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全
(昌邑市畜牧業(yè)發(fā)展中心 山東濰坊 261300)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發(fā)的高度接觸性胃腸道傳染病。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為冠狀病毒科,豬只感染后呈現不同程度的食欲減退、腹瀉嘔吐、脫水消瘦,豬傳染性胃腸炎常見于10 日齡內的仔豬感染,仔豬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成豬感染后,生長遲緩、掉膘、飼料利用率和轉化率降低,上市時間推遲,增加養(yǎng)殖成本,給養(yǎng)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豬傳染性胃腸炎主要和豬群日常管理不當,衛(wèi)生條件差有關,可以通過強化飼養(yǎng)管理有效預防。
①豬舍環(huán)境衛(wèi)生差。冬季豬舍陰冷潮濕,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且保溫措施沒有做好,仔豬對環(huán)境的適應力差,容易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同時,由于長途運輸可能造成仔豬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現胃腸不適進而引發(fā)感染;②豬只抗病力差。新生仔豬抗病力低,未及時吃到初乳,無法獲得被動性免疫,容易受到致病微生物侵襲,進而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③供水不足。許多散養(yǎng)戶或小規(guī)模豬場在仔豬1 月齡前缺乏喂水意識,仔豬水分只能來源于母乳,造成仔豬口渴時吸吮臟水或尿液,進而引發(fā)豬傳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一種有囊膜的正股RNA 病毒。該病毒直徑約為90~160nm,呈圓形、橢圓形或多邊形,病毒囊膜上有18~24nm 長花瓣狀突起。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耐冷,可在低溫下長期保存;但該病毒不耐熱,37℃下4d(或56℃下30min 或65℃下10min)即可滅活;該病毒不耐光照,在陽光下6h 或紫外線照射下30min 即可滅活;該病毒在pH 2~3 條件下仍穩(wěn)定,但對次氯酸、甲醛、乙醚、氫氧化鈉等敏感。
①豬傳染性胃腸炎具有季節(jié)流行性。由于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耐冷不耐熱,因此冬季和早春易發(fā)病,且豬只感染后,同日齡豬能大規(guī)模暴發(fā),不同日齡豬死亡率不同;②豬傳染性胃腸炎具有地方流行性。仔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幾率較高,尤其是10 日齡以下的仔豬發(fā)病率最高,由于病毒在低溫條件下能長期存活,因此當仔豬免疫力低時就容易發(fā)病[1];③豬傳染性胃腸炎具有周期流行性。該病發(fā)生過的豬場在下一年冬季還容易出現豬傳染性胃腸炎,因此感染過的豬場必須做好消毒和無害化處理,才能真正殺滅病毒。
哺乳仔豬感染后會出現水樣腹瀉,初步糞便呈乳黃色,后期糞便呈褐色,糞便中會夾雜著未消化的乳塊或血樣,伴有惡臭。哺乳仔豬體溫先升高后降低,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甚至廢絕,伴有嘔吐,饑渴感增強,脫水消瘦,體重下降,被毛失去光澤,一般5~7d 后死亡,嚴重者可在2d 內死亡。5 日齡以下仔豬死亡率高達100%,隨著日齡增加死亡率下降,仔豬康復也很難痊愈,容易成為僵豬。
架子豬也容易感染,發(fā)病初期體溫略微升高,出現水樣腹瀉,顏色呈灰色或灰褐色,食欲逐漸下降隨后停止采食,病豬體重下降,虛弱無力,部分病豬伴有嘔吐,病程大約維持7d,死亡率較低。其他仔豬感染后,食欲減退,出現輕微水樣腹瀉,嘔吐,病程為3~7d,逐漸恢復。成年母豬感染后,幾乎無明顯癥狀,但仔豬感染嚴重,母豬與其反復接觸后也會引發(fā)泌乳停止,腹瀉、嘔吐,體溫升高等癥狀。
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的仔豬雖然臨床癥狀較為突出,但是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tǒng)上,以胃部和小腸部病變最為突出,兩個部位有明顯的卡他性炎癥。胃膨脹,充滿乳凝塊,胃黏膜充血、出血,胃大彎部黏膜淤血。小腸內充滿氣體,內容物呈泡沫狀,小腸壁彈性下降,管壁變薄,呈半透明,腸系膜淋巴結腫脹,淋巴管沒有乳糜、空腸黏膜面可見腸絨毛萎縮,心,肺,腎等臟器無明顯病變[2]。
豬傳染性胃腸炎目前仍無特效藥,只能根據病豬癥狀進行相應治療,治療原則為“減食饑餓、補水補液、防止酸中毒”。病豬出現嘔吐,每頭豬日糧中添加3~5g 小蘇打,連續(xù)使用3d,避免豬只飲用涼水刺激消化道。病豬(成年豬只)體溫升高,肌肉注射青霉素(400 萬IU)+鏈霉素(100 萬IU)+安痛定20mL,2 次/d。同時,日糧中可以添加促進消化的消化酶物質,混合紅霉素、土霉素等藥物。若病豬腹瀉,可采用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的藥物進行治療,混合甘草4g,黃連、黃檗、秦皮各5g,白頭翁10g,水煎喂服,1 次/d,連續(xù)使用3d[3]。病豬飲水中加入葡萄糖或電解質,有利于緩解病癥,降低死亡率。
1)做好豬舍防寒保暖工作。新生仔豬對環(huán)境溫度較為敏感,尤其是冬天必須做好保溫措施,新生~3 日齡仔豬適宜溫度為30~32℃,4~7 日齡仔豬為28~30℃,8~14 日齡仔豬為25~28℃,15~30 日齡仔豬為22~25℃。若冬季豬場溫度過低,可以選用紅外線加熱燈(功率175W)或懸掛保溫燈(距離仔豬背部15cm)或選用PVC 材質的保溫燈來減少低溫刺激。
2)在豬群入冬之前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在后海穴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仔豬(<25kg)注射1mL,生長豬(25~50kg)注射2mL,育成豬(大于50kg)注射4mL,該疫苗注射后14d 即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半年。
1)做好豬舍、產房清潔消毒工作。豬舍:用2%~3%的燒堿溶液對豬舍地面進行噴灑浸泡(1~2h),然后用水槍沖刷。母豬分娩前一周要徹底打掃產房,然后用高錳酸鉀+甲醛溶液熏蒸,用2%~5%石灰乳噴灑產床(30min),然后用清水沖刷干凈[4]。
2)嚴禁從疫區(qū)調運病豬或引種,冬季減少仔豬調運,以免空氣溫度或長途運輸造成仔豬免疫力低下。
1)盡早吃到初乳。初乳不僅富含營養(yǎng),也含有大量的母源抗體,可以讓仔豬第一時間獲得被動免疫,因此仔豬出生后應盡快吸吮初乳。
2)合理搭配仔豬日糧。由于仔豬消化機能發(fā)育不健全,尤其是胃腸和肝膽功能發(fā)育不善,因此要為其搭配易于消化和吸收、且營養(yǎng)全面的日糧。同時可以在日糧中添加膽汁酸,刺激仔豬消化道內脂肪酶激活,促進胃腸蠕動,有效分解高能量和高蛋白物質。
3)強化母豬營養(yǎng),提高母源免疫力。母豬分娩前和哺乳期日糧中可以添加黃芪多糖,不僅可以提高母豬自身免疫力,還能提高母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進而改善仔豬身體健康。
1)發(fā)現疫情,首先隔離。工作人員要留意仔豬,尤其是新生仔豬精神、采食、糞便等狀態(tài),一旦發(fā)現仔豬出現脫水、腹瀉和嘔吐,先封鎖整棟欄舍,飼養(yǎng)員同時固定在本棟欄舍,嚴禁人員隨意走動,由專人送糧送飯。病豬和未出現癥狀的仔豬隔離管理,該豬舍的糞污統(tǒng)一收集,不得外流,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
2)未發(fā)現癥狀的豬群及時進行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苗免疫,3 周后再免疫一次。
3)每天堅持早、晚各消毒一次。對出現癥狀的仔豬通過藥物進行治療,治療期間半停食不停水,以防仔豬脫水嚴重死亡。
綜上所述,豬傳染性胃腸炎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該病仍以“預防為主,加強管理”為主,根據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fā)病原因和流行特點來看,豬場通過強化日常管理,做好清潔消毒措施,可以切斷病原傳播途徑,通過均衡營養(yǎng)和免疫接種,能相應提高豬群的抗病力和免疫力,為豬群健康提供保障,進而提高養(yǎng)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