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濱 趙雙云 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民族文化燦爛而豐富,龍舟文化就是民族發(fā)展傳承中形成、積淀下來的寶貴民族文化,既承載了民族發(fā)展過程中厚重的人文歷史,同時也彰顯了我國人民的精神信念。作為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龍舟文化蘊含著獨特的思政教育價值,如何在傳承龍舟文化的過程中,科學、合理、有效地滲透思政教育,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課題。鑒于此,本文就對龍舟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進行了挖掘,對利用龍舟文化滲透思政教育的路徑進行了探討。
龍舟文化的起源與我國民俗節(jié)慶活動“龍舟競渡”密切相關?!褒堉鄹偠伞笔嵌宋绻?jié)最為重要、最具有標志性的一項民俗節(jié)慶活動,端午節(jié)前后,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人們和少部分北方地區(qū)的人就會自發(fā)組織起來賽龍舟,也就是“龍舟競渡”。關于“龍舟競渡”的起源,目前有多種說法:
一是,紀念屈原說。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記載,愛國詩人屈原在被趕出都城,流放沅湘之后,聽到都城被攻破,傷時憂民,懷抱一腔愛國熱誠,寫下絕筆《懷沙》后,抱石投江而死。屈原死后,他憂國投江的消息在楚國傳開,百姓感念他的忠義,傷心哀痛,自發(fā)趕到他投身的江邊去憑吊紀念他。一些家里有船的人則紛紛撐上家中船只,自發(fā)去江中打撈,并驅散江中之魚。后來,這項活動就延續(xù)傳承了下來,形成了每年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
二是,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忠義之臣,他不僅主持修筑了姑蘇古城,還率眾開掘了歷史上的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吳國破楚之后,伍子胥多次勸諫吳王夫差不要急于進攻中原,要先滅越。而當時朝中奸臣伯嚭,貪功好色,不顧國家安危私通敵國,向夫差進獻讒言,陷害伍子胥,吳王輕信讒言令伍子胥自殺身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吳國被越國所滅,吳國百姓懷念這位皓首蒼鬢的忠義老臣,就于每年的端午時節(jié)來到江邊祭奠他,并逐漸傳承下來形成了“龍舟競渡”的習俗。
三是,紀念曹娥說。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曹娥的說法,主要流傳于浙江地區(qū),相傳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下江尋父的孝行,頌揚曹娥的孝道和勇氣而形成的一項民俗活動。
綜上,雖然關于“龍舟競渡”的起源說法不一,但無論是紀念屈原,還是紀念伍子胥或曹娥,“龍舟競渡”這項活動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卻是一致的。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龍”是民族力量的象征?!褒堉鄹偠伞?,中“龍”的形象,反映了我國先民的宗教信仰。而“龍舟競渡”對英雄人物的紀念,則反映了愛國、愛民、正義、向上的民族價值觀,這也正是龍舟文化的精神內核。
龍舟文化中對愛國人物的紀念與崇尚,體現了我國人民自古以來的所推崇和認可的拳拳愛國之心,殷殷報國之志。尤其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愛國情懷,深為世人歌頌,即使經過了千百年的流傳,即使是在不同的時代地域,都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和教育價值。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組織開展龍舟相關活動時,教育者就可以有意識地在活動中弘揚和滲透屈原的愛國精神,通過屈原的生平經歷,讓學生在參與龍舟活動、感受龍舟文化的同時,了解屈原的高潔人格、憂民情懷和愛國之志,這無疑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題材。
“龍舟競渡”是一項集體參與、團隊競技的民俗體育活動,參與的人員會分成幾個不同的隊伍,在不同的龍舟上,按照鼓手敲出來的節(jié)奏,伴隨舟上舵手的號令,同舟共濟勇爭先。在這個過程中,同一艘龍舟上的所有人員,必須齊心協力,相互配合、擰成一股繩,形成一股勁,這個過程不但是競技爭先的過程,同時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滲透集體主義教育,讓學生切身感受團結工作、協力合作,形成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榮譽感的有效契機。所以,龍舟文化中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集體、善于合作的傳統美德,在利用龍舟文化滲透思政教育時,龍舟文化中團結、協作、團隊、集體的文化要素,就成了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有效方式。
“龍舟競渡”既有休閑娛樂的特征,同時也有競賽、競技的特征,奮勇爭先,力爭第一,是龍舟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核。在“龍舟競渡”的過程中,有可能會暫時落后,但此時不輕言放棄,奮起直追、全力拼搏才是正確的決策;也有可能會暫時領先,此時絕不能沾沾自喜,松弛懈怠,再接再厲,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個過程,充分彰顯了勝不驕敗不餒,付出才能有收獲以及奮勇拼搏的重要性,學生通過參與龍舟活動,了解龍舟文化,無形中就會養(yǎng)成不驕不躁、努力奮進、銳意進取的意志品質。因此,利用龍舟文化傳承奮進精神,是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滲透意志品質的最佳契機。
綜合對龍舟文化起源、內涵以及思政教育價值進行的論述可知,龍舟文化中蘊含了愛國、協作、拼搏等精神內涵,是非常適合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滲透的內容題材。那么,如何利用龍舟文化進行思政教育滲透?以下就結合龍舟文化的特點和青少年學生的思政教育實際,提出了如下幾點參考路徑:
一是,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積極組織開展龍舟教學訓練活動。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組織開展龍舟教學訓練活動,能夠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龍舟運動之中,切身體驗“龍舟競渡”中的團結協作、奮勇拼搏的重要性。而這種體驗式的教育,相比說教式的教育,更容易被學生認可,也更容易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相應的教育效果也更理想。所以,在學校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嘗試將龍舟運動引入學校體育教學體系之中,通過龍舟教學活動,讓更多青少年學生了解龍舟運動、參與龍舟運動、喜歡龍舟運動,并在參與的過程中,通過適時適度的引導讓學生感受龍舟文化的精神內核,實現思政教育滲透的效果。如果學?,F階段的條件,還無法將龍舟運動引入學校體育教學體系,也可以嘗試在學校開展龍舟運動訓練,例如:組建龍舟隊、龍舟競賽組等等,并積極帶領學校的龍舟隊伍參加各種龍舟賽事活動,以此在校園中傳承龍舟文化、弘揚愛國精神,通過文化傳承和文化熏陶,發(fā)揮龍舟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
二是,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積極開展各種相關的文化活動。除了讓學生切身參與到龍舟教學訓練之外,學校和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相關文化活動的方式,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傳承龍舟文化、滲透思政教育。例如:在每年的端午節(jié),可以組織開展龍舟文化知識競賽、龍舟文化攝影展、龍舟文化畫展、龍舟文化手工作品募集等等各種青少年學生感興趣的文化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為參與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的隊伍設計隊旗、口號等等,通過這樣的文化活動,能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而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隨著對龍舟文化的探索和了解,相應地也會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進而實現思政教育滲透的效果。
三是,通過課題引領的方式推動龍舟運動的普及和龍舟文化的弘揚。學??梢苑e極鼓勵學校教師對龍舟運動和龍舟文化進行研究,支持相關課題項目的設立和實施,通過與龍舟文化相關科研工作的開展,更深入的挖掘龍舟文化的文化內涵和思政教育價值,為利用龍舟文化進行思政教育滲透提供指導與參考。
綜上,“龍舟競渡”并非一項簡單的民間習俗或是民俗節(jié)慶活動,而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民族價值觀的展現,是一項公眾性強、參與性強、教育性強的活動。而基于“龍舟競渡”形成和傳承下來的龍舟文化,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價值。學校和教師應將龍舟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重視起來,積極探索利用龍舟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路徑,將龍舟文化愛國、團結、協作、拼搏的精神內涵根植于學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