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桃溪實驗小學 官飛燕
古詩學習于小學生而言是一塊“硬骨頭”,考慮到小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教師要應用情境教學法,提供交際情境,引導學生之間展開交流與互動,使學生在古詩學習方面有更深的造詣。
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一定是有感而發(fā),才能如此情感充沛,將文字表達得如此精練,如此感人肺腑。小學時期,古詩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學生記憶背誦,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和分析。學習朗朗上口的古詩,古詩背誦是小學生習以為常的一種學習形式,但是大部分小學生止步于此,沒有進一步鉆研。他們無法理解某首古詩的具體含義,只是像“背書機器”一般進行背誦。因此,教師也要讓學生嘗試著感同身受,感受到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與背景,這對學生來講能減輕理解負擔。
例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這首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故事講述的方式,帶領學生進入相關的情境中。結合古詩主題,教師可以著重講述詩人獨在異鄉(xiāng)漂泊的孤獨之感,通過字里行間,讓學生了解思鄉(xiāng)之情的表達方式。這樣一來,通過介紹古詩創(chuàng)作的背景,能吸引學生代入情境,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專注力。
每一首古詩都凝聚了詩人的情感,也有自己特定的意境,詩人通過一些意境和意象,借此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內容,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和途徑來營造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進行思考。綜合以往的教學經驗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奇心強,對課堂教學中靈活新奇的事物充滿了興趣。如果教師能本著現(xiàn)代化教學的理念,豐富課堂的表現(xiàn)形式與內容,就能帶給小學生良好的課堂體驗,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與此同時,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山居秋暝》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將古詩中所營造的情境再現(xiàn),讓學生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詩中的畫面,體會到“詩中有畫”的感覺,感慨古詩文化的魅力,體會其中的意境美。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與“秋”“秋雨”“山澗”有關的畫面,同時播放舒緩的音樂,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視聽效果。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一定是靈活的、積極的。這樣一來,通過營造古詩所表達的情境,有利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懷,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學習包括“接受學習”與“產出學習”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也是相互的。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學生都只完成了前一部分的內容,習慣性地接受知識的灌輸,而沒有形成產出知識的意識。這也是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局限之一。因此,在古詩教學中,除了向學生傳授基礎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教師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作靈感,讓學生能根據所學知識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例如,在教學《春夜喜雨》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利用詩中情境交融的模式來讓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班內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對本詩進行誦讀。通過有感情地誦讀,學生能感受到詩中所表達的“喜悅”之情。緊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處于一個春天的雨夜,看萬物復蘇的景象。再讓學生趁熱打鐵,嘗試著寫一首詩歌,將基礎的平仄格律教給學生,并且教給他們簡單的押韻技巧。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綜合上文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中的情境教學策略運用途徑可謂多種多樣。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古詩創(chuàng)作的背景,吸引學生代入詩人所處的情境中,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含義。其次,教師可以營造古詩所表達的情境,讓學生結合意境和文字更好地理解文章,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懷和情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活動中,學會古詩表達的技巧與方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