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融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文昌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小學科學是一門與大自然聯(lián)系非常密切的學習科目,它以優(yōu)美的語言向學生展示大自然中的一些科學嚴謹?shù)牡览怼R虼私處熜枰\用好科學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小學生學習好科學,提高小學生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引導小學生正確的思考與研究問題,提高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那么教師應該怎么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用小學探究式教學方法呢?本文將主要探討其方法。
眾所周知,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也是驗證真理的一種重要手段。要讓小學生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首先要在小學的實驗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從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強化學習效果,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所以,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然后學生在課下可以自主探究試驗過程中的一些實驗現(xiàn)象,從而養(yǎng)成學生自主探究科學實驗的學習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科學的思想。在進行實驗的同時,將科學信息技術與實際試驗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1]
例如,我在小學的教學中講完種子的結構這一課時時,學生對于種子的結構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這時,接下來便是上科學實驗課,但是在上課之前,我常常安排學生們回到家中以后合理運用網(wǎng)絡知識,對種子的結構有一個更加清晰地認識,從而可以更好地鞏固課堂上所講的知識。在上實驗課的時候,我會讓學生課下種植下屬于自己的植物,然后慢慢的讓學生隔一段時間就過來看看種子的變化,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科素養(yǎng)。在做實驗的同時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探究科學的綜合能力。
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在應用科學探究式教學的科學課上,教師的合理引導也發(fā)揮著重大作用。探究的過程如果沒有老師的合理指導,學生就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力氣。而且學生如果沒有正確的探究方向,對探究也只是簡單地走一個過程,那么學生科學的探究更是無從說起,也就沒有了科學探究的能力。學生要想養(yǎng)成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的不斷指導,引導學生科學的進行探究,從而學生可以自主的進行科學探究學習。探究是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引導學生科學探究時,要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題目的設計盡量更加實際一些,增加題目的趣味性。[2]
例如在學習《蝸牛》一課時,我嘗嘗帶領學生去動物園中,讓學生們簡單認識一下蝸牛,對蝸牛有一個簡單的認識,然后我便引導他們,先簡單的提問一些問題,如蝸牛為什么走得這么慢?蝸牛如何吃飯呢?等等。先從問題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自主探究蝸牛的一些特點。隨后回到課堂上,讓學生們自主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課下的時候進行簡單的交流,最后將探討的結果在課上進行討論,我在他們進行討論的時候,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將系統(tǒng)的知識告訴他們,即通過野外實體探究來科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好習慣。
“小小學生,大有作為!”,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因此一定要讓學生明白科學探究時自己的主體地位,在此教師一定不要“越位”,時刻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科學探究教育中,我們教師要喚起學生積極的探究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其興趣,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片自主探究學習的廣闊天地,提高學生科學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這樣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最終目標。
例如,我上課時,一直很注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典型活動,而且還要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對科學探究產(chǎn)生足夠的興趣。在學折紙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常常給學生們準備一些紙張,讓學生先自己進行折紙,充分發(fā)揮其能動性,然后將每個同學的作品展示出來,讓他們互相幫助,將自己的折紙作品的折疊方法告訴其他小朋友,他們互相討論著折紙的方法。這樣,在學生全身心的經(jīng)歷和體驗過程中,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總之,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應用科學探究方式,可以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探究式教學給每一位學生的思維提供了充分發(fā)展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此外探究式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學生可以全面發(fā)展自己,最終達到教育的目標,為我國培養(yǎng)一批新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