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衡
(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學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高中地理教學要以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為教學目標,緊緊圍繞著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的把握來展開。過去的教學里,高中地理教育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導致學生無法對地理知識進行有效的應用,沒有實現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地理實踐能力是將地理知識與應用連接起來的樞紐,具有將地理知識有效應用的實際價值。本文將從以下幾點來探究高中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方法。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學校各個學科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推進當中,就地理學科而言,單純地進行地理理論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能力、自然協調能力以及地理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在高中地理的學習當中實現自我的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地理實踐能力就是學生利用所學的地理理論知識來解決或者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或者地理問題。實現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有效地應用地理知識,實現這一個學科的教育意義。在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幾個目標出發(fā),比如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地理理解能力、繪圖與制作能力、地理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還要地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等。其次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要要求學生在具體的地理實踐活動過程中展示足夠的興趣以及行動力和積極性。最后地理實踐能力的提升也是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升,對學生個人的意志力以及行動力的提升具有推動作用,從而整體上促進學生內在品質的提升。
首先要堅持一個科學性,地理學科在高中雖然是一個文科學科,但是其本質內容是一個自然學科的內容,所以對學生的進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時候要堅持一個科學原則,堅持一切實踐活動都是有據可依。其次要有主體性,實踐能力提升的主體是學生,所以教師安排實踐活動或者在創(chuàng)設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應該基于學生的個性差異性下安排,并以學生個體為教學對象開展教學。接著要有協作性原則,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活動,所以要求在開展實踐活動的時候要堅持一個互動性原則。最后要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參與其中才能夠進行實踐,才能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所以教師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才能有可能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3.1 整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資源主要是以教材為主,但是教材的編排主要是服務于理論教學,對開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的實踐活動是不具備指導意義的。為了在實踐活動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地理環(huán)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向學生動態(tài)地展示實踐內容的操作過程,或者向學生視頻講解實踐內容的流程。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學校內的資源,比如圖書資源、實驗室設備資源以及地理標本室模型等等來實現實踐活動。這樣的方式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足夠的理論條件,以及創(chuàng)設了真實且有趣的實踐條件,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實踐活動當中從而在實踐活動當中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實現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
例如在“河流地貌的發(fā)育”的學習過程中,書本上關于河流地貌的發(fā)育的圖片展示以及文字描述缺乏形象性和立體性,教師在這一節(jié)課進行實踐活動的時候,首先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來整理有關于河流地貌的發(fā)育的視頻,然后利用這些視頻讓學生對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有一個具體形象的認識,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學校資源,讓學生到學校的地理標本實驗室來觀察河流地貌的發(fā)育的模型,并分析其中的特點。通過一個視聽覺的實踐活動資源以及觀察實踐活動資源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情況,從而對這一部分內容有一個真實的認識。
3.2 創(chuàng)設課外實踐機會,提升地理實踐能力。新課改之下,地理的學習不應該局限于學校課堂,課外更是一個大學堂。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各種實踐活動,利用課外自然世界豐富的實踐資源來實現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課外的地理實踐活動中應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提升個人的地理應用能力,從而實現自我的實踐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地貌的觀察”的地理學習中,教師可以在遵循安全的規(guī)則下帶學生去自然公園等地方來觀察地貌,從而讓學生在實地勘察中應用所學的地貌知識,提高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
地理知識是一個極具實踐性的內容,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夠促進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以及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理解和記憶,并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一個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