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羽馨
(江蘇省蘇州市覓渡中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0)
微信、QQ、抖音、微博,這些都是我們以及當代中學生頻頻使用的網上交友軟件,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使用社交軟件進行網上交友已經是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事情了,但正是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卻讓數以萬計的中學生遭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的敏感時期,這個階段的他們向往脫離父母和教師掌控的“自由世界”,希望能夠接觸到更多新鮮的事物,認識更多天南海北的朋友,因此社交軟件成了他們日常娛樂生活的不二選擇。雖然“網絡是一柄雙刃劍”這句話流傳了許多年,但是網絡交友不慎的過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不到最后一刻是無法預估將會受到怎么樣的傷害的。再加上中學生迫切的想要滿足自己的求知欲與探索欲,所以青少年網絡交友不慎的案件一年比一年多了起來。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具有德育教育作用的課程,應當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正確網絡意識、養(yǎng)成良好網絡生活習慣的責任,這樣才能達到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
1.1 保障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yǎng)中學生的網絡觀念,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讓學生可以免受不良網絡信息和不良人員的傷害,幫助學生正確且全面的了解網絡,掌握有效的網絡使用方法與技能,并且在遭受到網絡傷害的時候能夠擁有一定的自保能力和分析能力,這就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能夠通過這一課的教學賦予學生的全部內容。
1.2 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價值。在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的長久影響之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其實一直遵循著“唯成績論”的錯誤教學目標,知識通過“填鴨式”“滿堂灌”這樣的教學方式來灌輸給學生一些只能應付考試的知識點,卻不能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因此,通過“網上交友新時空”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網絡觀念,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提升教學價值的一次機會。
1.3 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在飛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中,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儼然已經成為了推動社會建設的核心力量。中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領導者、社會未來的建設者,一定要對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有充分了解,最低要求也要掌握運用互聯網的技巧。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網上交友新時空”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帶領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網絡世界,培養(yǎng)學生網絡觀念,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
2.1 “千里姻緣一線牽”。2018年河北省某中學的小趙在聊天軟件“SouL”上面結識了一位自稱十八歲重慶初中生的“莉莉”,兩人相聊甚歡還互相發(fā)送了照片,小趙對“莉莉”一見傾心,覺得這就是自己命定的情緣,于是為了討“女朋友”的歡心送了價值一萬元的奢侈品包包。當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莉莉”其實是一個38歲的中年壯漢。
2.2 “為朋友兩肋插刀”。2019年陜西中學生劉某在貼吧“帝吧”中有一群稱兄道弟的“好哥們”,有一天其中一人說兄弟蕭三進了“局子”,咱們都是兄弟可不能見死不救。秉持著為朋友兩肋插刀精神的劉某就賣掉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和山地車,湊了三千塊錢過去。最后這個通過貼吧進行詐騙的團伙被逮捕時,正用劉某轉過來的三千塊錢為自己的饕餮大餐買單。
2.3 “渡盡劫波兄弟在”。2019年北京17歲的小張通過游戲結識了幾位好友,他們都是附近學校的高三學生,幾人一起喝酒上網,平時沒事就尋釁挑事收保護費。直到有一天打群架的時候竟然導致對方一人致死,這些平時的好大哥紛紛勸小張去頂罪,說什么未滿十八周歲會輕判,小張被“渡盡劫波兄弟在”的話語所感動,被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最好的年華都要在牢獄中度過。
3.1 結合實際案例,引起學生對網絡交友的慎重?!熬W絡是一柄雙刃劍”這句話我們喊了很多年,但是總有學生“不撞南墻不回頭”,總是認為自己的運氣不會那么差,自己不會那么傻看不出對方是騙子。為了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網上交友新時空”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一些實際的案例來開展教學,用鮮活的生命來達到勸誡學生的目的。
例如:最近爆紅網絡的羅翔老師就給我們講了一個“在最高法頭上暴扣的少女”案例,2002年除夕夜,一個網名“瘋女人”的13歲女孩自稱19歲,先后與八名男高中生發(fā)生了性關系,并且在事后將這八名男子以強奸罪告上了法庭。這個案例從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移交到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最終又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很多學生認為只要我不犯法,那網絡交友有什么危害呢?殊不知有時候自己不犯法,卻會有人主動找上門來讓你犯法。
3.2 組織辯論比賽,共同探討網絡交友的利與弊。馬克思說真理往往是在實踐中得出的,那么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網絡生活和網絡交友的真實面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比賽,探討網絡交友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例如:持“網絡交友利大于弊”意見的學生提出,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新的知識、新的見聞每分每秒都可以傳播到世界各地,那些不好的事情只是網絡生活下的一個小縮影罷了。但是持反對意見的學生指出,網絡交友不需要真實的身份、名字甚至性別,對方每一個謊言你都沒有辦法去分辨,你依賴的和信任的究竟是一個真實的人還是只是一個虛假的身份呢?你來我往之中,學生都對網絡交友有了更加全面的思考。
3.3 開展教育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危機應對經驗。俗話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哪怕是再如何警醒也不能徹底抵擋那些有心之人的傷害。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就要在“網上交友新時空”這一課的教學中,傳授給學生一些面對危急時刻的自保手段,提升學生的心理安全感,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例如:微博是現在學生最常用的社交軟件,很多學生在微博上遭受了人身攻擊和詐騙,希望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那么第一步就是請律師起訴微博隸屬的公司,以《侵權責任法》來要求微博隸屬公司提供人身攻擊賬號的真實信息,再用這些真實信息以名譽損害來起訴對方。不用擔心不知道對方姓甚名誰,只要掌握了適用法律的正確方法,就一樣能夠維護好自身的利益。
3.4 拓展教學范圍,提升學生的法治觀念與常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范圍畢竟有限,教師想要多傳授給學生一些應對網絡犯罪的手段,就要適當的拓展教學范圍,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多多了解在實際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的網絡交友犯罪有哪些途徑,以及遭受網絡交友傷害之后如何正確保護自己和維護自身的權益,更重要的是要警醒學生一定不能有利用網絡進行詐騙的想法。
例如:各個地方的法院其實都會開放庭審的旁聽資格,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注意法院每天庭審的案件內容,安排學生到法院親眼看一看利用網絡交友和網絡便利違法犯罪的嚴重后果,同時利用好法院旁聽這一教學資源,提升中學生的法治觀念與法治意識,今后如果學生遭遇了他人的傷害,也可以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3.5 采用家校合作,促進學生良好網絡習慣養(yǎng)成。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影響遠不是學校教育可以相提并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采用家校合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家長共同關注當下的網絡交友話題,并且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網絡生活習慣,為學生未來長久的學習發(fā)展而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通過微信、QQ等渠道來與學生家長保持持續(xù)聯系,分享一些青少年遭受網絡交友詐騙的新聞到家長群,并呼吁家長關注學生在家中的網絡使用情況,與自己的孩子談一談對網絡交友的想法,通過“校內+校外”的雙重保障來引導中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網絡觀念和網絡生活習慣,達到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
綜上所述,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網絡觀念,這既是順應新課改教學政策要求的必然選擇,也是互聯網大環(huán)境下保障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最佳途徑。教師必須要從實際生活中搜集真實案例來引起學生的重視,其實了解學生當下使用互聯網進行網上交友的習慣和頻率,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來讓學生充分了解網上交友的正反兩面,組織教育活動讓學生自發(fā)地反省自己是否存在錯誤或者大意的網上交友行為,長期追蹤并結合家校合作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一個健康的網絡生活習慣,充分發(fā)揮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作用,不僅要在當下保障學生的網絡生活安全,更要為學生未來的長久發(fā)展而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為國家的安定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