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明超
(天津益清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110)
民法作為有效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chǎn)、人身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總稱,在整個法律體系之中占據(jù)著十分顯著的地位,從現(xiàn)實生活進行分析的話,民法應用范圍也十分廣泛,會涉及債權、物權、繼承以及婚姻等多方面內容,可謂是有效保障人們合法權益的關鍵。民法則可以說是我國民法體系之中最為直接的體現(xiàn),其主要涉及了民事法律關系與民事法律事實等部分內容,其很好地體現(xiàn)出了民事法律關系在民法體系之中的核心研究地位??傊?,民事法律關系在我國民法體系之中占據(jù)著十分顯著的地位,可是就我國研究實際來分析的話,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還是不夠深入,尤其是還尚未與具體的法律制度構建有效結合在一起,這也促使具體法律制度本身缺少自洽性,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象本文也展開了如下探討:
所謂民事法律關系就是指由于民事法律規(guī)范調整而形成的一種以民事權利、民事義務作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關系。按照薩維尼法律觀念進行分析的話,法律關系就是借助于具體的法律規(guī)則來判斷法律主體相互之間的關系。薩維尼在《現(xiàn)代羅馬法體系》之中有對法律關系進行概述,并且第一次對法律關系這一基本概念與范疇進行了明確,指出了用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消滅與變更來概括法律效果的具體內容,之后的立法人員也在研究過程中繼承了這一法律關系概念,同時還將其作為立法過程中法律體系有效劃分的標準之一,而且還按照法律規(guī)則調整的不同法律關系對民法體系結構進行了劃分,將民法體系劃分成了物權法、總則、債權法、繼承法與親屬法等五個部分。社會本身就是由于單獨個體而構成的,而人也無法完全脫離社會群體而展開單獨活動,人與人相互之間的各種行為以及其產(chǎn)生的關系也就是民法需要調整的法律關系,雖然民法無法對所有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有效關系,可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chǎn)、人身關系則是民法調整的重要內容,會涉及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加強對這一方面的研究則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1]
現(xiàn)如今,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群眾生活質量相較于之前而言也有了明顯提升,我國法律體系也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其中民法體系結構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在民法體系之中民法總則可以說是其結構與形象較為直觀的一種體現(xiàn),民法可以說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群眾正常訴求而存在的,所以其涉及的民法總則內容大多是與我們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若要按照其結構來進行劃分的話,民法總則之中主要包含了民事法律事實以及民事法律關系,而在這其中民事法律關系則主要是由民事法律客體、民事法律主體、民事法律內容等多方面而構成。其中,民事法律主體主要是指民法對于平等社會主體的一種有效調整;而民事法律主體則是指民法義務與責任的承擔人員,同時也是享有民法權利的人員,民法中的“人”則主要包含了法人、非法人組織以及自然人等多方面,在民事法律主體之中主要是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權利能力等多方面進行了合理的劃分和規(guī)定,自然人的權利通常是出生即有,直至死亡停止。而民事法律內容則是指民法規(guī)定之中各個主體相互之間,基于民事法律課題所確立的民事權利以及民事義務,從某些方面而言也可以說法律關系就是民法所調整的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與民事義務關系。[2]
民法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調整社會中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與財產(chǎn)管理的法律規(guī)范綜合,其主要是由國家制定的法律,實施也是由國家強制執(zhí)行。民法可以說是實體法,也可以說是基礎法,其通常是指研究與調整社會之中的各種各樣關系的綜合,其能夠促使法律學科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和提升。在民法體系之中要想真正得到有效構建,自然需要較多的法律概念,而民法理論通常是以研究法律關系為主,若不存在法律關系,民法體系完整性自然無法得到保障。為此,要想真正形成完整的民法體系,自然離不開民事法律主體與民事法律客體以及民事法律內容等多方面。[3]人們在實際生活過程中可謂是各個方面都離不開法律的保護,而我們在享有民法賦予的權利和保護的時候,自然也需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而法律效果通常是由于法律關系產(chǎn)生、變化以及消滅等多方面而構成的,而且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化以及消滅同時也是我們生活與發(fā)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例如,民法調整過程中民事法律關系就有涉及婚姻、遺囑、民事合同等多方面,這也從側面體現(xiàn)出了我們從一出生開始,民法就一直伴隨著我們,一直到死亡才會停止。[4]除此之外,司法部門要想真正有效保障公民民事權利,還需要依賴于法律關系來作為相應的判斷標準和依據(jù),同時按照法律調節(jié)手段來正常行駛這一法律,而且民法體系下的所有部門一定要基于法律關系基礎才能順利執(zhí)行。
民事法律主體的民事活動以及民事行為可以說是民事法律關系有效實施的基礎行為方式,民事關系要想真正得到有效保障,自然需要依賴于民事法律關系,而民事法律主體要想真正有效享有自身權利,自然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民事行為在民事主體之間進行確定,之后再使用法律力量來有效保障其得以順利實施,這也是有效實施民事活動的基礎目的。從某些方面而言,民事法律關系作用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將民事目的與民事行為進行銜接,而且民事主體要想真正有效實現(xiàn)一些司法上的效果和目的的話,自然需要在實施民事行為的時候以民事法律關系作為基礎來保障民事法律,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實施效果。另外在民法立法的時候也可以按照民事法律關系來有效維護社會利益平衡,例如,從薩維尼名著《現(xiàn)代羅馬法律體系》一直到《德國民法典》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立法者對于民事法律關系種類與內容進行構建的時候,通常都會對人們社會中平權主體之間的人身及財產(chǎn)關系進行分析,然后再給予現(xiàn)如今的規(guī)則以立法的形式來進行確認,這樣才能有效將社會中的各種利益直接升級為民事權利,從而有效借助于民事權利構建來對社會行為方式進行明確。[5]在民事糾紛處理過程中,民事法律關系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提供相應的依據(jù),從某些方面而言,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民事糾紛即一方主體所表示自身行為受到了阻礙,抑或者是自身權利受到了損害的時候,自然會要求另一方尊重自身權利。為此,作為民事糾紛處理解決機構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對當事人訴求進行明確,以此來有效判斷一方當事人是不是存在救濟權利,之后再按照相關法律來對其事實進行明確,若證明其民事權利真正有受到損害的話,則需要按照相關民事法律關系之中提到的具體規(guī)定來對其進行救濟,從而有效維護群眾合法權益。[6]
綜上所述,法律體系之中法律關系是主要核心研究理論,而法律關系作為民法體系構成基礎,在整個法律體系之中處在主要地位,其是調整社會中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chǎn)關系與人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綜合,民法作為最為基礎的法律體系,而法律關系則是民法體系之中民事法律主體以及民事法律客體、民事法律內容三方面的總稱,在整個民法體系之中占據(jù)著十分顯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