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省醫(yī)療保障局政策法規(guī)處 周靜
辦文能力,居于黨政機關日常工作“辦文、辦會、辦事”三能力之首,而公文寫作能力又是辦文能力的首要方面。寫好公文是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秘書崗位人員的基礎本領,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基本要求,需要鍥而不舍地努力、馳而不息地追求。筆者在多級政府機關部門工作多年,積累了一定的公文寫作經(jīng)驗與體會,歸納總結為五個心得:
毛主席指出:“手中有糧,心就不慌?!边@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于公文寫作同樣適用。任何一篇公文都離不開對政治、經(jīng)濟、形勢的正確把握,專業(yè)理論及政策的熟練運用,語言文字的組織駕馭,它們都是公文寫作的糧倉,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隨時打開取用的物資。而這一切的獲取,都源于堅持不懈的學習、兼收博采的了解、日積月累的堆積,聚沙成塔、內(nèi)化于心,進而實現(xiàn)大腦知識從量變到質變,達到寫作時“文思如泉涌”“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明朝文學家張薄說過一句名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即在日常學習開會、調研考察、讀書看報、小憩靜思中,總會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一些對工作有用的重要文字、圖片、場景,如領導講話時的重要論斷、人員發(fā)言時的獨到見解、網(wǎng)絡媒體中的重要信息、輿情民意中的言論情緒、街頭巷尾的真圖實景等,還有一時頭腦風暴閃現(xiàn)的靈感、思路、想法等,如果不及時留存,很容易轉瞬即逝,錯過了信息收集的最佳時機,特別是有些實情實景無可復原。這時便需要快速利用筆記本、便簽條、手機等一切身邊工具進行即時記錄、拍照、儲存。這些看似舉手之勞的小動作,常常會滿足公文寫作中的許多不時之需,起到“意外驚喜”的大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公文寫作有一定的既定模式可遵循,大多數(shù)無需傾瀉過多激情,如實施意見、行動方案、會議紀要、公告通告等,格式相對固定,語言相對簡明扼要。不過,不同的公文對遵循既定模式的要求程度也有所不同,比較而言,領導講話、致辭和報告等,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領導的思想、意志甚至情感,表達上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允許文字更加豐富、情感更加飽滿,這就需要起草者用心領會揣摩、吃透精神,與領導一道同題共答,把為老百姓解決問題、增進各方面協(xié)同融合、推動行業(yè)領域進步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真心實意和質樸情懷,注入字里行間,容易讓讀者聽眾感同身受,于是,公文就成功了一大半。
《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兵法如此,文法亦當如此。公文是起草人寫的,必定附著起草人的個性與習慣,但公文受眾開放,能否得到認同、起到發(fā)文效果,又必須要跳出起草人的個人理解、慣性思維來立意行文。因此,在起草公文的過程中,起草人需建立“反向思維、換位思考”的寫作意識:如果我是公文起草的提出人,起草這篇公文的動因是什么,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欲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如果我是請示報告的對象,對哪方面數(shù)據(jù)信息最為關心,傾向于支持哪種訴求,能最大化做到何種程度……如果我是講話的領導,最想表達的核心思想、個人觀點是什么,語言風格是大氣磅礴還是言簡意賅,內(nèi)容陳述上是直抒胸臆還是委婉含蓄……如果我是政策的被施行對象,是否切中問題要害,是否最大化地滿足了需求,是否達到措施最便利,是否有容易規(guī)避的空白區(qū)域……只有這樣,才寫得出“鞭辟入里”而又“嚴密周全”的好公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秘書工作的風范——與地縣辦公室干部談心》中講到:辦公室起草的文件,并不要求文字要多優(yōu)美,但一定要嚴謹。公文寫作通常涉及援引領導人講話、政策文件規(guī)定、數(shù)據(jù)與案例。既然是援引,就存在來源、出處是否確切,數(shù)字是否準確的風險,需要起草者具備敢于、善于質疑的精神,去刨根問底、追根溯源。如果要援引領導人的講話,就一定要找到首次報道的媒體刊物;如果要援引政策依據(jù),就一定要找到最原始的出處;如果是決策用的數(shù)據(jù),就一定要向主管部門進行求證;如果要采用專家的觀點論斷,也有必要做一定的考量論證。總之要做到既相信權威、也不盲信權威,才不致“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贝送猓€要養(yǎng)成公文起草完畢后留出修改空間的習慣,修改的過程是不斷激發(fā)靈感的過程,是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更是精雕細琢的過程,是寫公文最后階段的升華,再高的寫作水平都要堅守這條原則,古人云:“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精辟地總結了這個道理。
總之,公文寫作既非不拘一格,也非千篇一律,好公文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也沒有觸手可及的上限,在我看來,縱有一百種觀點,一千種經(jīng)驗,都不抵懷揣一顆全心全意、善始善終對待工作的心,擁有不怕吃苦、不畏較真,勇于摸索、甘于堅守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