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剛 貴州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
關于體能概念的研究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體育學者們對體能的定義就有不同的闡述,在對1984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體育辭典》、1995年德國體育學者Hartmann、2000年田麥久等學者、2001年孫學川、2004年劉慶山等學者的文獻研讀中發(fā)現(xiàn),他們對體能定義的內(nèi)涵多是根據(jù)所研究的范疇來定義,并非一以貫之。這一概念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xiàn)相關闡述,根據(jù)對體能概念的相關綜述的閱研可知:體育學界對體能的理解和論述各抒己見,各有異同。體能分為無氧供能體能、有氧供能體能;一般體能、專項體能;訓練體能和競賽體能。
本文結合運動項目訓練和比賽的特點,將100米、200米跑運動員體能闡述為:運動員為了提高訓練和競賽水平,在100米、200米跑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個人機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身體能力,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和靈敏等身體運動素質(zhì)。
速度素質(zhì)是指人體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或在最短時間完成某種運動的能力。通過專門性的訓練,反應速度可縮短大概11%至25%。由此可知,反應速度是可通過針對性訓練而得到提高的,在訓練計劃中為運動員設計專門的訓練計劃極為重要;動作速度是指完成單個動作時間的長短,其主要由運動員個體的步長和步頻決定。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在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得到提高后,其肌肉中的CP貯備量也得到一定的增加。這為我們的速度訓練提供了理論支撐,也為教練員制定100米、200米訓練計劃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訓練過程中都需要與100米、200米項目的訓練內(nèi)容相結合,不能脫離訓練專項去練習速度素質(zhì),如在安排100米訓練內(nèi)容時,設計長時間的有氧訓練內(nèi)容。
100米、200米項目在安排訓練內(nèi)容時持續(xù)練習時間不超過10~25秒,每組最大速度跑練習的時間不超過10秒,組間間歇時間4至5分鐘,使所需能源物質(zhì)磷酸肌酸基本恢復后,再安排下一組次的練習。
反應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于興奮通過反射弧所需要的時間的長短,研究表明其是可通過訓練得以提高的,特別是專向性的訓練。
首先,運動員的動作速度受運動員本身的肌纖維類型、肌肉力量、肌肉技能狀態(tài)和運動條件反射的鞏固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其次,力量是速度的基礎,在進行動作速度訓練時,也應注重力量的訓練,特別是腿部力量和手臂力量的訓練。
首先,位移速度主要受到運動員自身的步長和步頻的影響,而步長又取決于運動員的肌力大小、肢體長度和髖關節(jié)的柔韌性等因素,步頻取決于大腦皮質(zhì)運動中樞的靈活性和其他中樞間的協(xié)調(diào)反應能力、快肌纖維的占比以及其肥大程度;其次,100米、200米跑項目的訓練和競賽中,運動員的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也是提高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快速跑進中的身體穩(wěn)定性訓練、跑進中的擺臂動作訓練、腿部動作訓練、臂腿協(xié)調(diào)動作等訓練。
注意力的訓練,運動型注意力集中在完成動作上的潛伏期一般在100~125毫秒,注重運動員專注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尤為重要,可采用靜默聽音快速做出相應動作。具體操作方法與手段如下(練習時上體放松,前腳掌著地,節(jié)奏快):
(1)原地屈膝踏步跑10秒接20米加速跑,3至5組,每組間歇2分鐘;運用跑的專門性練習內(nèi)容,如后踢腿10秒、高抬腿10秒轉接行進間高抬腿10米接20米加速跑,3至5組,每組間歇3分鐘;
(2)聽不同訊號的口令快速擺臂;仰臥快速高抬腿(28次)+兩頭起(12次)+仰臥快速車輪跑(28次),可安排2至4組,每組間歇5分鐘;
(3)聽不同的口令背向快速轉身跑30米2組,組間休息3分鐘;
(4)聽不同信號聲音快速反應變方向跑20米3組,組間休息2分鐘等專項訓練手段;
(5)放松練習,以心理放松和肌肉放松為主等放松手段。
100米、200米跑項目的動作速度訓練應結合身體穩(wěn)定性、雙臂的擺臂動作、雙腿的蹬擺動作以及臂腿協(xié)調(diào)配合動作,其中身體的穩(wěn)定性是高效完成臂腿協(xié)調(diào)配合動作的前提。具體操作方法與手段如下:
(1)原地最快頻率徒手擺臂(上體放松,以肩關節(jié)為軸)練習10至15秒5至6組,組間歇3分鐘,每組次數(shù)可先多后少或頭尾少中間多的形式練習;
(2)手持重物1.5至2公斤:以最快擺臂速度練習5至6組,每組8至10秒,每組間歇3分鐘,每組次數(shù)可先多后少或頭尾少中間多的形式練習;
(3)手持重物4至6公斤,快速擺臂上舉/提拉5至6組,每組10至20次,組間歇3分鐘,每組次數(shù)可先多后少或頭尾少中間多的形式練習;
(4)手持彈力帶:快速擺臂前拉4~6組,每組10~20次,組間歇3分鐘,每組次數(shù)可先多后少或頭尾少中間多的形式練習;
(5)快速立臥撐5~6組,每組20~30次,組間歇3分鐘,每組次數(shù)可先多后少或頭尾少中間多的形式練習;
(6)快速挺舉杠鈴25~30公斤:15~20次×4~5組;快速抓舉杠鈴20~25公斤:15~20次×4~5組;
(7)40~100米跨步跳 ×4~5組;30~80米后蹬跑 ×4~5組;
(8)采用專項跑與多種跳相結合的練習:50米跑接跨步跳接50米跑接跨步跳,可2至3組為一次組合練習等手段。
位移速度的訓練著重訓練運動員的步長和步頻,也即是跑進過程中的平均最大步長和雙腿的最短支撐時間(即步頻)。提高位移速度,也就是要增大步長和提高步頻,通常我們采用上下肢的力量訓練和100米、200米跑項目的反復專項練習。具體操作方法與手段如下:
(1)原地弓步壓腿、行進間弓步壓腿、跑進中弓步壓腿、車輪跑以及固定距離踩點跑進;10秒快速踏步、高抬腿等練習內(nèi)容;
(2)不同距離的不同強度間歇跑
100米訓練:60米,90%~95%強度,4~6組,組間休息3~5分鐘,最大心率控制在120~140次/分;100米,85~90%強度,3~5組,組間休息5~6分鐘,最大心率控制在120~160次/分;150米,80%~90%強度,4~5組,組間休息6~9分鐘,最大心率控制在120~180次/分;200米訓練:200米,80%~90%強度,3~4組,組間休息8~10分鐘,最大心率控制在120~180次/分;300米,80%~90%強度,10~15組,組間休息10~15分鐘,最大心率控制在120~180次/分;
(3)不同距離變速跑:200米75%快跑+100米20%慢跑+100米90%速度沖刺跑,3~4次×3±1組,可根據(jù)運動員個體運動特點,增減跑進距離和速度大??;
(4)不同距離的組合跑,可根據(jù)運動員個體運動特點,增減跑進距離和速度大小。
短距離跑中要提高發(fā)展臂腿協(xié)調(diào)用力的重視,不可單一的重視上下肢的力量和動作位移速度的訓練,而忽視手臂的擺動跟腿部的蹬擺配合,特別是動作速度的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因此,在訓練中安排了臂腿的力量練習時,也應結合100米、200米跑的加速跑階段的練習,更好的將肢體局部的力量練習融入專項訓練的突破點上,從而突破訓練的重難點,切實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具體操作方法與手段如下:
(1)原地擺臂動作由慢到快的徒手練習,3組×15±5秒,組間歇息3分鐘;原地擺臂動作由慢到快的持輕器械練習2組,每組15±5秒,以上練習以肩關節(jié)為軸前后擺動,上體微微前傾且放松;
(2)原地雙腳小碎步結合擺臂練習4組,每組20秒,前10秒緩慢逐漸加快頻率;
(3)弓步跳+擺臂練習3組,每組15±5次,由少逐漸增長次數(shù);
(4)高抬腿跑30~40米,建議4±1組;小步跑30~40,建議4±1組;
(5)后蹬跑60~80,建議4±1組;車輪跑30~60米,建議4±1組;
(6)20米漸變速+30米快速跑等手段。
100米、200米跑訓練中速度素質(zhì)訓練的基本原則:速度素質(zhì)訓練與專項緊密結合的原則;速度素質(zhì)訓練專項練習時間的把控(訓練內(nèi)容時持續(xù)練習時間為10~25秒每組最大速度跑練習的時間不超過10秒,組間間歇時間4~5分鐘);正確認識和把握100米、200米跑的速度素質(zhì)訓練要點和訓練方法手段;臂腿協(xié)調(diào)動作的訓練對提高100米、200米跑的速度的促進作用。
作為教練員在制定100米、200米跑的訓練計劃時,一是要對運動員進行充分的訓前診斷,全面把握運動員的優(yōu)勢和劣勢,重點把握絕對最大速度,觀察制約其發(fā)揮絕對最大速度的因素;二是根據(jù)制約發(fā)揮最大速度的因素,制定針對性強的訓練計劃;三是通過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方法和手段,改善運動員快速跑的身體姿勢和技術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