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燕
(包頭醫(yī)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會議上提到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并且提出“將各門課程與思政共同發(fā)展,產生協同效應”。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由于課程涉及范圍較廣,大學英語教師須肩負起文化教育和思想育人的根本任務。如今,在網絡科技的幫助下,教師集思廣益開展多種現代化的教育模式探究,混合式教學模式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將英語課程與思政課程相結合,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幫助下,能夠增強大學英語與大學思政課程教育的實效性,不僅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同時有效提升了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養(yǎng)。
混合式教學是我國教育部門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所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教育模式主要將傳統教育模式的特點與線上教學模式優(yōu)勢相結合,從而形成一種“線上+線上”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模式。將傳統教育模式與線上教育模式相結合,教學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由知識的輸入者變成知識的引導者,學生的學習角色和學習狀態(tài)也發(fā)生轉變?;旌鲜浇虒W模式的開展打開了素質教育的大門,開拓了新型教學渠道,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壁壘,保證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且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模式的機會。學生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調整自身學習方式,自由切換教學資源,學習方式呈現出較強的靈活性。
課程思政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所誕生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工作者開展現代化教育的教學改革方向。課程思政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在各個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實現思想政治的隱性教育,以此將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等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并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方面形成正面影響的目的。課程思政將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本質,以協同育人為教育理念,以立體多元為教育結構,以“隱性+顯性”相結合為教育方法,以科學創(chuàng)新為教育思維開展教育工作。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全育人”的概念,所謂“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雖然“三全育人”的概念提出已久,但是高等教育系統在實施與落地過程中因學校缺乏實施落地的平臺與機制,導致“三全育人”的概念并未在高等教育院校落到實處。如今,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下,高等教育有了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在課程思政概念的引導下,構建高品質的高等教育課堂,將思政教育與各門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使不同的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形成系統化的思政教育模式。而大學英語作為教育涵蓋面積最廣的課程之一,是課程思政模式開展的重要渠道。將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是將“三全育人”概念與責任落到實處,也是促進實現現代化教育目標的關鍵。
從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進行分析,主要是將不同課程的教育價值與思政課程的教育價值相融合,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課程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高等教育學校作為教育與社會銜接的重要陣地,應該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的重要任務。在現代化社會中,學生在社會中受到不同信息的感染與熏陶,自身極易出現價值觀念偏頗的情況?;诖?,大學英語在發(fā)揮自身教學功能的同時,要注重幫助學生樹立承擔、感恩、寬容和誠實守信等思想理念,以達到現代素質教育的目標。
英語語言運用是現代人必備的技能之一,而大學英語開設的目的也是為學生日后的就業(yè)、工作、有效交流提供保障,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英語的實踐和應用上。但是,目前我國普遍大學英語教學工作者和學校尚未能明確這一要求,而是過度重視學生的“過級”考試。以考試“過級”為目標開展的教學工作會使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過于注重對學生講授英語四級、英語六級等英語考試的知識要點,缺乏鍛煉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訓練和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導致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氛圍出現死板、沉悶和缺乏活力等情況。這種教學模式直接導致學生的英語學習被動消極,口語交際能力較差,語言運用能力不足,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涯與工作生涯。
部分大學英語教師未能明確大學英語課程的開設目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生進行考試重點的梳理和指導。在不正確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預習—講學—練習”形式單一的教學方式,并且在課前導入、課堂教學和課后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缺乏創(chuàng)新,制約了學生主動參與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在落后的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學習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其學習步驟和學習方法需要根據教師的引導,導致自身缺乏學習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無法提升。長此以往,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聯動性,學生無法及時跟進教學內容,教師無法及時把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這種“斷聯”狀態(tài)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無法完成教學任務。
傳統的大學英語評價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所謂終結性評價方式就是期末考試、四級考試或者六級考試等。并且,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教學設備或課時減少等原因,未能有效開展英語聽力測試,部分學生忽視了英語聽力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由于大學英語考試中所甄選的試題是由主觀試題和客觀試題所組成,所以缺乏結構合理性,不利于大學生從試題中端正自身學習態(tài)度,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路。
大學英語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思政教學元素并做出精心的教學設計。課前環(huán)節(jié),大學英語教師將英語教學內容、教學資料以及相關課件信息上傳至線上平臺,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另外,教師應結合單元的主題和內容,挖掘其中思政教育素材,將價值觀念、愛國情懷、工匠精神和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等教學元素融入課前學習資料。
以《Friendship》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前明確本篇章的教學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為主題。在教學設計中將教學內容進行收納和歸類,補充體現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材料,引導學生利用課前碎片時間觀看。在課前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簡單的問題并鼓勵學生進行回答,教師通過平臺后臺搜集學生的回答和完成情況調整自身的教學設計,為構建高品質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融入思政教學元素開展課程教學,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定位與作用也發(fā)生轉變。例如,在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前通過花名冊對學生進行點名,而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進行簽到,從而掌握學生到課情況,以此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除此之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前環(huán)節(jié)結合教學內容和單元主題做出教學設計發(fā)送至教育平臺,學生的線上學習節(jié)約了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中對重點知識和難點內容進行討論互動,加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且學生的學習困難會在討論中得到有效解決。除此之外,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學生通過友情故事能夠了解到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加強文化自信,而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和文化輸出能力。
在課后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大學英語教師利用線上教育平臺中的大數據分析功能分析學生的學情,并且結合思政教學元素,將其融入課后練習中,促使學生在線上平臺完成學習鞏固。
以《Friendship》教學為例,在課堂中,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完成題目,教師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弱點、知識盲區(qū)等,在課后閱讀訓練、聽力訓練和翻譯題型等滲透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愛國思想等教學元素,從而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英語教育同步進行。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結合課程思政模式實行混合式教學是素質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轉變的體現。大學英語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思考英語課程與思政元素之間的融合點,分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中所存在的不足。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鞏固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利用線上教育平臺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完成教學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