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海霞 唐 鵬 袁金秋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yè)學院 江蘇 泰州 225300)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既需要大量理論型、科研型的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術型、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關注高職來華留學生群體的學習生活,提高高職來華留學生的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優(yōu)化來華留學生整體素質,也是現(xiàn)實需要。[1]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共建計劃的深入推進,海外中資企業(yè)蓬勃發(fā)展,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yè)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高職院校應開展國際職業(yè)教育服務,培養(yǎng)國際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承接“走出去”中資企業(yè)海外員工培訓,為中國產業(yè)走向全球產業(yè)中高端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2]培養(yǎng)知華、友華,適合我國“走出去”企業(yè)發(fā)展需要的外籍職業(yè)技能人才,是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對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是實現(xiàn)這項任務的最主要的途徑。
高職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推進,不僅帶來了高職來華留學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對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水平與管理水平是高職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而心理適應是保證個體良好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是來華留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是高職院校能否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的關鍵因素。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背景使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與壓力。[3]來華留學生以“旅居者”的身份來到了中國,在一個物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與母國存在極大差異的國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系列因環(huán)境改變帶來的適應問題,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跨文化適應壓力。然而,在新的環(huán)境中,留學生,尤其是初到中國的留學生,一方面由于他們的社交支持網絡不穩(wěn)定,在遇到困難或壓力時,缺乏親人、朋友的及時關注和支持;另一方面,面對新環(huán)境、新問題也缺乏處理的經驗和技巧,加大了來華留學生的適應困難和適應壓力。留學生群體能否在跨文化心理適應過程中激發(fā)自助和互助能力,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克服文化休克帶來的困難和壓力,對留學生個體能否適應新的環(huán)境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與跨文化適應壓力是否存在關系,能否通過降低跨文化適應壓力來改善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
本研究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yè)學院來華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首先,采用《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調研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篩選出存在跨文化心理適應問題的來華留學生;其次,以篩選出存在心理適應問題的高職來華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跨文化適應壓力量表 ASSIS》進一步測量其適應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的濡化壓力;最后,通過相關分析、回歸分析探索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與跨文化適應壓力存在的關系。
該量表由Zung氏于1965年編制,廣泛應用于跨文化心理適應的測量,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該量表共有20個題目,被試根據實際情況對每一道題做出選擇,分別為“從來沒有”“很少這樣”“有時這樣”“經常這樣”“總是這樣”,其中第1、3、4、7、8、9、10、13、15、19 題為正向計分題,主要考察留學生的負面感受;第2、5、6、11、12、14、16、17、18、20題為反向計分題,主要考察留學生的正面感受,結果將20個項目總分相加再乘以1.25 得到標準分。本研究中,被試標準分在53分(不含53分)以下為無抑郁狀態(tài),心理適應良好;53—62分為輕度抑郁狀態(tài),心理輕度不適;63—72分為中度抑狀態(tài),心理中度不適;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狀態(tài),心理重度不適。
該量表由 Sandhu和Asrabad于1994編制,用來測量旅居者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感受到的壓力,共36個題目。采用0—4的5分記分制,2分為中間值,為中等程度的壓力。其中第3、9、11、12、14、16、17、23、29、32 題考察感知歧視壓力;第1、21、30、35 題考察思鄉(xiāng)壓力;第15、33題考察感知到厭惡的壓力;第6、7、8、18、27、28、31考察恐懼壓力;第2、4、5、19、22、25考察文化沖擊壓力;第10、34考察內疚感帶來的壓力;第13、24、26、36考察其他壓力;每個維度分值越高、說明跨文化適應壓力越大。
通過對116名高職來華留學生樣本數據分析適應均值為51.8±8.598,高于中國大學生心理適應常模50,說明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比中國大學生要差。
在116名被試中,58名心理適應良好,無抑郁;58名心理適應不良,其中,42名心理輕微不良,輕度抑郁。15名心理適應不良較為明顯,中度抑郁,1名心理適應不良較為嚴重,重度不良。說明50%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適應不良狀態(tài),輕度不良、中度不良、重度不良的比例分別為36.2%、12.9%、0.9%。
對58名存在心理適應不良的高職來華留學生進行跨文化適應壓力調查的結果發(fā)現(xiàn),這58名被試的跨文化適應壓力值均值為2.52±0.47;感知歧視維度的壓力均值為2.93±0.62;思念家鄉(xiāng)維度的壓力均值為2.57±0.76;內疚感維度的壓力均值為2.51±0.52;恐懼維度的壓力均值為2.39±5.91;文化沖擊的壓力維度為2.48±0.62;感知厭惡維度的壓力均值為2.28±0.61;其他壓力維度的壓力均值為2.50±0.56。總壓力均值及各維度壓力均值均超過了中等壓力水平2。各維度跨文化適應壓力值由高到低分別為思念家鄉(xiāng)>感知歧視>內疚感>其他壓力> 文化沖擊>恐懼>感知厭惡。這表明50%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受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跨文化適應壓力,思念家鄉(xiāng)帶來的壓力最大,其次是感知到的歧視,再依次是內疚感、其他壓力水平、文化沖擊、恐懼、感知厭惡等帶來的壓力。
對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與跨文化適應壓力的相關關系分析得出,心理適應與跨文化適應總壓力均值的相關系數為r=0.682,p=0.00<0.01;心理適應分別與思鄉(xiāng)維度的相關系數r=0.419,p=0.001<0.01;與感知歧視的相對系數r=0.590,p=0.00<0.01;與內疚感的相關系數為r=0.470,p=0.00<0.01;與其他壓力維度的相關系數為r=0.568,p=0.00<0.01;與文化沖擊的相關系數為r=0.558,p=0.00<0.01;與恐懼感的相關系數為r=0.543,p=0.00<0.01;與感知厭惡維度的相關系數為r=0.552,p=0.00<0.01。這表明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與跨文化適應壓力總體水平呈顯著性相關、與思念家鄉(xiāng)、感知歧視、內疚感、其他壓力、文化沖擊、恐懼、感知厭惡等均呈顯著性相關關系。
以跨文化適應壓力為預測變量、心理適應為結果變量對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與跨文化適應壓力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得出跨文化適應壓力顯著預測心理適應p=0.000<0.01,兩者之間呈線性回歸關系,跨文化適應壓力可以顯著預測心理適應。
綜上得出,高職來華留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狀況比較嚴重,50%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存在跨文化心理適應不良狀況;存在心理適應不良的高職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壓力較大;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不良與跨文化適應壓力具有較高的相關關系;高職來華留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壓力可以顯著預測心理適應狀況。
本研究對高職院校開展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教育提出以下幾點對策性建議:
充分利用好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周,開展心理適應方面的教育講座[4],講座內容圍繞高職來華留學生面臨的思鄉(xiāng)問題、被歧視感、內疚感、文化沖擊等壓力問題,以及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壓力應對與處理的技能培訓;開設高職來華留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課程,保證留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跨文化適應相關的理論;從認知上訓練高職留學生的思維或認知方式,使留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釋跨文化適應當中的困難和現(xiàn)象;從情感上培養(yǎng)高職來華留學生的積極情緒,使留學生在情緒、情感、感受方面對文化的差異有接受感與愉悅感;從技能上鍛煉留學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壓力管理技能、跨文化人際溝通技能;建立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定期給高職來華留學生做心理適應方面的調查,篩選出存在心理適應不良的人員,并做針對性干預。
完善高職來華留學生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高職來華留學生宿舍管理、學籍管理、獎助學金評定、勤工助學、獎懲制度等與來華留學生息息相關的制度,一方面切實解決留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另一方面,為留學生的日常行為提供準則或規(guī)范。加強留學生管理隊伍建設,轉變高職來華留學生管理的思路,進一步細化留學生服務工作。雖然國家政策方面留學生管理模式從特殊化管理轉變?yōu)橼呁芾?;但中外學生仍具有較大的差異,留學生管理服務工作在遵循趨同化管理模式的大方針下,要關注留學生特有的問題,并盡可能地提供支持與幫助。以活動為依托,搭建中外學生互動交流的平臺,中外學生在活動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活動中增加對彼此的了解,消除偏見,增進感情。
加大對高職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感教育,增強高職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做好中國概況、漢語、中國藝術、體育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提升這類課程的教學質量,以這些課程為載體,加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幫助留學生深度了解并認同中國文化[5];邀請各類協(xié)會參與舉辦中國文化體驗活動,如書法協(xié)會、音樂協(xié)會、舞蹈協(xié)會、戲劇協(xié)會等,帶領留學生深度體驗中國文化,鼓勵留學生加入學校的各類社團;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重要節(jié)點,開展節(jié)日文化體驗文化活動,如中國的中秋節(jié)——吃月餅、賞月亮、訴說對親人的思念,春節(jié)——寫春聯(lián)、送祝福,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感受中國古人的家國情懷。
高職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壓力與心理適應狀況緊密相關;他們雖然在新的環(huán)境中會遇到許多相似的挑戰(zhàn)和需要克服的困難,但因其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個體的差異較大,對中國文化環(huán)境的壓力體驗也不同。本研究被試選取的是江蘇泰州某高職院校的來華留學生,該校在高職院校中是來華留學生工作的排頭兵,留學生招生規(guī)模較大,但泰州畢竟是江蘇的三線小城市,招生對象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印尼學生較多,不能完全代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增加樣本量。一方面,要增加被試,均衡國別、性別、來華時間、漢語水平等;另一方面,細分國別或文化圈,探索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圈的高職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壓力及心理適應狀況,提供更為具體、更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