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溪
(福建省晉江市青陽街道辦事處教育辦公室 福建 晉江 362200)
所謂分層教學是指老師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儲備、能力水平、潛力傾向等方面情況將學生劃分為水平相近的群體,并進行區(qū)別對待,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科學合理的指導,從而實現(xiàn)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的教學模式。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需要老師將學生、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鞏固練習、教學評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實施分層,確保分層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是一種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新型教學模式。
合作學習是使學生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共同學習任務而開展的互助性學習,通常合作學習中學生采用的分工合作的方式,通過組內的互幫互助,來實現(xiàn)學生的優(yōu)勢互補和取長補短,從而使學生更加高效的完成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合作學習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是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與分層教學并非相互獨立的兩種教學方法,而是相互依存和促進的關系,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依賴于學生科學合理的層次劃分,如果在分組不科學或隨意性過強,則合作學習很容易流于形式,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分層教學中也常常融合了小組合作,能夠促使學生借助合作探究來更加高效而完成分層學習目標,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2.1 綜合分析實際學情,科學劃分層次和小組。在小學語文分層教學中,科學合理的劃分層次和小組是實施因材施教教學的前提,也是直接影響分層教學的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對學生實施分層不能僅憑借學生的日常成績作為分層標準,而是需要老師在實施分層前先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如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知識儲備、性格特點等情況來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不同的層次,然后結合學生的層次來進行合作學習的小組劃分。A層以學習能力強、思維能力強、認知水平高而且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基礎掌握扎實的學生為主,這類學生通常也是語文課上的優(yōu)等生,不論學習能力還是學習態(tài)度、學習效率上都很優(yōu)秀。B層學生以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較高,認知水平一般,基礎知識掌握較扎實的學生為主,這類學生通常在班級占據(jù)的比重較大,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順利的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態(tài)度、學習效率上都較好。C層以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知識儲備都較差的學生為主,這類學生通常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問題,無法在課堂教學中跟上老師的教學思路,需要老師進行反復的引導和講解,因此也是需要老師重點關注的學生群體。
學生所處的層次并非一成不變的,也會隨著能力的發(fā)展出現(xiàn)層次上的變動,因此老師也要定期對學生結合實際學情來進行層次調整,同時為了避免分層教學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對學生實施隱性分層會更好。當學生科學劃分層次后,老師可以將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來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確保每個小組內都包含了三個層次的學生,而且小組間的學生能力情況相對均衡,這樣更有助于開展組間競爭,同時也能夠使合作學習模式發(fā)揮出取長補短,互幫互助的教學效果。老師要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職責劃分,確保組內每個成員都能夠真正參與進合作學習中來,使合作學習發(fā)揮出最佳的效果。[1]
2.2 進行高效課前準備,對課堂教學目標分層。在小學語文分層教學中老師要在課前準備階段對教學目標進行科學分層,這樣能夠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有方向性,同時也能力所及范圍內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獨特性,老師要借助分層教學和合作學習來發(fā)揮出學生的優(yōu)勢和特點,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三個層次,基礎目標、中級目標、高級目標?;A目標主要對象為C層學生為主,主要以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為主,中級目標是在基礎目標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需要學生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能力培養(yǎng),而高級目標則側重于綜合性知識內容的探索,側重于學生思維潛能的挖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能夠帶領其他層次學生順利高效的完成共同學習任務。以《火燒云》這課為例,基礎目標是富有感情的流利讀出課文,完成生字、詞的學習,能夠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內涵;中級目標是學生能夠通過自主閱讀找到文章中的修辭手法和生詞,并結合上下文理解生詞的含義;高級目標是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提升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分層教學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容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能夠激發(fā)起想更高層目標努力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分層教學中得到綜合能力的提升。
2.3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在小學語文分層教學中,老師在教學內容上也要實施分層,將教學內容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劃分出層次,使學生在分層教學內容中夯實語文知識基礎,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水平。比如學習《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老師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利用由淺入深的問題來誘導學生逐層深入的展開思考和探究。老師首先提出一系列問題: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圍繞什么來寫的?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樣來安排的?豌豆為什么想要出去呢?五粒豌豆分開時它們的想法又有哪些不同?反映出豌豆們怎樣的性格?豌豆們分開后都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媽媽說把一株豌豆苗說成是一個小花園?請用文章中字、詞、句來佐證問題的答案。逐層深入的問題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積極的在獨立思考的同時開展了合作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無法理解的問題組內的其他層次學生可以進行幫助,這樣通過互幫互助學生結合老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順利了完成本篇課文的自主學習,既提高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同時也使分層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2.4 轉變課堂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堂評價不僅能夠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同時也能夠從評價環(huán)節(jié)的鼓勵中增強知識探究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在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老師要結合學生的能力差異實施分層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策略,比如針對C層學生老師要以肯定和鼓勵為主,肯定學生的努力,表揚學生的閃光點,使能力差的學生重新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強化學生合作學習的滿足感,針對B層學生則關注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指出學生的努力方向,激發(fā)出學生堅持不懈的韌性,使這個層次的學生更加積極努力向更高層次攀升,而針對A層學生則肯定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借助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拓寬學生的眼界,推薦學生從課外閱讀中挖掘個人潛能,實現(xiàn)學生能力的飛速提升。
在合作學習背景下小學語文分層教學中,學生獲得了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高效的完成知識學習,同時也在互幫互助中豐富了學習體驗,提升了學習效果,使學生實現(xiàn)了知識與能力的共同發(fā)展,構建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