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學,福建莆田 351100)
微課作為伴隨信息化教學出現(xiàn)的一種全新教學工具,具有時間短、容量大等特點,能夠幫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并將歷史情感內化為自身思想,同時還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初中歷史整體教學有效性。因此,結合初中歷史現(xiàn)存教學問題與微課的具體應用價值,對微課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法展開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對當前初中歷史教學情況展開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嚴重影響了整體教學活動的推進,也限制了學生的個人成長。尤其是一些學生并未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書面預習任務,在課堂上無法緊跟教師思維對知識展開思考,出現(xiàn)了消極的學習表現(xiàn)[1]。而微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現(xiàn)狀,微課視頻具有動態(tài)、直觀等特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關注視頻講解的知識,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更加積極。
教學內容的局限也是顯著存在的問題。大多數(shù)教師傾向于向學生講授教材知識,忽略了對文本內容的拓展延伸,在無形中限制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多元感知和辯證思考,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而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引入微課,可以在微課視頻中展示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使學生獲得更多學習歷史知識和思考、感受歷史情感的機會[2]。這對學生歷史思維與情感的發(fā)展大有助益。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科學有效的課前預習可以降低學生與知識之間的陌生感,進而使學生在課堂上更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對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大有幫助。尤其在預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將自身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為課堂提問做準備。如此,課堂便成為具有清晰目的的答疑課堂,教師更多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不是機械性地向他們灌輸知識,無論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更有方向和目標,教學效果自然會更好。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以“預習”為主的微課視頻,提前發(fā)送給學生,并向學生提出“結合視頻與教材預習新課”的要求,引導他們獨立預習知識、解決并整理問題,鼓勵他們在課堂上積極分享預習成果并提問[3]。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tài)必然會更加積極活躍,其歷史思維也能因預習思考而得到進一步拓展。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為例,教師可以收集相關資料,制作微課視頻,在視頻中對基礎知識內容進行簡單講解,然后將其發(fā)送給學生,同時提出“獨立預習新課”的要求,鼓勵學生提前了解知識。如此,以“看視頻”的形式進行預習,學生的積極性更高,并且能夠在“看”的過程中逐漸被“跌宕起伏”的歷史事件所吸引,發(fā)現(xiàn)其中自身難以理解的問題并展開思考,同時將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此時,學生與知識之間更加熟悉,并且他們的課堂學習也是以“熟悉”為基礎的,自然能夠更迅速地進入學習知識和解答問題的狀態(tài)中,從而以積極的表現(xiàn)、主動的思考獲得更多的學習成果。
學生無論在預習還是課堂學習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一些困惑,這些困惑所對應的歷史知識也就是教學重點和知識難點,值得也需要教師展開更有針對性的講解[4]。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有效利用微課講解疑難知識,幫助學生突破理解障礙 。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新文化運動”為例,大多數(shù)學生會對“新文化運動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產生疑惑,出現(xiàn)“不理解為什么新文化運動要這樣抨擊儒家思想”,甚至是“懷疑當前所學孔孟知識價值”的困惑。對此,教師就可以將儒家思想對于當今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及新文化運動背景在微課視頻中進行重點講解,尤其是應將當時社會與現(xiàn)今社會進行對比呈現(xiàn),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時代所追尋思想與文化的不同”。如此,在教師細致的、以微課視頻為支持的對比講解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與意義。值得一提的是,該方法還有另一個優(yōu)勢——在課堂教學中播放微課視頻,教師可以更細致地觀察學生反應,從而對其是否理解了問題形成更準確的把握,及時在學生“未理解處”暫停視頻并重復講解,實時夯實“答疑”基礎,確保疑難點教學質量。
初中歷史課程的突出價值在于“育人”意義,旨在通過科學指導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獨特情感和警世意義,進而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辯證思維的建立。但在實際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因與歷史事件所發(fā)生的時間距離太過遙遠出現(xiàn)“無法準確把握歷史情感”的困惑,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上述目標的實現(xiàn)。而利用微課展示歷史情境,可以有效解決該問題。教師可以提前收集與歷史事件有關的背景資料,尋找與之相關的紀錄影片、圖片素材等,將其制作成獨立的微課視頻,并在課堂上進行播放。這樣,在多媒體的支持下,事件發(fā)生背景如電影片段般一一展現(xiàn),學生與歷史事件之間的距離被視頻拉近,學生能夠產生一種“置身其中”“親眼見證了歷史變遷”之感,也就更容易理解其背后情感,實現(xiàn)對其情感價值的深入挖掘。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例,教師可以搜集史料視頻或《開國大典》等影視類資料,將其整合為微課視頻展示給學生。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不再只是對教材文字的刻板閱讀,而是能夠在視頻的支持下、從視頻語言中深刻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驕傲和自豪,從而建立起更堅定的民族榮譽感和責任感。同時,通過對視頻中人物的動作、外貌展開觀察,學生也更容易感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英雄氣概,并在其影響下努力成長為具有同樣精神的人。
想要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鞏固與復習是必不可少的,微課在該環(huán)節(jié)的運用也是值得探索的。傳統(tǒng)教學更多的是借助課堂板書來完成,但板書內容不易保存,學生的課后復習缺少支持,效果也就受到了消極影響。對此,教師可嘗試將微課應用在復習鞏固環(huán)節(jié),制作以“引導復習”為主的微課視頻,先在課堂總結環(huán)節(jié)播放,引導學生跟隨視頻回憶課堂所學、整理知識,再將其通過信息技術工具發(fā)送給學生、為其課后獨立復習提供支持。這樣一來,課堂總結與課后復習都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更迅速地建立起清晰、完整的知識框架,還能在課后游刃有余地獨立復習知識、隨時隨地對基礎內容進行鞏固,其學習效果必然會更加理想。
總而言之,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可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無論將其運用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效率與掌握深度,對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大有裨益。初中歷史教師應對此形成正確認知,積極探尋微課與教學的結合策略并加以實踐,同時在實踐中總結經驗、調整不足,以便進一步促進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