Punishment,p.5)、David Boonin(The Problem of Punishment,p.6)等明確強調懲罰與痛苦的分離。還有一些學者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懲罰與痛苦的分離,但是其在論述懲罰的時候并沒有將痛苦納入其中,即實質上贊成懲罰與痛苦的分離,如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113-124頁)、John Kleinig(Punishment and Desert,pp.17-25)。的觀念,認為痛苦不能令人滿意地解釋懲罰實踐所具有的“惡”這一共同特征,(7)Boonin,The Problem of Punishment,p.6.這是因為痛苦既無法說明懲罰作為一種實踐行動為何需要道德證成,也無法與諸如有意性、責難性等懲罰的核心要素相結合達至對懲罰的理解。而傷害論者則在這一批判中構建起了其理論的適當性。
什么是痛苦呢?《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痛苦”解釋為:“身體或精神感到非常難受。”(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18頁??梢?,痛苦既可以指身體疼痛,也可以指精神上的“疼痛”(mental pain)。痛苦的情形紛繁復雜,諸如胃部痛苦、失戀的痛苦、被他人打傷的痛苦、被酷刑折磨的痛苦、失敗的痛苦等等。在英文中通常將其被譯為“pain/suffering”。 Pain,中文含義是“疼痛,痛苦或悲痛”;Suffering的中文含義是“(肉體或精神上的)痛苦、苦難”。(9)英國柯林斯公司編:《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149、1599頁。可見,Pain和Suffering用來指稱“痛苦”時所表達的含義幾乎是沒有區(qū)別的。痛苦作為一種人的身體或精神非常難受的內在心理感覺或意識狀態(tài),實際上也只能由作為主體的“我”自己所感覺或是意識。
痛苦是處于主體心靈之中的一種內在心理狀態(tài),這就使得痛苦本身無法如硬塞在他人手里的一個蘋果一樣被強加于他人的內心之中,而只能由他人內心自發(fā)地產生,即痛苦只是自己內心的產物,而作為誘因的外部事物并不能替代痛苦本身。這就使得人們無法像知道他人手里有一個蘋果一樣確信地知道他人內心是否具有痛苦感覺。痛苦處于被他人無法觸及的內心之中,對于斯多亞主義者而言,內心是(無法被他人觸碰的)最為安全的堡壘。這一有關他者心靈的問題:我們如何知道他人是否具有痛苦的感覺以及其相應的性狀呢?“我們不能輕易地證實另一個人是否存在痛苦或痛苦的程度?!?10)John Portmann,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Other People,New York:Routledge,2002,p.51.痛苦是內在心理方面的事實,內在于人的心靈之中,因此具有隱秘性。除非痛苦的人自己明說,“否則他人只能通過其外在的表現(xiàn)(如行動、表情),借助人與人之間的某些心理與行為方面的共同性來進行類比,做出推論”。(11)陳嘉明:《“理解”的理解》,《哲學研究》2019年第7期,第121頁。然而,對此我們都可以舉出反例,如我在表演話劇且惟妙惟肖,再如承受者的特質如受虐狂,都可以推翻我們對他人心靈認知的判斷。我們似乎既無法確切地知道他人是否感覺到痛苦或具有痛苦的感覺,也沒有萬全的方式保證其必然產生。
根據痛苦的上述特性,現(xiàn)在我們來看以痛苦來解釋懲罰是否具有適當性。作為名詞形態(tài)的“懲罰”(punishment),就被認為是“刑罰是一種犯罪人所必須承受的痛苦。”(12)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第406頁。而動詞形態(tài)的“懲罰”(Punish)則是給予這一痛苦或施加這一痛苦。但是人們如何給予或是施加痛苦呢?痛苦顯然無法作為外物被置于他人的心靈之中。就前述所引注的痛苦論的解釋,給予或是施加痛苦實際上是給予或施加那些能夠導致痛苦的對待或方式,進而由這些對待或方式引起犯罪者痛苦的感覺。就因果關系而言,前一部分是意向因果性,而后一部分則是自然因果性。正如前述所引王世洲和邱興隆所解釋的那樣,“懲罰”完整的詞性變化應當包括:懲罰者通過施加某些能夠導致他人痛苦的行為,從而成功地使其產生痛苦感覺的這一實踐活動??梢?,懲罰者的意圖就是讓被懲罰者自己產生或感覺到痛苦。因為不管誰意欲使他人痛苦,實際上都只能使“他人”自己感覺到痛苦。并且痛苦的強度以及持久度都是以被懲罰者的這一自我感覺或意識為基礎。由此,以痛苦來解釋懲罰,痛苦所強調的自我感受性就凸顯了被懲罰者在懲罰理解中的核心地位。對于懲罰而言,強加那些能夠導致他人痛苦的對待于被懲罰者之上并非懲罰的核心,只在其后當被懲罰者實際產生痛苦的感覺時,懲罰才算結束。這就意味著,只有當被懲罰者被強加諸如剝奪財產、限制自由等對待并且因此確實產生“剝奪性、限制性痛苦”(13)張明楷:《刑法學》,第503頁。的感覺時,我們才能夠認為懲罰實現(xiàn)了。因而,痛苦被認為是懲罰的核心與本質。
痛苦的內在性和感受者中心就使得以痛苦解釋懲罰面臨如下四個難題:
第一,實現(xiàn)難題。從懲罰的實現(xiàn)角度來看,以痛苦來理解懲罰的話,施加懲罰就是意圖引起被懲罰者痛苦的感覺,更準確地說是“相對于其他強制措施而言,是最強烈的痛苦”。(14)張明楷:《刑法學》,第503頁。但是痛苦只是“我”的一種內在的心理感受,他人想要我產生痛苦的意圖和我真正感覺到痛苦的結果可能是不一致的。例如,對于一個因犯罪被關進監(jiān)獄的饑寒交迫的流浪漢而言,溫飽有保障的監(jiān)獄常常并不會使其感覺到痛苦,反而當作是一種快樂享受。當被懲罰者是一個堅定的斯多亞主義者時,雖然他無法改變監(jiān)禁,但是他能夠改變對被監(jiān)禁的態(tài)度:既然被監(jiān)禁無可避免,那么就應該坦然接受,就像是被監(jiān)禁正是自己所希望發(fā)生的那樣。(15)參見G.希爾貝克、N.伊耶:《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童世俊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第130頁。他因此就會愉快地接受被監(jiān)禁。另外,“很難確切地看出所有緩刑的強加,都是對 ‘痛苦’的施加”。(16)Brooks,Punishment,p.5.當被懲罰者被關進監(jiān)獄且并沒有伴生痛苦的感覺時,似乎不能認為懲罰實現(xiàn)了:如果不認為犯罪者已經被懲罰了,那么是否應該如同非法律語境中——對于一個犯錯的小孩子,如果父母之前打得太輕以至于沒有任何痛苦感覺時(比如沒哭),會再打一次而且打得更狠(直到打哭為止)——再次對犯罪者進行懲罰或還應該更嚴厲些呢?顯然,因無法得到正當性的證明,沒有人會贊成再次懲罰。值得注意的是,懲罰所追求的痛苦有使得懲罰墮落為酷刑的危險,因為酷刑的一個基本要素就是“尖銳的痛苦”。(17)李劍:《酷刑為何是惡的——關于酷刑的道德哲學分析》,《哲學動態(tài)》2016年第12期,第63頁。
第二,差異難題。由于人們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差異可能致使同一種懲罰所導致的痛苦感覺大小與持久度不盡相同。由此,以痛苦來解釋懲罰,同罪同罰的原則可能無法維持。我們以康德在《法的形而上學——權利的科學》中提到最高法院考慮對一次叛亂中高尚者和卑劣者選擇適用死刑或終身苦役為例來進行解釋。假設,對于反叛罪可以選擇適用死刑或是終身勞役,死刑對于高尚者較輕而對卑劣者較重;而終身勞役則對高尚者較重而對卑劣者較輕。為何同一種懲罰對犯同一罪的不同人而言輕重不同呢?問題就在于康德認為懲罰是加于犯罪者的痛苦。相同的懲罰對不同的人而言所導致的痛苦感覺是不同的,如終身勞役對卑劣者造成的痛苦要小于高尚者。如果想使得犯同一罪的不同犯罪者產生大小相同的痛苦,就可能需要不同的懲罰,如對高尚者處以死刑,而對卑劣者處以終身勞役。在其他種類的刑罰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情形,以罰金為例,同樣數額的罰金(如一萬元)對窮困潦倒者和億萬富翁所造成的痛苦差異顯然是巨大的。當懲罰的含義為痛苦時,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悖謬:同罪同罰的要求就可能會通過不同形式的懲罰來追求相同的痛苦;而不同罪不同罰的要求反而會出現(xiàn)追求不同痛苦的懲罰而選擇適用同一形式的懲罰。
第三,位階問題。這一問題是差異問題的衍生。通常人們可以根據各種懲罰的嚴厲性程度進行位階排序以契合惡性輕重不同的犯罪。以我國現(xiàn)行刑罰體系為例,就主刑而言,其嚴厲性程度呈現(xiàn)這樣的漸增式位階序列: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以痛苦來解釋懲罰的話,就是將懲罰的嚴厲性解釋為痛苦的強度。然而,痛苦的強弱度又容易受到個體差異性的影響。同一種刑罰加于不同的人而導致的痛苦差異較大,不同的懲罰對于不同的人造成的痛苦強弱卻有可能一樣,這就無法對不同的懲罰形式進行強度的排序。特別是涉及死刑的痛苦時,(18)需要區(qū)分刑罰的威懾性痛苦和刑罰的執(zhí)行性痛苦,此處所討論的顯然是執(zhí)行性痛苦。死刑因其最為嚴厲的特性處于懲罰嚴厲性位階的頂端。以痛苦來解釋懲罰,最嚴厲的死刑就應該是最為痛苦的,但是現(xiàn)代死刑往往是以無痛苦或最小痛苦的方式進行的,如注射死刑,甚至就連法國大革命時期殺人無數的斷頭臺的設計初衷也是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在執(zhí)行死刑中所產生的痛苦。這就致使無痛苦死刑的嚴厲性似乎還不如管制所帶來的痛苦,應該處于刑罰位階的最底端,而這顯然是無法被接受的。
第四,正當性問題。懲罰之所以需要證明,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它在道德上是不被允許的,而只有在針對犯罪的情形中才會被許可。以痛苦來解釋懲罰,我們自然就會認為不被允許的就是施加懲罰時所造成他人的痛苦感覺。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痛苦無法說明懲罰在正當性證明中是與道德相關的。假設有流浪漢A1和A2,億萬富豪B1和B2。第一種情形:A1因犯罪被投入監(jiān)獄,而B1被無端投入了監(jiān)獄。那么,A1并不會因此而感覺到痛苦,而B1肯定會感覺到痛苦。第二種情形:A2被無端投入監(jiān)獄,B2則因犯罪被投入監(jiān)獄,而痛苦感覺的有無與第一種情形是一致的。顯然,人們無法否認將A1和B2投入監(jiān)獄是對他們的懲罰,并且認為這樣做在道德上是可得證明的。反過來,人們同樣也不會認為將A2和B1投入監(jiān)獄是對他們的懲罰,而這樣做在道德上是不被允許的。痛苦的有無并不影響人們在一般情況中(即針對無辜者)對懲罰在道德上的不被允許的判定,也不影響在針對犯罪者情況中道德上的可得證明。這可以通過刑法上的行為不法和結果不法之爭來理解。以殺人罪為例,C持上膛的槍瞄準無辜者D的頭部之后開槍,打中了D導致其死亡,那么C的殺人罪顯然是成立的。假設在C開槍之后恰好一只飛過的鴿子擋住了子彈而沒有殺死D或者由于技術不好得以使D毫發(fā)無損,我們依然會判定C的殺人罪成立??梢奃是否死亡并不影響對C殺人罪的認定。A1、2和C的行為與D的死亡和B1、2的痛苦結果之間是自然因果關系,其是否產生并不影響對該行為的道德性質的評價。
從上述例子可知,在懲罰中,引起痛苦結果的行為才是道德正當性所關注的焦點,痛苦的有無并不影響對行為在道德上的正當與否的定性。既然痛苦不是正當性所關注的焦點,這些行為緣何在道德上不被允許呢?正如投入監(jiān)獄或開槍射人雖然并沒有產生相應的痛苦和死亡的結果,但是這樣的行為之所以在道德上備受譴責毫無疑問是因為它們都對他人的利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皞εc道德之間的聯(lián)系是毋庸置疑的”,“傷害是道德冒犯的原型”。(19)詹澤、吳寶沛:《無處不在的傷害:二元論視角下的道德判斷》,《心理科學進展》2019年第1期,第129頁。而這一對利益的傷害也正是痛苦論者所認為引起痛苦的真正原因:“就懲罰的內容或者給其承受者所可能造成的后果來看,任何懲罰方法的內容都必然剝奪其承受者一定的權益,亦即讓其承受者喪失其已享有的一定權益,而這種權益的喪失給刑罰的承受者所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痛苦?!?20)邱興?。骸蹲锱c罰講演錄(第一卷·2000)》,第54頁。簡言之,“懲罰是犯罪的成本,體現(xiàn)為使犯罪人喪失一定利益并使其感受到痛苦”。(21)劉四新、郭自力:《刑罰內在邏輯結構與功能的規(guī)范解析——兼論數罪并罰的刑罰縮減機理》,《政法論壇》2008年第5期,第95頁。就李斯特所言的“給予他人的痛苦”實際上是說通過給予他人以傷害而使他人自己產生痛苦的感覺。因為痛苦本身無法作為外物被置于他人內心之中,痛苦無法被給予而只能通過一定的方式或對待使他人自己產生?;诖耍纯嗾撜邔土P的理解就是“傷害+痛苦”;而傷害論者沒有把痛苦納入懲罰之中,他們對懲罰的理解就只是“傷害”;而混合論者則是“傷害或痛苦”。由此可見,傷害得到了所有論者的支持,而痛苦則并非如此。無論是監(jiān)禁還是死刑,抑或罰金等懲罰形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所共有的普遍物為利益的剝奪與限制,而非是痛苦的痛覺,這也就可以證明懲罰的本質并非是痛苦而是傷害。
綜上,痛苦論者強調以痛苦作為解釋懲罰的基礎就是不適當的,而且懲罰的本質也并非是痛苦。如何懲罰最初是以“以牙還牙”的原則出現(xiàn)的,至現(xiàn)代進化為“罪刑相稱原則”,刑罰的性質顯然與犯罪的性質相關,可以說犯罪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懲罰的本質。犯罪被認為是對法益的侵害,那么懲罰表面上所具有的不正當性也應該是對法益的侵害,“就是說對行為人法益的強制剝奪,它涉及市民的生命、自由、名譽、財產等”。(22)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750頁。因此,傷害才是懲罰得以建立的基礎和本質所在。這一點從道德關注的焦點由痛苦的感覺到利益的受損轉變中就已經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了。從動態(tài)的意義而言,懲罰導致的是利益受損而非痛苦。這也意味著對懲罰的解釋從痛苦的感覺轉向了導致利益受損的傷害行動。
傷害,英文中通常譯為“harm”。根據喬爾·范伯格對“傷害”概念的解釋,通常所說的“傷害”,既可以作為名詞使用,用來指稱“某人的利益受不利影響所導致的狀態(tài)”;(23)根據范伯格對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的來源所做出的區(qū)分,除了那些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控制的“自然力或壞運氣”有時也會被稱為傷害之外,更普遍指源自人的意志可控的行為,也只有它們才具有道德或法律上正當性討論的必要。參見喬爾·范伯格:《刑法的道德界限:對他人的損害》,方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33-34頁。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指稱能夠對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的(具有法律意義的)傷害行為。(24)范伯格在第三種意義上即行為的意義使用“傷害”,并對何為傷害行為做出了解釋。參見喬爾·范伯格:《刑法的道德界限:對他人的損害》,第34、115-116頁。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文將“harm”譯為“傷害”,這是因為相較于損害所強調的現(xiàn)實后果,傷害則更具有行動的色彩,本文也主要是將“harm”解釋為行動詞。其他的譯文則以方泉教授的譯本為準。雖然在涉及名詞性“傷害”的不同語境中,人們還常常使用諸如“損害”(injury,黑格爾)、“損失”(loss,布魯克斯)、“損毀”(damage,較多用于民事法律領域)等這樣的語詞來表達與“傷害”(harm,保寧和塔德洛斯)一致的意涵。對于傷害行為而言,顯然有合法與不法之分。范伯格著重闡釋了“不法傷害行為”及其特征,并認為“不法行為對利益的阻礙,以及阻礙利益的不法行為,才是對傷害的適當理解”。然而,合法的傷害行為也會阻礙利益或導致利益受損,也有可能導致對法律權利的侵犯,對此,范伯格告誡我們“不要將不法侵害等同于對法律權利的侵犯”。另外,合法的傷害行為和不法的傷害行為的區(qū)分的根本依據在于是否有正當化或免責的事由。那么對于范伯格所給出的“不法傷害行為”的五個特征而言,除了特征“3.A的行為方式具有道義可責性,即無免責事由或正當化事由”(25)喬爾·范伯格:《刑法的道德界限:對他人的損害》,第36、121、116頁。這一特征之外,不法的傷害行為的其余四個特征實際就是傷害行為的特征。在對其余四個特征做出了一些較小的修正之后,傷害行為具有下述特征:“1.A實施了一行為;2.該行為導致了B的利益受損的結果;3.A在實施該行為時抱有或不抱有追求這一傷害的意圖或目的;4.A的行為是對B的權利的侵犯?!?26)參見喬爾·范伯格:《刑法的道德界限:對他人的損害》,第115-116頁??梢?,傷害行為指的是某人實施了導致他人利益受損的行為,且該行為具有追求這一傷害的意圖或并非追求這一傷害的其他意圖。
以傷害來解釋懲罰的話,作為壞的對待方式的懲罰本質上就是一種傷害,(27)范伯格認為懲罰和獎勵是一壞一好的兩極性對待。參見Joel Feinberg,Doing and Deserving—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esponsibilit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p.62.即利益的受損狀態(tài),它不僅具有存在上的客觀性,還具有認知上的確定性。傷害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以痛苦解釋懲罰所帶來的難題:雖然監(jiān)禁饑寒交迫的流浪漢、鞭笞受虐狂、現(xiàn)代的死刑執(zhí)行等無法導致被懲罰者產生痛苦的感覺,但是任誰也無法否認它們肯定會對被懲罰者身體或精神方面造成巨大傷害,表現(xiàn)為生命、自由、財產和名譽形式的利益受損;無論是死刑還是終身勞役抑或其他形式的懲罰,雖然可能會導致犯同一罪的不同人產生強度差異較大的痛苦感覺,但是同一種形式的懲罰對犯同一罪的犯罪者造成權益受損的傷害性結果必然是一致的,這就足以維護同罪同罰的原則,可見,“同罰”的含義并非痛苦的相等而是傷害的相同。從報應刑罰觀角度,無論是康德所支持的懲罰應該具有與犯罪“物的直接相同性狀”,(28)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122頁。還是黑格爾所尋找到的刑罰與犯罪同為侵害的普遍性價值,都認為懲罰與犯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一種傷害。此外,謝爾認為犯罪通過破壞的利益與負擔的均衡攫取了額外的利益,(29)參見Sher,Desert,pp.74-90.懲罰就是通過對額外利益的剝奪或不利益的強加來恢復這一均衡從而表明其為一種傷害。傷害所具有的認知上的確定性,使得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其嚴重性程度進行比較,進而可以對其進行由輕到重的位階排序:一般而言,涉及財產的傷害總體上要輕于涉及自由的傷害,而涉及自由的傷害總體上又輕于涉及生命健康的傷害。由于生命利益價值的最高性就使得剝奪生命的死刑并不因其無痛化的實施方式而減損其作為最嚴厲傷害的地位。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如圖1所示,以傷害替代痛苦解釋懲罰并不意味著要將痛苦排除在懲罰之外或是否定懲罰所可能帶來的痛苦,這顯然不可能。在絕大多數情形中,作為一種傷害的懲罰確實可以導致痛苦的產生,痛苦作為傷害的自然結果。但是在討論傷害的時候,痛苦實際被納入傷害之中了,痛苦本身作為傷害的自然結果既沒有必要將其分離出來單獨予以考察,也不具有道德正當性討論的意義。痛苦作為傷害的應有之義被納入其中。并非所有的痛苦都是傷害引起的,但是只有那些由傷害引起的痛苦才具有正當性討論的可能。一個成功的懲罰并不必然導致痛苦的產生,但是必然會導致利益的受損,其種類、大小能夠達至認知上的相對確定性。假若對犯罪者的懲罰并沒有導致傷害的實現(xiàn),我們就必然要質疑這是不是懲罰了。
圖1
以傷害解釋懲罰還可以在刑事立法中找到依據。根據刑法以及相關的刑罰執(zhí)行法的規(guī)定:死刑涉及對生命的剝奪;徒刑(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對行動自由的一定時間或永久限制;罰金、沒收財產等涉及被懲罰者的財產損失,政治權利的剝奪實際也是對政治自由的限制或剝奪。這些懲罰都表現(xiàn)為對利益的某種阻退或導致利益的受損,即它們都是某種傷害。但是刑事法律中并沒有對痛苦的強度、實現(xiàn)方式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另外政治權利等的限制與剝奪對很多人而言并不會造成痛苦,但無法說這不是一種傷害。所以以痛苦解釋懲罰無法得到法律的佐證。一般而言,我們只要將犯罪者關進監(jiān)獄、扣繳一筆錢等傷害即可實現(xiàn)懲罰,至于是否因此痛苦則無法保證。并且某些痛苦必須被排除于懲罰之外,如肉體的痛苦,以致現(xiàn)代的各種強制手段都盡量保持與肉體的距離,另外現(xiàn)代文明社會顯然不會容忍監(jiān)獄中那此起彼伏的痛苦呻吟。
雖然用傷害替代痛苦確實可以解決以痛苦解釋懲罰所產生的那些難題,但是傷害還遠非是懲罰,以上論述也絕非是以傷害解釋懲罰適當性的核心體現(xiàn)(或者全部)。傷害在對上述難題解決的比較優(yōu)勢僅僅確立了其作為懲罰的基礎或底色,如圖2所示。下述的闡釋致力于對懲罰與其他不同種類的傷害的辨析,通過區(qū)辨要素達至對懲罰的理解。因為對懲罰而言,僅僅有傷害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入其他要素并通過增補傷害的內涵要素來限縮其外延,使傷害升華成為懲罰。可見,這實際上是傳統(tǒng)的“種屬+種差”的定義方法的運用,畢竟定義是通向理解的重要進路之一:辨析出懲罰與其類似的非懲罰的差異所在,及對這些差異的反思。而使得傷害能夠與這些內涵要素相搭配的基礎就是痛苦所不具有的外部指涉性,而這一指涉性不僅僅是指向或是涉及,更重要的在于對外物的作用和影響。
圖2
痛苦是隱秘于人內心之中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痛苦只能是“我”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發(fā)出者和承受者是同一人,即痛苦是在我自己內心中生發(fā)的,而對痛苦的體驗也在我的內心之中。痛苦只能自我指涉而無法指涉外物,這是因為當我們具有一種對痛苦的有意識感覺經驗時,這一感覺經驗所指涉的依然是痛苦。(30)參見約翰·塞爾:《意向性:論心靈哲學》,劉葉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頁。痛苦沒有可以指涉的外在對象。正因如此,“英文 pain 或 hurt 后面都沒有 of,即缺失‘關于什么’”。(31)顧曰國:《意向性、意識、意圖、目的(標)與言語行為——從心智哲學到語言哲學》,《當代語言學》2017年第3期,第321頁。亦即,我們只能詢問誰(自己)痛苦,而無法說誰痛苦什么。簡單而言,痛苦除了“我”之外,并不指涉其他的事物。痛苦就是我自己的痛苦,其所強調的是個體化的體驗。這一特性與懲罰的日常用法是不符的:懲罰是針對或指向犯罪者做出的,犯罪者是懲罰所首先指涉的對象。所指向犯罪者的懲罰也預設或要求懲罰者(主要是國家)的存在,因為懲罰還需要一個發(fā)出者,除了懲罰誰之外,誰懲罰也是密切相關的??梢?,不同于痛苦只是“我”自己的痛苦,懲罰卻涉及懲罰者與被懲罰者這兩個具有內在關聯(lián)的主體。雖然,在懲罰的證成理論中涉及主體本位和主體間本位的立場之辯,但這只是兩種不同價值取向,都承認二者及其關系。這就意味著痛苦無法與有意的(intentional)、責難的(reprobative)等懲罰的核心要素搭配,也就無法通過區(qū)分不同的痛苦而將懲罰與其類似物予以區(qū)分。(32)將要討論的懲罰所具有的且與非懲罰傷害予以區(qū)分的特征要素根據可以分類為:關乎傷害或傷害行動的有意性和責難性要素,關乎傷害主體的權威性要素,回應性要素則是關乎傷害的原因或理由。
而傷害則不同,我們在談論傷害的時候,傷害明顯地指涉他物。傷害都是涉及什么的傷害,英文傷害(harm)后面帶有of,表明關于什么的傷害。而備受關注的傷害具有屬人性,即傷害往往來自他人并指向他人,傷害由此就是指涉他人的傷害。若是從主體的角度去理解就更加明晰了,傷害是由發(fā)出者指向承受者,而傷害的發(fā)出者與傷害的承受者是不相同的,即使在自我傷害的情形中,我們依然可以區(qū)分發(fā)出者和承受者,“我”分飾了傷害者和承受者這兩個角色,至少在概念上不會混淆。這一點與懲罰的日常使用是吻合的:懲罰與傷害都可以針對他人,而這也同時意味著它們都來自他人,即使說“自我懲罰”的時候,這里的我也是分飾了懲罰者和被懲罰者這兩個角色,而不會引起理解上的困惑。而且傷害與那些懲罰之所以為懲罰的那些核心要素相搭配,構建起兩個主體之間的人際關系,使傷害得以升華為懲罰。
痛苦潛藏于無法被他人觸及的內心之中,痛苦的產生就不能像硬塞在我手里的一個蘋果一樣無法被置于他人內心之中,能夠確保我手里有蘋果一樣確保我痛苦,前述已經得出,導致痛苦實際指的就是施加傷害。而傷害是一種可以經由外力予以實現(xiàn)的利益受損的外在的客觀存在(至少可以被感知),(33)參見詹澤、吳寶沛:《無處不在的傷害:二元論視角下的道德判斷》,《心理科學進展》2019年第1期,第129頁。即“作為名詞的‘傷害’所指的是某人的情況或狀態(tài)”。(34)喬爾·范伯格:《刑法的道德界限:對他人的損害》,第115頁。雖然痛苦也是指某人的內在狀態(tài),但是不同于痛苦是某人“自己”內心的狀態(tài),而傷害則是他人的狀態(tài),痛苦的產生者和承受者是一致的,而傷害的發(fā)出者和承受者卻是不同的。前述對利益的阻退即是傷害,痛苦就是痛苦的感覺,感覺者或是感受者就是痛苦的核心,而傷害就是源自他人的傷害或是針對他人的傷害,強調的是行動,那么行動的發(fā)出者就是核心。
然而,傷害的指涉性最為顯著地體現(xiàn)在作為行動的傷害行為上?!禗K·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中將“harm”解釋為“cause harm to”,(35)英國DK公司編:《DK·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第448頁。即傷害行為就是能夠導致傷害的那些行為。那么,剝奪(deprive)他人的利益和附加(inflict)他人以不利益這兩類導致傷害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傷害行為。傷害行為所指向的對象實際上就是傷害的承受者,承受者主要指的是作為個體的人。由此,我們所說的傷害,其完整的詞性變化應當包括:傷害者對被傷害者實施某一傷害行為,該傷害行為導致被害人遭受利益受損這一傷害。(36)喬爾·范伯格:《刑法的道德界限:對他人的損害》,第115頁。由此,“傷害某人”(harm sb.)實際上就等同于“施加某一傷害于某人(inflict/impose/give a harm on/to sb.)”,傷害行為實際也就是將利益的受損這一傷害的結果加于他人之上。這也表明了我們對傷害的理解,主要是從行動的角度進行的。
“行動是一個人所做的事情”,(37)約翰·塞爾:《意向性:論心靈哲學》,第3頁。這是因為行動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如果某一行動被成功實施,它必然以物理的方式與世界發(fā)生關聯(lián)?!?38)史天彪:《塞爾意向行動理論探析》,《天津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第275頁。這就意味著痛苦和害怕都不是行動,也不是“心理行動”(mental act),作為內在心理狀態(tài)的痛苦和害怕都無法以諸如“我現(xiàn)在正在痛苦” 和“我現(xiàn)在正在害怕蟑螂”這樣的表達來回答“現(xiàn)在你在做什么”?(39)約翰·塞爾:《意向性:論心靈哲學》,第3頁。痛苦只能停留在心靈之中,而無法與外部世界產生物理形式的關聯(lián)。痛苦并非是對外部世界的影響,相反卻是外部世界對心靈的影響。
“行動,就其特性而言由兩部分組成,即心理部分和物理部分”。(40)約翰·塞爾:《心、腦與科學》,楊音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第53頁。按照前述傷害行為特征的闡釋,傷害作為一種行動,其物理部分就是“實施了一個行為”,實際上這里所說的應該是身體的“動作”或“反應”(behavior);(41)此處的“行為”就指的是身體的舉動,即行動的物理部分?!靶袆印?action)與“行為”(behavior)之間的異同參見王立教授(《應得的類型》,《世界哲學》2017年第4期,第133頁)的相關論述?!靶睦聿糠质且环N意向”,(42)約翰·塞爾:《心、腦與科學》,第53頁。傷害行為的心理部分就是意圖。(43)人們對意圖的理解是通過目的來實現(xiàn)。參見顧曰國:《意向性、意識、意圖、目的(標)與言語行為——從心智哲學到語言哲學》,《當代語言學》2017年第3期,第320頁。意圖是意向的一種,(44)約翰·塞爾:《心、腦與科學》,第50頁。意圖可以理解為想做或打算做某事。另外,由于從行動的角度去理解傷害,僅僅存在身體動作以及承受者(或行為指涉者)并不足以構成一個完整的行動表述,行動本身就預設了發(fā)出者的存在。而僅有動作并不能建構起傷害者與被傷害者之間的關系(或者說僅僅是建立了外在的偶然聯(lián)系),傷害行為的發(fā)出者(傷害者)與被傷害行為接受者(被傷害者)之間的聯(lián)系因意圖的存在而得以構建。(45)參見文學平:《集體意向性與制度性事實:約翰·塞爾的社會實在建構理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5頁?!霸谛袨榻Y構中,關鍵性的概念是意向性的概念”。(46)約翰·塞爾:《心、腦與科學》,第50頁。這一關鍵體現(xiàn)在,意圖不僅僅是驅動人們實施行動的理由(47)參見李天義:《理由、原因、動機或意圖對道德心理學基本分析框架得梳理和構建》,《哲學研究》2015年第12期,第69頁。和表征行動,(48)亦即意圖的內容,如想要做什么,指的就是所實施的行動。參見顧曰國:《意向性、意識、意圖、目的(標)與言語行為——從心智哲學到語言哲學》,《當代語言學》2017年第3期,第319-320頁。而且還決定了行動的意義:“意義與意向是關聯(lián)在一起的。要明白某個事件的意義,就需要把握其意向。從這個角度說,意向決定了事件的意義?!?49)陳嘉明:《“理解”的理解》,《哲學研究》2019年第7期,第118頁。
意圖是行動發(fā)出者的意圖,那么意圖的關鍵性由此就凸顯了行動發(fā)出者在行動中的核心。痛苦作為主體的一種內在的心理狀態(tài),強調的是傷害的承受者的內在感官體驗;而傷害作為導致利益受損的客觀實在,正是傷害者的主觀意圖所追求的(或者說正是行動者的意圖)。當我們以傷害取代痛苦理解懲罰就意味著從追求被懲罰者自我主觀感受轉向強調懲罰者為核心的實踐活動,就是將理解或解釋的視角從“被懲罰者”(punishee)視角轉換為“懲罰者”(punisher)視角,對誰施以何種傷害及其數量等皆是以懲罰者為中心展開。如果說之前痛苦強調的是被懲罰者,傷害就凸顯的是懲罰者,痛苦與“體驗”不可分離,而傷害則與“行動”緊密相連。
前述已經提及,以傷害解釋懲罰僅僅是我們理解和解釋懲罰的基礎或底色。對懲罰而言,僅僅有傷害(的結果)是不夠的,僅憑傷害本身無法將懲罰與其他近似物區(qū)分開來。既然意圖是行動的一個必備要素,那么意圖內容的不同就成為我們區(qū)分不同行動的重要標志,或者說正是不同的意圖賦予或是決定了不同行動的意義,那么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不同的意圖來區(qū)分具有同樣外觀但不同意義的行動。同樣是都能夠導致他人利益的受損傷害行為,對一個殺人的精神病人實施的終身隔離限制和對一個理智正常殺人犯的終身監(jiān)禁,兩者所造成的傷害是一致的,都是對他人自由的永久限制。這樣的情形還有很多,如強制扣繳的個人所得稅和罰金,檢疫隔離與監(jiān)禁,截肢手術與刖刑,文身與墨刑等?,F(xiàn)代懲罰形式的罰金、監(jiān)禁以及古代懲罰形式的刖刑、墨刑之所以都是懲罰,與前者本質的區(qū)別在于它們都抱有追求他人利益受損的意圖或目的。而諸如稅收、檢疫隔離、截肢手術以及文身則不具有追求他人利益受損的意圖。然而,說這些行為不帶有傷害他人的意圖并不意味著這些行為本身并不帶有任何意圖,如檢疫隔離是抱有阻斷疫情傳播的意圖,而文身則是追求美,截肢手術則是為了挽救生命等,而這些行為所導致的利益受損只是副作用,對于行為者而言至多是預見到或是可預見到的,并不在其意圖之內。例如行為者往往會采取其他的一些方式來盡量減小這一傷害如為被檢疫隔離者提供較好的食宿條件,這是監(jiān)禁所不具有的??梢?,懲罰不僅僅是一種傷害,而且是與懲罰者的主觀意圖緊密聯(lián)系的傷害,即是一種有意圖的傷害?!耙豁椥袆邮欠駷閼土P行為可能取決于懲罰者意圖狀態(tài)的事實,乍一看似乎有些奇怪,但經過思考,似乎應該很清楚必然如此”。(50)Boonin,The Problem of Punishment,p.14.一個人有意傷害和無意中做了傷害的事情,這一差別界定了具有類似外觀但不同意義的行動,那么懲罰性傷害與非懲罰性傷害之間的區(qū)別就在于意圖的差異,由此可見,意圖對我們理解懲罰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意圖還是表明道德相關性的一個重要標志。一種非有意的傷害是一種惡的話,那么有意的傷害就是一種雙倍的惡,在正當性論證中后者顯然是要嚴于前者?;诖?,懲罰就是懲罰者有意地傷害被懲罰者,或者,懲罰是懲罰者強加于被懲罰者的有意的傷害。
雖然懲罰是由懲罰者施加于被懲罰者的有意傷害,這也意味著所有的懲罰都是有意的傷害,但是并非所有有意的傷害都是懲罰。那么我們又如何區(qū)分懲罰和那些不正當的有意傷害呢?我們以監(jiān)禁他人和非法拘禁他人為例予以說明。顯然,監(jiān)禁與非法拘禁具有同樣的舉動外觀且都具有追求限制他人自由的這一傷害意圖,但是監(jiān)禁之所以正當合法而非法拘禁不正當不合法的關鍵區(qū)別在于:非法拘禁可以毫無緣由地做出,而作為監(jiān)禁的懲罰卻只能針對那些先前實施了犯罪惡行的人??档抡J為“懲罰在任何情況下,必須只是由于一個人已經犯了一種罪行才加刑于他”。(51)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163頁。若將其加于無辜者的話,這就不是懲罰,而是徹頭徹尾的不法傷害。只有那些已經實施了犯罪惡行的人被有意地傷害時才有可能將其稱之為懲罰。懲罰只針對先前已經實施了犯罪惡行的這一要素,我們將其稱之為回應性要素,懲罰是對犯罪惡行的正式的嚴肅的回應。懲罰因此就是,懲罰者因被懲罰者先前罪行而強加于被懲罰者的有意的傷害,或者懲罰者因被懲罰者先前所實施的犯罪惡行而有意地傷害被懲罰者。
如果回應要素從反面的角度來解釋的話,就意味著那些沒有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即無辜者不能夠被加以懲罰。針對先前實施了犯罪惡行的人施加的傷害才能夠成為懲罰,一旦缺失了這一要素對那些無辜者施加的所謂“懲罰”只不過是不法的傷害,“無辜者能夠遭受特定懲罰所造成的傷害,但嚴格地說,無法被懲罰”。(52)Boonin,The Problem of Punishment,p.19.
那么什么是犯罪惡行呢?一般認為可分為兩類:一類行為被稱為自然犯,之所以被規(guī)定為犯罪惡行是因為其行為本身的道德惡性,如殺人、搶劫、強奸、盜竊等;另一類則被稱為法定犯,因違犯了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而被規(guī)定為犯罪,如走私、妨礙司法、侵犯知識產權等。這一犯罪分類方式最早可以追溯至羅馬法時代的自體惡(mala in se)和禁止惡(mala prohibita)。就犯罪定義方式而言,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客體決定論可以較好地解釋自然犯的正當性根據,主體決定論更適合法定犯的正當性解釋”。然而二者仍具有內在關聯(lián):“法定犯是自然犯的衍生形式。……作為原始的犯罪形態(tài),自然犯為適應新的復雜社會關系而發(fā)展出許多新的形式。這些新型犯罪……究其本質,仍然無法完全隔斷與其原始形態(tài)的內在聯(lián)系。法定犯就是這一適應、蛻變、自我復制和不斷發(fā)展的衍生產物。”(53)白建軍:《法定犯正當性研究——從自然犯與法定犯比較的角度展開》,《政治與法律》2018年第6期,第6、10頁。由此,自然犯與法定犯這兩類犯罪行為并非是分離的,但這一衍生關系又不足以取消二者之間的區(qū)分,這對于認識何為犯罪行為以及如何將其與非犯罪行為區(qū)分開來具有重要意義。
讓我們繼續(xù)檢視回應性的有意傷害對理解懲罰而言是否是充分的。有意性和回應性這兩個要素并不足以將懲罰性傷害與非懲罰性傷害完全區(qū)分開來,這就需要引入新的要素:“一個充分闡明性的懲罰的定義必須包括一個進一步的要求:作為對侵害的懲罰,行為必須表達對違法者的正式反對?!?54)Boonin,The Problem of Punishment,p.22.懲罰所具有的表達反對與譴責的這一特征被稱為“懲罰的表達功能”,這是由美國學者喬爾·范伯格(Joel Feinberg)首次提出并詳細闡釋于1965發(fā)表在《The Monist》的“懲罰的表達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 of Punishment)一文中的,并且得到了很多的刑罰理論學者的支持。(55)諸如Antony Duff(Punishment,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Christopher Bennett(The Apology Ritual:A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Punish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David Boonin(The Problem of Punishment)等。前述有意性要素中提及的那些有意圖的傷害和無意圖的傷害的區(qū)分也可以以非難的有無來區(qū)分,以對知名教授講座收入的稅收和小偷盜竊的罰金比較來看,兩者都涉及一定數額的金錢損失,稅收可以被認為是對講座收入得以實現(xiàn)的保障機制的維續(xù)所需,這樣的保障機制的存在有助于知名教授講座的繼續(xù)實施??梢哉f,稅收是一種保護費用。而對于盜竊而言,罰金并非是維護盜竊行為保障機制運轉所需,更有可能是被用于消除或是減少這一行為,罰金就不是保護費用,而是嚴肅的非難。
非難是懲罰者通過實施指向他人的有意的傷害直接表達了反對行為者所做之事的心理狀態(tài)?!胺磻獞B(tài)度必定是他人的,能夠表達反應態(tài)度的東西也必定是他人的某種對待”。(56)汪志堅:《論羅爾斯反駁前正義應得的理由》,《現(xiàn)代哲學》2019年第3期,第112頁??梢姡请y的要素與懲罰者緊密關聯(lián),懲罰者對他人施加不好的對待這一非言語行動,實際上等同于懲罰者所做出“我反對和不贊成他這樣做”的言語行動。而對犯罪者所做出的有罪判決也正具有此等意義。刑事判決書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罪的確定,懲罰者將該行為正式地認定為是犯罪的惡性。罪就是對行為惡性的確認與宣告,而懲罰就是對這一確認與宣告的正式的、嚴肅的表達。懲罰所具有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對犯罪行為表達反對與譴責。
雖然懲罰脫胎于原始社會的復仇,但是懲罰絕不是復仇,二者具有本質的差異。在黑格爾看來,報復和犯罪都是侵害,這是因為他們都是出于個人意志的行為,都會導致不法即對作為普遍意志的法律的侵害。復仇源于私人感覺的憎恨,受害者或是其親屬甚或是那些疾惡如仇的人對犯罪者實施的傷害就是這一情感的宣泄,是典型的個人意志的體現(xiàn)。憎恨情感的宣泄就會導致“被害人看不到不法所具有的質和量的界限,而只把它看作一般的不法,因之復仇難免過分,重新又導致新的不法”。同樣,在黑格爾那里,懲罰與犯罪外觀上都是一種強制或侵害,但是懲罰之所以是正當的,除了前述的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懲罰所實施的主體不同:“固然法官也是人,但是法官的意志是法律的普遍意志,他們不愿意把事物本性之中不存在的東西加入刑法之內?!?57)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124頁。法官作為第三方,以具有普遍性的法律為懲罰發(fā)動的根本依據,從主觀特殊個體意志的傷害上升為帶有普遍意志的懲罰。公正與客觀是具有正當性的懲罰所應具有的首要特征。
“懲罰是一個預留給那些有必備權威的特權,并且只在特定由法律嚴格規(guī)定的條件下,或在家庭的或私人機構的情形下,由可以被稱為‘家規(guī)’所規(guī)定的條件下,并且它們由規(guī)則和法令所確定,并且授予權利和義務”。(58)Feinberg,Doing and Deserving: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esponsibility,p.71.法律賦予懲罰以權威性,不僅僅涉及對相關機構和個人身份的要求,對懲罰的方式與形式以及程序也做出了明確而細致的規(guī)定。就法律懲罰而言,廣義上懲罰的實施不僅僅指的是法官對罪與罰的裁判權,也包括懲罰的設立權和懲罰執(zhí)行權,即立法權、司法權和執(zhí)法權都涉及懲罰的權威性要素。法律這一權威性要素的加入使得有意的、回應的、譴責性的傷害最終脫離不法升華為正當的法律懲罰。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雖然表面上以痛苦為基礎解釋懲罰的學者和以傷害為基礎解釋懲罰的學者在對懲罰的定義和特征的理解和解釋上差距不大,似乎僅是關注焦點不同。然而這一不同,導致了對懲罰本質的認識差異,這一差異進而引起了在解釋懲罰時不同的境遇。懲罰,從行動角度理解,是懲罰者的懲罰,懲罰者強加于犯罪者的只能是傷害,至于痛苦則是犯罪者的主觀內在體驗,由此傷害更多是源自他人的傷害行動,而痛苦卻只能是自我的痛苦感覺。并且痛苦只是傷害的自然結果,從而也就無法被納入道德上正當與否的考量,而傷害卻歷來是道德正當性關注的核心。正是傷害具有這些特征,使其能夠被稱為理解懲罰的基礎。通過將懲罰這一傷害與其他非懲罰傷害的區(qū)分得出的有意性、回應性、責難性和權威性四個要素,其中,有意性、譴責性與懲罰者的意圖和情感緊密關聯(lián)在一起,而權威性要素則與懲罰者的身份密切聯(lián)系,回應性要素既是正當性理由,也是意圖(有意性)與情感(責難性)所指向的,其中包含人們對行為的認知評價、價值承載;有意性要素也是責難性要素所要求的,無法無意地責難他人,正如我們無意地獎勵他人。上述要素使得原初不法的傷害升華為正當的懲罰,也正是這些要素再次否定了以痛苦來解釋懲罰的適當性,痛苦無法與這些要素相結合。對懲罰如此理解,不僅僅適用現(xiàn)代的懲罰形式,也適用古代的懲罰方法。盡管古代的懲罰以肉刑為主,直接作用于人的身體,更為容易也更為自然地偏向痛苦,但是也無法否認對犯罪者利益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