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正鈺 北京體育大學中國籃球運動學院
運動員競技能力包括體能、技能、戰(zhàn)術能力、心理能力、運動智能五個方面,不論哪一運動項目,體能的完備都是運動員訓練與比賽的基礎[1]。運動員體能由身體素質、身體機能和身體形態(tài)三部分組成。身體素質既是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主要內容,也是體能的外在表現。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平衡、協調等等[2]。
體能的訓練無法獨立存在,它不僅存在于專項技術和戰(zhàn)術的全面體系中,更為之奠定了物質基礎,并于這二者相互促進且相互制約。因此,在體能訓練時,如果與專項技戰(zhàn)術想脫離,它將無法滿足籃球項目競技三者需密切結合的特殊性,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也就是說,如果將三者單獨抽出進行訓練,對運動員的體能無太大幫助,所以我們更需在籃球項目訓練時講究技戰(zhàn)術和體能的完美結合。
一般體能是指身體在鍛煉一般體能時的表現,如力量、速度、耐力、敏捷性、柔韌性等諸多因素?;@球專項體能是在籃球比賽中,為保持動作穩(wěn)定性以及為隊友創(chuàng)造空間和與之配合的能力。如投籃時不僅對準確度有要求,更需在疲勞時仍能保持動作的穩(wěn)定性,耐力不僅是運動員打完整場比賽的必需之物,更是體現自我競技能力的基礎。
就我國大部分運動隊而言,在各支球隊的訓練中存在著訓練不系統(tǒng)的普遍問題,如訓練方法與手段的簡非專項化,技戰(zhàn)術訓練與專項體能訓練過于脫節(jié)等。如在下肢訓練中,深蹲是必須進行的項目之一,但對籃球運動員的身高而言,這一訓練也許不如臀橋、保加利亞蹲等訓練手段更加突出運動員對核心力量的需要。因此我們需要在其他項目中汲取經驗尋求方法,但不能盲目,更需結合該項目的核心競爭點進行發(fā)力。
在我國,許多教練員早已認識到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結合的必需性,但在安排與實際操作等方面仍有一部分的問題。體能訓練并不是僅僅使運動員感到疲憊不堪氣喘吁吁,而是應讓運動員產生良好的體能儲備,即良好的有氧無氧高度結合能力。事實上,單純把體能訓練安排在技戰(zhàn)術訓練中,這只能解決某個特定的質量和速度耐力質量問題,無法體現籃球項目的全面性,必須承認,單純的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好是不夠的,這使得不僅運動員的整體能力沒有提高,更不能在比賽中充分表現已具備的競技能力。僅僅把體能訓練放在技戰(zhàn)術訓練中來完成是不夠的。技術和戰(zhàn)術訓練無法代替體能訓練,但也不能讓這三者完全獨立。因此,教練員需要很好地把握這三者的結合點,即使技戰(zhàn)術訓練仍有較高水平的量與強度,也讓體能訓練不影響技戰(zhàn)術訓練的穩(wěn)定性與準確性。因此在教練人員的配備上,急需引進專業(yè)體能訓練師、專項技術教練等,并與主教練、助理教練等產生良好溝通,從而完善隊伍中長期訓練計劃的各項細節(jié),查缺補漏,在此基礎上根據運動員個人特點以及身體狀況,安排個性化訓練,進而達到體能訓練與技戰(zhàn)術訓練的動態(tài)平衡,使其相互促進,相輔而成。進而推動球隊與個人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教練員與運動員共同構成了競技體育的主體,教練員更是運動員的雕刻家。因此,教練員的執(zhí)教水平在整個籃球訓練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籃球發(fā)展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雖然教練和運動員如何準備和參加比賽積累實踐經驗異常豐富,但卻在如何準確提升運動員體能等方面存在著一定問題,隨著我國體能訓練相關理論和方法的逐漸完備,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兼具理論和經驗的體育工作者。我國大多數運動隊教練員多為退役運動員,人們普遍認為,優(yōu)秀的退役運動員可以把他們的運動經驗和訓練很好地結合起來,成為優(yōu)秀的教練員,并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籃球隊,但大多數時候一名優(yōu)秀的運動員并不一定是一名優(yōu)秀的教練員,他們是站在技戰(zhàn)術及各項能力的高峰來俯瞰現役運動員的訓練,無法很好的體會到運動員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教練員和運動員屬于兩種角色,不僅工作類型不同,在各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需要進行一次性的預演,完成一個完整的比賽行為,這就要求運動員表現出最佳的競技狀態(tài)。盡管教練已經具備了完備的實踐經驗準備和操作方法,但在表達運動訓練的相關問題等方面仍存在著不足,他們的知識與理論儲備仍然不夠健全,盡管涉及領域很廣,但卻相對分散,無法成為完備的體系,且深度不夠。綜上所述,專人專用,即運動隊配備專門的體能訓練師不僅對運動員個人意義極為巨大,更是使整個隊伍更加“整裝”的不可或缺的拼圖。
運動訓練過程是以教練員為主導,運動員為主體的多種因素作用的綜合性活動[3]。因此,運動員作為訓練主體,須端正訓練時的自我態(tài)度。運動員在主動狀態(tài)與被動狀態(tài)下的訓練,收獲完全不同,由于被動訓練時運動員自身的不重視,使得其在訓練過程中對各訓練內容的理解以及動作完成的準確、完整程度有所欠缺,使得訓練效益不明顯,體能狀況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因此只有提高運動員對體能訓練的主觀認識,運動員才能自主地參與到體能訓練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結合專門的體能訓練計劃與相關指標,使運動員在主動訓練時后面有一只手在督促他,達到被動與主動的動態(tài)平衡[4]。
以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為例。
大學生運動員對訓練的重視主要體現在訓練態(tài)度的端正與否。大學生運動員的訓練多是在課余時間進行,使得訓練的完整性與綜合性大打折扣。大學運動員體能訓練遲到,早退和曠課情況屢見不鮮,這反映到比賽中即無法打完整場比賽,因此強調體能訓練重要性、端正其個人態(tài)度勢在必行。
大學生運動員應著重關注其作息問題。大多數球員睡眠時間極不規(guī)律,熬夜、通宵等情況早已成為常態(tài),正常訓練時應保證8-10小時的充足睡眠。無法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對運動員的學業(yè)和籃球訓練是極為不利的,在宏觀上無法完成預期的訓練計劃,在微觀上則使運動員肝功等各項指標表現出損耗的趨勢。
盡管籃球項目屬于技術優(yōu)勢類,但對抗卻是該運動的主旋律。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充斥著高強度對抗和快速的跑跳運動。由于準備活動不充分或者肌肉激活程度較低等原因,極易發(fā)生關節(jié)損傷和肌肉拉傷等問題。因此,充分、有針對性的準備活動,特別是各關節(jié)肌肉、韌帶的伸展運動,是有效預防運動損傷的基本手段。這也要求教練員對訓練或比賽前的準備活動等有著較深的理解和完備的經驗,并使之體現在運動員個人身上[5]。
使運動員自我恢復的重要性是保證其訓練計劃有效、順利進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由于人體無法在中上強度中長久保持良好的運動狀態(tài),大運動量負荷后必然會導致運動員身體和精神上的疲勞,如肌力下降、閃光融合頻率閾值下降等[6]。過度疲勞更是導致運動員重大傷病的關鍵因素。這時需根據訓練的相關內容作出具有針對性的恢復,如在飲食上給予充足的糖原和蛋白質補充,每周進行2-3次的鹽水浴等,均是促進疲勞的有效方式。疲勞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假若疲勞不能及時恢復,抑或是疲勞的不斷積累超出了人體的負荷范圍,導致過度疲勞現象的出現,極易埋下受傷的隱患并誘發(fā)身體潛在的傷勢,使得訓練的效果大打折扣。采用積極有效的康復手段是大學生運動員身體機能水平完全恢復、體能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證。這就要求運動員增強對恢復手段的認識,豐富運動員運動恢復的相關理論知識。因此,有必要豐富運動員的疲勞恢復手段,糾正運動員對恢復的漫不經心的態(tài)度,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有規(guī)律的習慣,提高對自我的要求。
體能訓練對籃球運動員競技能力影響毋庸置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加強體能訓練專項化程度,使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進行有機結合,利用相關手段將體能訓練與技能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合并進行,進而改善運動員的運動表現,提高運動員和運動隊的運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