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堯舜 高廣川 李小容 向豪 馮琴
(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yī)院兒科,四川 廣安 638000)
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炎癥和肺部病變[1],占肺炎總數的 10%~30%[2],可導致兒童免疫功能異常,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目前國內外研究發(fā)現,MPP主要由細胞免疫紊亂引起,尤其是輔助性T淋巴細胞功能異常[3-4]。輔助性T細胞分為TH1 與TH2兩種類型細胞,其中TH1細胞以干擾素(Interferon-y,IFN-y)等促炎癥介質為特征,可增強細胞毒作用,介導細胞免疫反應;TH2細胞以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等細胞因子為特征,以抗炎癥介質為主,介導體液免疫應答[5]。生理上,Th1/Th2細胞功能相互制約維持正常的免疫狀態(tài),若Th1/Th2不平衡,則導致MPP發(fā)生[6]。近年來,腸道菌群紊亂因可引起多種疾病,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目前引起肺部感染的腸道菌群越來越受到重視,正常情況下,其主要參與腸道物質分解代謝,維持腸道免疫系統(tǒng)穩(wěn)定。在慢性疾病中腸道菌群數量和類型發(fā)生變化,可能涉及內源性腸道感染的啟動和免疫系統(tǒng)的抑制[7]。且有實驗表明,腸道菌群紊亂可增加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生[8]。鑒于目前臨床對MPP患兒腸道菌群與血清IFN-γ、IL-4水平的關系相關詳細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和新的思路,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行MPP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第8版《實用兒科學》[9]中MPP診斷標準:X線改變明顯,多為單側病變,下葉為多見,有時病灶呈游走性,少數呈大葉性陰影;血清冷凝集反應、血清抗體檢測及支原體培養(yǎng)陽性。②年齡2~14歲。③患兒家長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兒。②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兒。③1個月內有呼吸道感染者。④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⑤肝腎疾病者。根據病程分為急性期組(急性感染發(fā)作在1周內)46例和恢復期組(癥狀保持2個月以上)60例,并選取同期于本院進行體檢的健康兒50例作為對照組。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腸道菌群 于入院后第二天隨機取新鮮糞便0.5 g,電子稱量,用4.5 mL稀液稀釋。取新鮮糞便10 μL接種于相應的培養(yǎng)基上。根據不同菌株使用的培養(yǎng)基,在37℃恒溫箱中培養(yǎng)48 h后,細菌革蘭染色,計算每克糞便中含有的菌群數目。使用MALDI Biotyper系統(tǒng)(德國BRUKER)進行細菌質譜鑒定。采用鯊試劑三肽顯色基質偶氮法檢測內毒素。
1.2.2 血清IFN-γ、IL-4 入院后第二天采取晨起空腹肘正中靜脈血3 mL,保存于EDTA抗凝管中,在3000 r/min下離心10 min,進行離心沉淀細胞,分離上清液后-70℃恒溫冰箱保存,采用全自動分析儀測定檢測血清IFN-γ、IL-4水平。為使檢測結果更準確可靠,本研究采集標本后充分與抗凝劑混勻,且放置10min后對標本進行檢測。
2.1 3組一般資料比較 急性期組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2~14歲,平均(7.63±2.04)歲;病程3~15 d,平均(9.22±3.04)d?;謴推诮M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2~13歲,平均(7.51±2.02)歲;病程3~14 d,平均(9.11±3.02)d。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3~14歲,平均(7.83±2.09)歲。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3組腸道菌群比較 急性期組和恢復期組雙歧桿菌、真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消化球菌數量低于對照組,急性期組雙歧桿菌、真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消化球菌數量低于恢復期組(P<0.05),見表1。
表1 3組腸道菌群比較
2.3 3組血清IFN-γ、IL-4水平比較 急性期組和恢復期組血清IFN-γ、IL-4水平高于對照組,急性期組血清IFN-γ、IL-4水平高于恢復期組(P<0.05),見表2。
表2 3組血清IFN-γ、IL-4水平比較
2.4 腸道菌群與血清IFN-γ、IL-4水平的相關性 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雙歧桿菌、真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消化球菌數量與血清IFN-γ、IL-4水平呈負相關性(P<0.05),見表3、圖1。
表3 腸道菌群與血清IFN-γ、IL-4水平的相關性
圖1 腸道菌群與血清IFN-γ、IL-4水平的相關性
MPP是兒童呼吸道感染常見病,近年來其發(fā)病呈升高趨勢。報道顯示,MPP占肺炎總發(fā)病率的22%,僅次于鏈球菌性肺炎[10],肺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36%~46.7%(如神經、循環(huán)、血液、消化及泌尿系統(tǒng)病變等),嚴重時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療不及時可致死亡,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11-13]。
呼吸道上皮細胞的吸附、肺炎支原體的侵襲和免疫功能障礙是MPP的主要發(fā)病機制。而細胞因子的變化可以反映輔助性Th亞群變化,從而了解患兒免疫失衡,Th分為Th1和Th2,其中Th1可分泌IFN-Y等促炎介質,增強細胞毒性作用,殺死炎癥細胞;而IFN-Y在早期防御反應中起重要作用。Th2可產生以抗炎介質為主的IL-4細胞因子,促進抗體的產生,介導體液免疫反應;IL-4具有免疫調節(jié)和抗炎作用,可下調促炎細胞因子基因的轉錄和分泌,在腸道免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正常情況下Th1/Th2通過分泌細胞因子相互調節(jié)、制約、平衡,并維持正常的免疫狀態(tài),若Th1/Th2失衡,可導致該病發(fā)生[14-16]。腸道菌群是一個復雜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以抵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限制相關致病微生物的生長。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可促進維生素合成和膳食纖維的消化,調節(jié)炎癥,還可以促進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和成熟。而腸道細菌及其代謝產物是腸道免疫系統(tǒng)刺激因素,可影響腸道上皮細胞完整性,通過宿主的免疫反應可破壞正常的腸道菌群,并削弱腸道粘膜屏障功能,當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時腸道菌群會失衡并大量增殖,進而導致炎癥等不良事件發(fā)生[17-19]。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期組和恢復期組雙歧桿菌、真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消化球菌數量低于對照組,急性期組雙歧桿菌、真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消化球菌數量低于恢復期組,與郭偉等[20]報道一致,說明MPP存在腸道菌群紊亂,且可鑒別對急性期和恢復期MPP患兒。同時本研究發(fā)現,急性期組和恢復期組血清IFN-γ、IL-4水平高于對照組,急性期組血清IFN-γ、IL-4水平高于恢復期組,提示血清IFN-γ、IL-4水平參與MMP發(fā)生發(fā)展,可作為MMP診斷及病情輕重的診斷指標。且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雙歧桿菌、真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消化球菌與血清IFN-γ、IFN-γ水平的相關性,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雙歧桿菌、真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消化球菌與血清IFN-γ、IL-4水平呈負相關性,提示MPP患兒腸道菌群與血清IFN-γ、IL-4水平密切相關,血清IFN-γ、IL-4水平隨腸道菌群數量減少而升高,因此臨床應對患兒腸道菌群進行監(jiān)測,并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改善腸道菌群,促進患兒預后。
綜上所述,MPP患兒血清IFN-γ、IL-4水平隨腸道菌群數量減少而升高,臨床應監(jiān)測其水平變化,并進行針對性干預,以促進患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