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師龍
(大連市第四十七中學,大連 116021)
在戰(zhàn)爭年代,黨員是急先鋒,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主要依托黨中央的有力領導和各級干部身先士卒的勇敢沖鋒;在和平年代,黨員是頂梁柱,在各行各業(y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是一個黨員比例很高的群體,如果能夠充分發(fā)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那么教育教學工作一定可以邁上新臺階。因此,結(jié)合實際情況,大連市第四十七中學開展了“發(fā)揮黨員教師先鋒模范作用的有效手段探究”,以下是我校在實踐層面上進行的一些探索。
2021年2月,張桂梅被評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在她的事跡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讓人動容。在華坪女子高中舉步維艱、四面楚歌的時候,她召集了全體黨員教師,在黨旗下宣誓,重溫入黨時許下的誓言,幾位黨員眼里飽含熱淚,在連食堂和廁所都沒有的極差條件下,守住了自己的扶貧陣地。張桂梅用思想建設喚醒黨員初心,她的想法和我們的實踐探索不謀而合。
在黨支部的組織下,全體教師加強理論學習。以黨章為基礎,以各類名著為提升,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既能堅定理想信念,也能提高業(yè)務能力,更能提升政治素養(yǎng)和思想境界。理論學習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jié)合、線下與線上相結(jié)合的方式。疫情期間,雖然學校的整體教學工作轉(zhuǎn)為線上,但黨支部并沒有停止教師的理論學習,負責人在釘釘平臺和微信群上分享科學防疫知識,既有“新冠病毒的預防”“如何遠離新冠病毒”“正確消毒的步驟”等實時信息的分享,也有視頻、講座等影像信息的分享。大家在黨員群里暢所欲言,與時俱進,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nèi)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無處不在。法國童話《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儀式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瑣事容易讓高尚的理想和革命的初心蒙塵。只有時?;仡欬h的光輝歲月,時常反省自己的起點,才能在前行中不忘記自己是為了什么出發(fā)。莊嚴的黨旗,嚴肅的表情,鏗鏘有力的聲音響起:“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zhí)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大連周邊有豐富的革命遺址遺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近百個。我們因地制宜,開展了“追尋革命印記”活動,組織全體黨員教師分批次尋訪初心,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回顧那段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大連中華工學會舊址、中共大連市工委舊址、“紅房子”抗日活動遺址、中共旅大區(qū)黨委遺址、旅順日俄監(jiān)獄舊址、關向應故居等一系列在黨史上留下印記的地方都是我們參觀學習的資源。在參觀過程中,黨員教師們從不同側(cè)面、不同角度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者對黨忠心、不改初心的政治品德,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品德,恪盡職守、甘于奉獻的精神境界,清廉自守、廉潔奉公的道德情操。在參觀過程中,大家都聚精會神、莊重嚴肅,每到感人動人之處,大家無不熱淚盈眶,不僅收獲了感動,還凝聚了力量。
“和平年代沒有槍林彈雨,但是也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創(chuàng)造不平凡的業(yè)績”,這是全體黨員教師參觀大梨樹村后的感受。改革開放以來,在老書記毛豐美的帶領下,大梨樹村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為目標,堅持“干”字當先,經(jīng)過近三十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一個貧困村逐漸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這一業(yè)績給了黨員教師們很大的鼓舞。
我校是一所能夠接受隨遷子女的學校,因此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家庭條件差異較大。有些學生雖然本身素質(zhì)很好,但是受限于家庭條件等情況,逐漸變成了學困生。針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開展了“師生結(jié)對”活動,每一個黨員教師負責自己任教班級的學困生或后進生,全面關心該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主要包括“日常談心”“物品資助”“單獨輔導”等能夠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使學生無負擔地樂學的活動。這些學生的名單由班主任和參與活動的老師共同確定,定期匯報并開會討論,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有不少學生在“師生結(jié)對”的幫助下樹立了信心,調(diào)整了心態(tài),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名教師,尤其是黨員教師,如果脫離了群眾、脫離了學生,只將教育和影響停留在三尺講臺,那是遠遠不行的。教師一定要走進學生、走進群眾,深入了解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期待和訴求。每年開學初和學期末,全校教師都會走進學生家庭,傾聽家長和學生的呼聲。有一對一的走訪,或由班主任牽頭,多學科教師共同走訪。家庭條件困難的,學校給予減免伙食費;家長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老師將學生領到自己家里照顧;家長突發(fā)急病,需要用錢的,全校師生組織捐款捐物……很多情況是學生羞于向老師表達的,都是通過我們一家一家走訪才了解到的。有些問題可能從教師和學校的層面無法解決,我們就求助媒體朋友,向社會各界呼吁。群眾無小事,師生魚水情。三年的初中生活,我們基本上能夠家訪到班級80 %以上的學生。家訪雖小,好處卻多,不僅讓教師掌握了學生的情況,還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和諧,解決了學生的后顧之憂,成績自然明顯提高。這也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不僅“走出去”,還要“請進來”。學校成立了教師志愿團隊,在家長會等學校大型活動的時候,為各位家長排憂解難;設立志愿服務崗和黨員教師服務熱線,為來校訪問或致電訪問的學生和家長提供信息咨詢、疑難解答等服務。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的過程中,增強了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和信心,帶領全體教師一起承擔育人使命,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做到落實責任,做到心中有人,促進黨群和諧。除了這些和教育相關的工作,黨員教師們還參與了很多社會工作。例如:頭頂烈日、帶著手套來到機車佳苑小區(qū)來清理衛(wèi)生死角,腳下黏糊糊的口香糖、墻縫中的野草等影響群眾生活、影響市容市貌的問題,都被我們清理解決;疫情期間,在校長和書記的引領下,黨員教師主動請纓,輪流到社區(qū)、醫(yī)院參加志愿服務,有的老師負責測溫度,有的老師負責填表格,有的老師負責維持現(xiàn)場秩序……這種活動不僅讓黨員教師體會到了醫(yī)護人員的辛苦,也讓大家更堅定了對黨的信念和信心。
為了充分發(fā)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黨員名師工作室”應運而生。
黨員教師雖然職業(yè)相同,但是遍布各個學科,如果僅按傳統(tǒng)方式單純以學科專業(yè)進行培訓,就會收效甚微。例如,語文教師講解“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數(shù)學教師聽起來就會索然無味,即使認真聽完也無法形成對自身業(yè)務能力的有效提升。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改變了模式。在學期初下發(fā)調(diào)查問卷,并根據(jù)與老師的座談確定某個超越學科的共性問題,然后按照大家需求的急迫程度和覆蓋的廣泛面,依據(jù)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實際需要進行選擇。比如,我們本學年的培訓內(nèi)容有“班級優(yōu)化大師的使用秘籍”“如何讓PPT動起來”等。這些培訓內(nèi)容突破了學科的界限,圍繞教師的需求展開,非常具有時效性,得到了一致好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教師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教師都是一個行走的圖書館。如果能夠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師身上的長處和優(yōu)點,互相取長補短,那么對教育教學將是一個巨大的提升。第一次活動由劉丹丹老師主講“讓PPT動起來”,利用動畫、運動路線等功能可以讓指定的內(nèi)容動起來。第二次活動由樊菲老師主講“希沃白板的使用技巧”,這個軟件擁有更靈活的功能,可以進行化學實驗的演示,可以進行選擇題的互動,甚至還可以雙人比拼。當這些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功能被老師們掌握時,不僅課堂內(nèi)容得到了豐富,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提高了教學效率。除此之外,還有戰(zhàn)向陽老師主講的“如何利用書籍充實自己的生活”等。每個教師都是“黨員”,都是“名師”,將自己最擅長的一面無私地分享給大家。黨員和群眾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在黨支部書記的統(tǒng)籌下,全校共分為行政、初一、初二、初三四個黨小組,每個黨小組設小組長一名。小組長負責對教師的學習成果進行跟進輔導與答疑。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及時反饋所學內(nèi)容。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許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也可以由小組長匯總處理,也許就是下一次活動的研訓內(nèi)容,培訓不是終點,也是新的起點。在這個“黨員名師工作室”中,有團結(jié)協(xié)助的組織,有取長補短解決實際問題的培訓,也有小組長的上傳下達,專人跟進。
綜上所述,從思想到行動,從被動等待到主動出擊,從單兵作戰(zhàn)到團隊協(xié)作,我校在發(fā)揮黨員教師先鋒模范作用的有效手段中已經(jīng)摸索出了一些經(jīng)驗。要時刻銘記,我們不僅是教師,更是黨員,在困難面前不能退縮,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戰(zhàn)勝困難挫折的過程也是黨員教師成長的過程。希望黨員教師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引領全體教師成為業(yè)務尖兵和中堅力量,走上教育教學更高的臺階,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