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梅
(安徽省蚌埠市十六中教育集團 安徽 蚌埠 233030)
如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成為了教育關注的重點問題,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能力和語文水平,實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為了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該探究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要能夠找到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推進,通過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建立起學生閱讀學習的動力,從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目前小學生閱讀興趣普遍不高,所以本文就如何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分析研究。
課前到導入部分是一節(jié)課的開端,對于整節(jié)課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好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順利的讓學生進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率,所以課前導入應該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小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心智還不成熟,思維還處在具象思維階段,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為學生展示一些實物,或者借助小故事和小謎語等開始授課,這些方式都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快速的引入到課文中。[1]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時,為了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烏鴉喝水的動畫短片,通過視頻中的畫面和聲音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得到充分調動。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導入新課,學生會積極探究故事后面發(fā)生的內容和故事的寓意,這樣能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讓學生可以深刻的理解課文的內容,使得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所以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把握課前導入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借助課前導入創(chuàng)造一些生動有趣的內容,從而吸引學生去閱讀教材中的課文,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課文的內容,提高整體的授課效果。
在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了通過朗讀可以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讓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升,從而加深對于課文的理解。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教師也要善于把握朗讀這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注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愛上朗讀的同時愛上閱讀。小學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經過了精挑細選選擇出來的,這些文本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文字語言優(yōu)美簡潔,充滿了魅力,能夠帶給我們一定的啟發(fā),那么語文教師就應該帶領學生感受其中的魅力,感受文字的美,通過感受美建立起閱讀的興趣。朗讀課文本身就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模仿老師,而且模仿能力比較強,所以教師在朗讀課文的時候如果能夠做到聲情并茂則能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在進行示范朗讀的時候把握好語音語調和節(jié)奏韻律,讓學生通過讀感受文本蘊含的精神。[2]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升國旗》的時候,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讀吸引了學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模仿朗讀,通過這樣的練習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在閱讀課堂中,教師需要通過提問來引發(fā)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思考,讓學生獲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那么教師提出的問題也應該具有智慧性,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習慣意識,能夠讓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中逐漸的建立起對閱讀的好感,融入到問題的解決分析中,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從文本出發(fā),利用文本設計好問題,借助問題引發(fā)學生去閱讀文本的興趣。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懸念性問題:青蛙為什么還能寫詩呢?都寫了什么?這樣的問題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參與到課文的閱讀中,去尋求答案。
閱讀僅僅依靠課本教學遠遠不夠,教師應該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那么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閱讀活動,比如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故事大賽、課本劇表演等等,通過這些豐富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體驗活動的趣味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可以體驗到閱讀的樂趣。[3]
總而言之,閱讀能力培養(yǎng)具有著重要的意義,要想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首先需要建立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本文就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進行了淺議,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