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進,王冬慧,王 超,馮亞寧,董亞琦
初中階段的獨生子女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的關鍵期,在鍛煉動機方面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父母、學校通過及時針對性的干預會使初中獨生子女形成積極的運動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青少年體質健康是實現(xiàn)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核心任務,學校體育承擔著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任務。鍛煉動機是人們參與體育的心理動因,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先決條件[1]。身體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體育運動中對所面臨的目標,對自己的身體能力能否達到目標所持有的信念水平[2]。父母作為獨生子女成長中的第一任老師,對獨生子女身心健康塑造起著關鍵引領作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父母支持是初中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重要影響因素。研究揭示初中獨生子女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初中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前端要素;身體自我效能感是初中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內在動力;父母支持是初中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外部動力?;诖耍鶕踔歇毶优眢w特點科學安排體育教學活動,為深化中學體育課程改革和提高體育教學水平提供理論指導。
初中獨生子女群體鍛煉動機的影響因素。
2.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依據研究的目的與需要,利用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庫、百度文庫等工具查閱了我國近年來關于初中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相關文獻,深入了解獨生子女體育的概念內涵和特點,分析當前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研究現(xiàn)狀,深入挖掘影響初中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因素,為本文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資料,奠定了理論基礎。
2.2.2 專家訪談法
訪談燕山大學、河北科技師范大學的體育學和心理學專家,了解初中階段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身體自我效能感和鍛煉動機的特點及其內在關系,整理訪談內容,為本文奠定翔實的理論基礎。
2.2.3 邏輯分析法
初中獨生子女父母教養(yǎng)方式、身體自我效能感、父母支持對鍛煉動機的影響進行邏輯分析,為中學體育課程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獨生子女父母傾注的情感溫暖較多,親子之間互動頻率提高,父母尤其關注獨生子女的健康和安全,健康是其參與體育活動的關鍵動機。但是,基于同等地位、權利和類型的同伴交往對獨生子女社會化發(fā)展的作用是父母無法取代的。由于在成長環(huán)境中缺少兄弟姐妹,這種客觀條件的欠缺促使獨生子女主動去尋求更多的社交鍛煉機會,這就是社會交往補償與擴展[3]。學校體育活動是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學校體育天然社交的價值屬性恰好滿足了獨生子女的心理需求。非獨生子女在成長中有同齡兄弟姐妹相伴,先天存在分享合作的環(huán)境,在與兄弟姐妹交往過程中無形中強化了自身的社交能力。
獨生子女父母采用拒絕和過度保護的教養(yǎng)方式,將全部希望寄托于唯一子女身上,高考體制下競爭的加劇加大了獨生子女的壓力,增加了孩子的競爭焦慮,致使成就動機偏低,在有難度的體育活動中出現(xiàn)逃避心理,致使參與體育活動的樂趣動機和能力動機降低。微型家庭結構使父母與獨生子女互動交往頻繁,這種缺少同齡伙伴的成長環(huán)境更有利于獨生子女處理 “ 縱向 ” 的人際關系,親子關系更加積極,潛移默化地形成了早熟化的成人化傾向,父母過分干涉獨生子女的成長生活,要求獨生子女按照成人的標準行為處事[4],因此,獨生子女在體育運動的外貌動機和社交動機較強,注重通過體育活動改善自身形象,增加人際交往的能力。
已有研究表明,身體自我效能感是促進鍛煉動機的重要因素,對鍛煉動機起著關鍵調節(jié)作用。高身體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會在體育活動中體驗到積極的情感,進而內化為個體對體育參與的內在動力,降低了對外界獎勵與他人評價的關注,進而提高鍛煉動機的自我決定程度,激發(fā)個體積極參與體育活動[5]。在體育運動中,身體自我效能感低者對自己的運動能力信心降低,從而對自己的認同感降低,致使成就動機下降,在體育運動中表現(xiàn)出逃避和拖延行為,導致鍛煉動機較低。初中獨生子女父母更多采用過分拒絕和過度保護的教養(yǎng)方式,這樣會使獨生子女的自我認同和運動積極性降低,自我設限加強,在體育運動中出現(xiàn)退縮和回避,身體自我效能感水平降低,過分關注競爭和回避失敗,成就動機偏低,不能在體育運動中體驗到樂趣,身體能力信心的缺失也不利于運動技能的提高,致使樂趣和能力動機偏低。
家庭是獨生子女體育運動的啟蒙場所,父母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行為能夠促進、強化和持續(xù)影響獨生子女體育鍛煉行為,促進初中獨生子女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父母的運動頻率和強度水平會影響獨生子女的體育參與水平[6]。家庭支持能夠很好預測初中獨生子女的運動投入程度,主動為獨生子女的體育健身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為獨生子女樹立運動榜樣并關心起體育參與狀況[7]。從而激發(fā)初中獨生子女體育參與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父母積極教養(yǎng)和家庭支持在很大程度提升獨生子女體育參與水平。獨生子女父母傾注的情感溫暖越多,親子之間互動頻率提高,父母尤其關注獨生子女的健康和安全,健康是其參與體育活動的關鍵動機。父母教養(yǎng)方式深刻影響獨生子女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是獨生子女社會化的重要因素。父母情感溫暖越多與獨生子女體育參與水平呈很高的正相關,情感關注和家庭支持下,父母主動為獨生子女營造活躍的家庭體育氛圍。情感上支持理解使孩子能夠正視體育的價值,更能自信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身體自我效能感增強,強化人們的鍛煉內驅力,使個體能夠在體育運動中主動獲得樂趣,提高獨生子女鍛煉動機水平和掌握運動技能的熱情,進而轉化為持久的運動習慣。鍛煉動機是個體形成運動健康生活方式的心理動力,能夠引導個人主動參與體育。
初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身體自我效能感和鍛煉動機上存在顯著差異。初中獨生子女父母情感溫暖、父母拒絕和父母過度保護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群體;身體自我效能感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群體;鍛煉動機中的能力動機和樂趣動機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群體。外貌動機和社交動機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群體。父母教養(yǎng)方式、身體自我效能感、父母支持和鍛煉動機呈顯著正相關。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初中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前端要素;身體自我效能感是初中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內在動力;父母支持是初中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外部動力。
4.2.1 家校聯(lián)袂,合力共育。家庭和學校是獨生子女體質健康、心理成熟和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陣地。家長對獨生子女鍛煉動機的培育意義重大,父母應該采用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為獨生子女身心和社會化發(fā)展適當留有余地。經常開展家庭體育或學校親子體育活動,通過情感溫暖提高獨生子女的身體自我效能感,通過多元體育活動形式提高獨生子女的鍛煉動機水平,家校合力共促獨生子女體質健康發(fā)展。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適當開展親子體育提高家長參與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積極性,共同促進獨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化發(fā)展。
4.2.2 優(yōu)化中學體育課程,提高集體類項目教學內容的比重。獨生子女與同齡人之間交往機會先天不足,社交需求較強。在集體活動中,同伴之間交流頻繁,通過集體性活動有益于獨生子女社會化發(fā)展。因此,體育教學中盡可能增加集體活動類、情感交流類和協(xié)作完成類項目比重,通過集體性活動讓獨生子女學會合作,體驗樂趣,從而提高獨生子女學生鍛煉動機水平。
4.2.3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結合獨生子女身心特點科學安排教學內容,考慮最近發(fā)展區(qū)水平,進而提高身體自我效能水平,提高獨生子女的樂趣動機和能力動機。高身體自我效能感能將運動中形成的積極情感體驗轉化為體育參與的自我決定程度,從而提高鍛煉內部動機水平。
4.2.4 科學調整體育教學內容,根據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地方體育特色,在體育教學中植入運動休閑和民族傳統(tǒng)的體育元素,提高獨生子女的鍛煉動機和體育興趣,注重獨生子女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