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貴
(貴州省遵義市南白初級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忽略了學生習作修改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把學生習作修改的權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評改學生的作文。這種沒有學生參與的評改,效果極差。對此,教育家葉圣陶就有深切體會,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徒勞無功”。這樣的作文教學累了老師,廢了學生。因為它會讓學生養(yǎng)成依賴心理,認為寫作是自己的事兒,改作文是老師的事兒,并最終失去作文自我修改的主動性,學生自我修改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無從談起,寫作能力也就無法真正提高因此,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教學策略必須改變要把作文評改權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修改能力,并在自我修改中提升寫作能力。那么,如何在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習慣培養(yǎng)和方法指導兩方面入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習作修改的興趣也需要教師的激發(fā)。讓學生參與作文自我修改或對他人作文進行評改,把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需要教師利用好學生習作修改中的過程性評價、階段性評價,及時肯定學生修改作文取得的進步;更需要教師對學生作文自我修改的悉心指導,著力抓好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修改中體驗文章越改越好的成就感,讓學生的被動修改逐漸轉為主動修改,學生自我修改的興趣才能持久。
1.1 培養(yǎng)學生自寫自改的習慣。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包攬學生習作批改的局面,把作文修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明白“改”與“作”的優(yōu)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只寫不改是一種不負責的態(tài)度。教師要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安排學生習作“自我評改”環(huán)節(jié),并指導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自我修改。日積月累,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自寫自改的良好習慣。這里要特別強調,教師的批改并非不可取,教師批改的目的是要做示范,通過示范批改,把批改的方法和標準教給學生,讓學生改有方向。
1.2 培養(yǎng)學生反復推敲琢磨的習慣。文不厭改,文成于改。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歷經十年反復修改,前后增刪達五次之多。曾有人統(tǒng)計過,《藤野先生》從創(chuàng)作到定稿,反復修改達90多處,《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上修改的地方也有80多處,這方面的名家事例不勝牧舉。
培養(yǎng)學生反復推敲琢磨、反復修改的習慣對于提升其寫作能力意義重大,同時在教學實際中,要培養(yǎng)學生這一習慣也比較難,因為這一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時間,更需要學生的耐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督促、及時鼓勵,更要加強方法指導,訓練學生做到邊改邊問為什么,問一問,字詞的運用是否準確、富有表現力,句子是否通順,語段的安排是否詳略得當;更應該從文章整體去分析中心是否鮮明突出結構安排是否嚴謹完整等。讓學生在推敲、琢磨、修改中發(fā)展思維能力,養(yǎng)成分析思考的習慣。
1.3 培養(yǎng)學生互評互改的習慣?;ピu互改讓評者與作者面對面交流分享,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共同提升寫作能力?;ピu互改的落實以小組合作、分工評改形式最為適宜,教師要根據學生寫作能力實施有效分組,把每一個評改小組內的成員就寫作能力劃分為好、中、差三類,讓組內每個學生都有基于寫作能力的評改任務,幫助學生制定作文評改的基本標準,指導學生在評改活動中激起興趣,提升能力。
2.1 用好評價量表,找準修改方向。作文評價量表最先由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編制,在我國各學段的作文教學中,作文評價量表(或叫作文評分標準)都有廣泛使用,且實操性極強。使用作文評價量表能夠讓學生有效地對自己文章內容進行全面分析,確定自己文章內容的整體質量,找準文章自我修改的方向。
如何用好作文評價量表?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學段實際寫作能力以及課標學段寫作要求,制定比較細化的評價量表。讓評價量表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使用,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指導學生學會使用評價量表,明確評價亮表的評價要點,讓評價量表真正發(fā)揮作用。
2.2 用好修改符號,規(guī)范作文修改。作文常用修改符號是進行作文修改的工具,增、刪、調、補、換是作文修改中常出現的問題,學生不能運用規(guī)范的修改符號對作文進行修改,改出來的作文就會是一團亂麻,成為讓人看不懂的天書。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作文修改符號對作文進行規(guī)范的修改。另外,還應該強制要求學生用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作文本作文,它更便于作文的修改。
2.3 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修改方法。(1)冷卻擱置,來日再改。人的思想和表達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認知的不斷提升,會對原來的認知及表達有新的認識?,F實中,好文章并非是一氣呵成的,所謂的一氣呵成的文章也是作者經過了長時間的醞釀而成的,文章寫好后如果一時覺得沒有可修改的就把他放一邊等一段時間后,再回頭看,會更容易發(fā)現其中的不妥之處,此時進行修改,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就是魯迅所講“等到成后擱他幾日,然后再來復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這樣的方法是非常實用的。
(2)朗讀推敲,邊讀邊改?!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因此,用邊讀邊改的方法對習作進行修改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邊讀邊改,就是利用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在讀中發(fā)現文章字、詞、句、段的問題并及時修改。大詩人白居易為老婦人讀詩,就是用此法讓其詩歌更加通俗易懂,表達更加準確,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左思作《三都賦》,歷經十年反復修改終成經典,才有了洛陽紙貴的佳話;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由“推”改為“敲”而更添詩歌意蘊。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都重視學生習作修改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