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濟
歷朝賢后故事圖·禁苑種谷絹本設色 30.8×37.4cm 清 焦秉貞 故宮博物院藏
自古以來,中國人即以谷物作為主食,人們常說“五谷雜糧”,指的便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对娊?jīng)·周頌·噫嘻》曰:“率時農(nóng)夫,播厥百谷?!闭f明周朝時期,農(nóng)作物的種類已經(jīng)相當豐富。
《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主食,大約有六類,包括水稻、小麥、稷、黍、麻、牟等。從《魏風·碩鼠》中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麥”,《鄘風·載馳》中的“我行其野,芃芃其麥”可知,麥子在當時已經(jīng)成為主食,不過,只有王室才能享用。由于當時的加工方法還不甚發(fā)達,小麥沒有進行脫殼處理,更談不上磨成面粉,是直接以原生態(tài)方式整粒煮熟,做成麥飯,因此其口感不怎么樣。既然是王室享用的美食,那些技藝高超的宮廷大廚自有改善的辦法,那就是在麥飯上澆淋美味的肉羹,和今天的蓋澆飯差不多,足以稱得上一道美食。
至于水稻,在《詩經(jīng)》中也多次出現(xiàn)。如《小雅·甫田》中的“黍稷稻粱,農(nóng)夫之慶”,《小雅·白華》中的“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豳風·七月》中的“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在《大雅·生民》中有“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之句,反映出周朝人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接近現(xiàn)代方法的一套水稻加工工序。
水稻在當時除了被做成大米飯或者用來釀酒之外,還被做成一種名叫“餌餈”的食物。按后世學者研究,此物就是今天的糍粑,是選稻米中的糯米,煮熟后搗碎,再揉成團狀,可直接食用,且制作過程中還會加入一些輔料以改善口感,是當時糕點中的佳品。
《詩經(jīng)》中還出現(xiàn)過一種名為“糇”的干糧,如《大雅·公劉》曰:“乃裹糇糧,于橐于囊?!币馑际茄b好糇糧,做好遠行的準備。這種糇糧可能是將各種谷物煮熟后風干制成,勝在方便,是那個時代的速食食品。
以肉類為食材制作而成的美食也在《詩經(jīng)》中屢有提及,制作方法有燔、烈、炮、炙等?!办堋本褪前讶夥旁诨鹄餆局潦?,“烈”是指把肉架在火上烤,《大雅·生民》就寫到烤羊:“取羝以軷,載燔載烈?!薄芭凇笔怯脿€泥包著帶毛的整獸在火里煨熟,“炙”是將肉串起來架在火上燒烤?!缎⊙拧ゐ~》里講到了燒烤兔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薄洞笱拧D鹥》亦云:“旨酒欣欣,燔炙芬芬?!?/p>
肉羹是古代貴族常用的佐餐食品?!遏旐灐らs宮》云:“毛炰胾羹,籩豆大房。”羹最初是以清水加肉在鼎中煮成的一鍋肉湯,稱為“太羹”,后來人們不斷創(chuàng)新制作方法,完善口味,加入咸、酸、甜、苦、辛等多味調(diào)料,成為重要的下飯之物。
果禽圖 絹本設色 27.7×22.7cm 南宋 李嵩
為了便于儲存,古人常把肉制成脯,脯就是肉干?!洞笱拧D鹥》云:“爾酒既湑,爾殽伊脯?!碑敃r的宮廷飲食機構中,設有“臘人”一職,其業(yè)務內(nèi)容便是制作肉干。脯是細長形的,因而也叫脩(同“修”,長)。古書中常有以“束脩”作為饋贈品的記載。《論語·述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p>
當時的肉醬被稱作醢。它不同于今天的肉末,其加工工藝頗為復雜,具體步驟是先將肉風干,然后剁碎,再加入鹽、酒等物,密封在容器中,一百天之后方能食用。做工這樣精細,工序如此繁復,其味道之美就不言而喻了。當時的肉醬種類也非常多,有兔肉醬、雁肉醬、魚肉醬、鹿肉醬、蚌肉醬等。
古人對于魚的處理,多是做成生魚片。《小雅·六月》曰:“飲御諸友,炰鱉膾鯉?!币馑际悄贸雒谰苼砜畲糜?,再配上炰燒的甲魚和用鯉魚做成的生魚片。
在《詩經(jīng)》的時代,蔬果已是飲食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對于廣大平民而言,蔬果甚至可能是他們唯一的副食。與今天不同的是,那個時代的蔬果大多是野生的而非人工栽培。
人工栽培的蔬果,品種不多,在《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主要有“瓜”“菽”“葵”等。在追憶周人先祖后稷事跡的《大雅·生民》中,有這樣的詩句:“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睙o論是麻、麥等谷物,還是瓜,都長得茁壯又茂盛,這說明甜瓜的種植和食用歷史都相當久遠。
《豳風·七月》中寫到“七月食瓜”,可見瓜果已是當時人們夏季消暑的美味。
而那些品種繁多的野生蔬菜中最有名的當屬茆菜,也就是今天的馬蹄菜,在歷史上又被叫作莼菜,是一種水生野菜?!遏旐灐ゃ分杏小八紭枫?,薄采其茆”之句,意思是懷著快樂的心情到河邊,去采些茆菜回來。茆菜口感嫩滑鮮美,西晉時期,有一位官員因為想念故鄉(xiāng)的茆菜,竟為此做出辭職的決定,成為飲食史上的知名事件。
蔬菜的吃法在那時就比較單調(diào),主要是用來做菜羹,或者做腌菜、醬料。平民下飯主要靠菜羹,他們將采集所得的野菜放到一起煮,采到什么煮什么。貴族就不一樣了,他們不怎么吃純菜羹,而是多將蔬菜加入肉羹中,主要用以調(diào)味。什么肉羹放什么蔬菜,也頗有講究,如牛肉羹要放豆葉菜,羊肉羹要放苦荼菜,豬肉羹則放薇菜。正如《儀禮·公食大夫禮》曰:“牛藿,羊苦,豕薇,皆有滑?!?p>
花果圖冊(局部) 紙本設色 清 羅聘
至于腌菜,那時稱為“菹”,種類非常多,周王每日食用的七菹,就是用韭、菁、茆、葵、芹、菭、筍七種蔬菜為原料腌制而成。平民也常做腌菜食用,做腌菜就必用鹽,因此鹽在當時是一種消耗量頗大的民生物資。據(jù)《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當時便設有“鹽人”,掌管“鹽之政令,以供百事之鹽”。
《詩經(jīng)》中所提及的食物加工、烹調(diào)技術在當時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那個時代的先民就非常注重食物的搭配,從而獲得更好的口感。人們已經(jīng)能將帶皮的谷物進行加工處理;肉類除烹煮之外,還有燔、烈、炮、炙等法;蔬菜不但可以煮食或做羹,還可以將其制成腌菜。烹飪講究五味調(diào)和,既有天然的調(diào)味原料,又有人工制作的調(diào)味品……《詩經(jīng)》中的食物及其加工方式表現(xiàn)了古人對飲食之美的殷切追求,這也足以說明中華民族飲食文明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