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玲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元壩鎮(zhèn)中心小學校 四川 蒼溪 628400)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是一條教學原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導什么?怎么導?下面《澆花》。(新編九義教材第三冊基礎訓練中說話練習)為例,談談我在看圖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它對于文章的主題突出,表現文章內容起重要導向作用。例如《澆花》,主要是以所寫人做的事情題目,我們從題目中可知是寫的主人公給花澆水一事。我在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后,給學生提了如下問題:大家看了圖,知道了是寫一位小同學澆花的事,你想知道給花澆水的方法嗎?有誰是個聰明愛勞動的孩子,給大家說說澆花的方法?同學們看圖上的小同學怎樣澆水的?利用提問,把學生想說出心理知道的興趣調動起來,再抓住學生想說的心理,步步設問,引導學生繼續(xù)看圖。
導題后,為了把握說話的思路,便于學生說話有條理,我便采用老師設問引導學生有順序看圖的方法,即老師指導看什么地方,學生就按老師的指導去看,并口述看什么,然后讓學生說說是從哪里看到哪里的。并告訴學生,這樣看圖的順序,叫觀察順序。同時總結出觀察順序。如在觀察《澆花》第一幅圖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看圖:圖上小女孩子干什么?她手里拿著什么?眼睛盯著哪里?她這時看見花是什么樣兒?看她臉上的表情怎樣?可以想象出她這時心里怎么想的?(提示:她希望花兒怎樣?)她頭上空飛著的小鳥也許會對她說什么?在學生根據老師的提問看圖并回答問題后,老師又問:我們在看這幅圖時是從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地方的?(從人到物的順序)經過老師的引導后,學生掌握了看圖順序,這樣就便于學生有條理地看圖說一段話。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所以順序理清后,就轉到學生的學路上指導,指導其掌握看圖說話的方法和規(guī)律。如《澆花》看圖說話中,我引導學生看了第一幅圖,學生也知道圖上的內容,并且知道按怎樣順序去看圖。在看第二幅圖時,老師提醒同學們按照看第一幅圖的方法去觀察圖上內容。然后抽2-3名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仿照第一幅圖的觀察順序說出第二幅圖的內容。在學生口述的同時,老師和學生共同指出他們的優(yōu)缺點,及時糾正和補充。同時,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把語句說得生動具體,并學習使用一些優(yōu)美詞句。
如《澆花》這次說話訓練,重點在于訓練學生觀察人物動作、表情來闡述一件事情的練習。在指導學生看圖說話時,重點就在于指導學生觀察圖上小女孩的動作一表情,即上面提問中怎樣澆花的?澆花后臉上有什么樣的表情?心里會怎樣想?這些就是重點內容指導,給學生的引導就略詳些。其它的內容,如小鳥、花貓、,蜜蜂等就只一句話說過。
所以在教學中,恰當加人練習很重要。既能啟迪學生思維,又能鍛煉學生的能力。練習后,讓學生去歸納,去總結,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還能觸類旁通。如《澆花》中,在指導學生把兩幅圖內容連起來說時,首先是指導學生抓內容的聯(lián)系點,即過渡句的內容。這兩幅的區(qū)別是:一幅是花才長花蕾時,一幅是花開時,即兩幅圖的不同處,也是兩幅圖的聯(lián)系點。這里對學生只需稍作提示他們就會明白第二幅圖的變化是第一幅圖的自然規(guī)律變化,學生也就能根據這一時間變化,找到過渡句內容。再讓學生試著自己把兩幅圖內容連起來說一段話。然后抽2人在全班說,這樣再給差生增加一次學習機會。最后把學生分四人一組,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口述圖意,同學之間互相指正。這樣就做到了教育面向全體的教育原則。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巧妙地用好“導”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