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
黑漆嵌螺鈿花鳥羅漢床明 高86cm 長182.5cm 寬78cm 故宮博物院藏
審美是人類特殊的生命活動,是生命對于自身的唯美觀照。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弊鳛橐环N感性的乃至靈性的意識狀態(tài),審美體現(xiàn)在生命活動和藝術創(chuàng)造中,是一種在心物之間反復融通、物我同一的自覺意識。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中華先民的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理想集中凝聚為歷代的審美活動,為后世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美學財富。從史前延續(xù)至今的各種遺存、各類藝術品和傳世器物,從先秦的《禮記》《樂記》到近代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豐富的審美資源和精辟的美學思想,無不讓人賞心悅目、獲得身心享受,成為東方美學的源頭活水。
以漢民族審美為基礎的東方美學,兼顧了各族文明和域外文明對主體審美意識的影響。東方審美的傳統(tǒng)實踐中,曾同步締造了宮廷審美、文人審美和民俗審美三者互動的審美結構,注重審美意識的時代性與個體創(chuàng)作先鋒性的審美關系。
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融合,凝聚著中華民族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理想的東方美學,誕生了“中和美”“自然美”和“含蓄美”等審美觀念,經(jīng)歷了“直觀感相的模寫,活躍生命的傳達,最高靈境的啟示”三個審美境界的躍遷升華。
蓮鶴方壺春秋 河南省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
基于人文背景、哲學思想、美學歷程的影響,東方審美更加強調(diào)“美與善的統(tǒng)一,情與理的統(tǒng)一,認知與直覺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在審美法則上,更加追求神似的藝術形象,注重精神美的審美表現(xiàn),尋求意象群體的和諧映襯。
這些審美意蘊與表達方式,也反作用于各類東方古典藝術的發(fā)展流變,并表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水準?!澳s在上述種種古典作品中的中國民族的審美趣味、藝術風格,為什么仍然與今天人們的感受愛好相吻合?”哲學家李澤厚的回答是,這些藝術作品蘊藏了人類心理共有的情理結構。
人們在這些審美活動中,獲得了久違的家園感和歸屬感。
從史前到現(xiàn)代,在東方審美的起源、演化和變遷的歷程中,包含著中國古人豐厚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審美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思維方式,它們共同構成了瑰麗多姿的中國審美史。
遠古先民的審美意識或許最早萌芽于器皿的制造和想象圖景的展開。從純樸稚拙的陶器形制與紋飾,到上古神話傳說的創(chuàng)構與充實,莫不體現(xiàn)出先民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獨特理解,也莫不展現(xiàn)出古人懵懂的審美趣味、美感體悟和對古早藝術創(chuàng)作的真誠構想。
歷史記憶,如同少年人隨著閱歷增長漸顯老成持重。先秦時代,中國古人的審美意識快速成熟。他們從現(xiàn)實生活中不斷加以抽象和詩意地升華,勾畫出更具象征意義的感性世界,亦如《詩經(jīng)》的純真質(zhì)樸,《莊子》的汪洋恣肆,屈騷的絢爛多彩。伴隨著文明的理性發(fā)育,奇詭獰厲的青銅神器蛻變?yōu)榍f重肅穆的禮器,再蛻變?yōu)楣妍惞で傻挠闷?,吉金重寶上的一道道紋飾銘文,閃耀著神秘與靈性的光輝。
秦漢是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時代,中華審美在普適性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上,彰顯出秦漢時代獨有的“大美”氣象。始皇帝陵地下軍陣排山倒海的氣勢,強烈地沖擊著古人與今人的感官;辭章鋪陳華美的漢賦,寫出漢民族蓬勃向上、雄健豪邁的精神氣度與生命意識。大一統(tǒng)時代的宏大壯麗、氣派泱泱—這樣的審美追求,也只能誕生在大一統(tǒng)時代。
魏晉時期,士人獨立于亂世的審美意識開始覺醒。他們將強烈的生命體驗乃至玄學迷思融入了審美理想,恰似逸筆草草的書帖駢文所流露出的絕塵脫俗的放達與顧影自憐的哀矜??梢晕拷鍟r代傷痛的佛教思想也對當時的主流審美意識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北方那些宏大的石窟群、精美的壁畫便是最好的見證。
以強盛的國力為根基,華美雄奇的唐文化展現(xiàn)出一幅氣度恢宏、兼容并包的宏大氣派,掀起了東方審美的奇崛高峰。李杜詩歌的千古絕唱,“顛張狂素”的醉墨淋漓,紋飾華美的金銀器皿,飽滿瑰麗的唐三彩,金碧輝煌的山水畫,都充滿著一瀉千里的奔放豪情,無不鳴奏出唐帝國的盛世之音,展現(xiàn)著唐人陽剛強健的審美內(nèi)核。
兩宋時期的審美具有顯著的文人風格,雅俗并立、理趣相諧的東方審美意識正式形成。青綠暈染或水墨勾皴的山水畫作為澄懷觀道之寄寓,充滿了見山是山、見水非水的哲思;青瓷釉表錯落有致的自然開片,亦可見文人士大夫?qū)Τ橄笾赖钠珢?宣紙長卷中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生花妙筆再現(xiàn)了東京汴梁的市井生意與浮世繁華。
明代是中國審美意識更為多元復雜、成熟完備,由古典向近代轉(zhuǎn)型的時期。西域的蘇麻離青與永宣瓷器的碰撞融合,青花瓷濃艷的異域釉彩,久違的江左風華由沈周、文徵明之吳門派推陳出新,再由陳繼儒、董其昌之松江派定鼎一尊……從淡彩輕墨的山水到清疏巧華的器物,文人們彰顯個性與性靈解放之余,也將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斷審美化。
西風東漸的清代,既是中國古典審美的歷史總結期,也是審美突變的時代。遵循正統(tǒng)美學趣味的畫壇“四王”,還沉浸在與古人把臂同行的愜意中;穿梭于東西方的傳教士帶著異質(zhì)文明,開啟了一場注定的歷史大碰撞。這種激烈沖撞使得東方審美意識發(fā)生了劇變,迄今為止,這一過程似乎仍未完全結束。
馬家窯文化波紋陶罐新石器時代后期
玉鳥 西周
五千年的文化血脈在沉淀過后,仿佛一位遠行游子重新歸來,推開莊嚴浪漫的朱漆門戶,掀開了溫馨朦朧的輕紗垂幔,找到了一處令身心安適的所在。
重拾文化血脈與傳統(tǒng)“信仰”正在成為當下的時代熱題?!皣L熱”“詩詞會”“器物集”,層出不窮地進入我們的視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在以更炫的方式走進現(xiàn)代生活。
“《唐宮夜宴》是我心中的最佳節(jié)目”“支棱起來了”……2021年年初,來自河南衛(wèi)視春晚的歌舞節(jié)目《唐宮夜宴》成功“出圈”。14位“豐腴”靈動的唐朝少女仿佛從畫中走出,她們面敷“斜紅妝”身著“三彩裝”,穿過賈湖骨笛、婦好鸮尊、蓮鶴方壺、《簪花仕女圖》、《搗練圖》和《千里江山圖》,像是一次唐朝少女“博物館奇妙夜”之旅。
錯金云紋樽漢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場5分鐘的舞蹈,講述了仕女從整理妝容到夜宴演出的全過程。她們熱愛舞蹈,嚴肅外表下掩藏不住活潑靈動的心,一顰一笑中生動展現(xiàn)著唐代獨有的美學風范。這是另一種“文物會說話”,也是現(xiàn)代科技編創(chuàng)傳統(tǒng)藝術的完美運用。欣賞過視頻后,人們禁不住贊嘆:“鬢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p>
現(xiàn)代影視技術幫助我們突破了時間和空間、歷史和現(xiàn)實、真實與虛擬的界限,使得存留于典籍文字中的傳統(tǒng)文化之美,得以真切、具象地呈現(xiàn)于眼前。其中,《長安十二時辰》就是一部典范之作,這部網(wǎng)絡劇在影視創(chuàng)作中充分借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找到了與時代精神接洽的美學支點。
通過對李必與張小敬雙男主的塑造,《長安十二時辰》濃縮與還原了中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審美人格形象—士人與游俠。緊張曲折的劇情故事,始終張揚著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彰顯著邪不壓正的人間正道。在器物層面,該劇也追求與歷史本來面目的逼肖神似,以匠心精神還原了富有中華文化韻味的圖景,堅定守望中華美學精髓。
洛神賦圖(局部) 宋摹本 絹本設色 27.1×572.8cm 東晉 顧愷之 故宮博物院藏
按照導演曹盾所說,該劇真正的主角是“長安”,是熙攘繁盛、流光溢彩的盛唐氣象,主創(chuàng)的最初立意就是希望還原出盛唐時期長安城包容自信、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堕L安十二時辰》的誕生,是現(xiàn)代影視技術與傳統(tǒng)文化美學一次成功的對話,無論是價值觀念、審美人格還是器物還原上,皆浸潤著中華文化的養(yǎng)分,彰顯出中華文化的自信,為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表達找到了全新的美學語態(tài)。
今天,我們正處在科技高度發(fā)達、藝術品高速復制的時代,電子產(chǎn)品和傳播媒介的普及,為審美元素在當代的廣泛傳播提供了無限可能。傳統(tǒng)意義的藝術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之物,而是降落凡塵人人可及的“普泛之作”,這也為現(xiàn)代生活美學提供了無限可能。
銅奔馬漢 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一葉落知天下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朕知道了”膠帶,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故宮彩妝”系列,都成功拉近了普羅大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其背后正是傳統(tǒng)文化審美與當代大眾生活緊密結合的結果。
東方審美觀念強調(diào)“意象美”,即通過可見的圖案符號、造型形象,來暗喻或傳遞其背后更深層的含義,以客觀物象寄托主觀情思,從而激發(fā)人們內(nèi)在的生命熱情。如“暗夜流光·故宮螺鈿系列”彩妝以黑漆嵌螺鈿花鳥羅漢床為主體元素,融入口紅、腮紅、眼影的包裝設計,這樣造型典雅、工藝精美的彩妝自然深受年輕女性的追捧。
苦筍帖草書 絹本墨筆 25.1×12cm 唐 懷素 上海博物館藏
蘇州博物館以秘色瓷蓮花碗為設計元素,推出多種具有江南風情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成都博物館的“皮影系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則飽含四川皮影戲的文化元素;湖北博物館的“楚頌”香品系列,更是巧妙地與屈原的《楚辭·九章·橘頌》相聯(lián)系。這些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將東方審美融入包裝設計,創(chuàng)新性地加入時尚創(chuàng)意元素,從而成功激發(fā)了國人的審美文化情懷。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漢服令高潔脫俗、傾慕香草美人的屈原一見傾心,足見其魅力之大。漢服的演變史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積淀了深厚的歷史底蘊。漢服崇尚高雅端莊之美,具有飄逸若舉、舒適自然、寬博大氣的審美特征和民族風尚。
金殼鸞鳥花枝鏡 唐
三彩騎牛俑 唐
汝窯天青釉碗宋 高6.7cm 口徑17.1cm 故宮博物院藏
如今,漢服重回國人視野,并成為一種重要的時尚文化現(xiàn)象。包含射禮、昏禮等傳統(tǒng)禮儀活動的西塘漢服文化節(jié)、中國(北京)漢服文化節(jié)等諸多漢服節(jié),如雨后春筍般浮現(xiàn)。穿梭在都市街頭巷尾間,或清麗或華貴或出塵的漢服愛好者隨處可見。如蘭若庭的“太平有象”、東月棠的“春櫻紫藍”,紛紛成為爆款漢服,它們以唐制齊胸、宋制褙子為主,以輕薄的紗、紡面料營造出飄逸靈動的效果。
千里江山圖(局部) 絹本設色 51.5×1191.5cm 北宋 王希孟 故宮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圖(局部) 絹本設色 24.8×528cm 北宋 張擇端 故宮博物院藏
古樹茅堂圖 絹本設色 66.7×34.8cm 明 文徵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漢服日益流行的背后,是漢服穿著者唯美訴求、懷舊情思與慕雅傾向所共同構筑的漢服審美維度。他們也通過漢服構建和宣告自身的審美趣味以及對自我文化身份的認同。
曾幾何時,當中西文化深度碰撞時期,當消費審美快速擴張時,我們仿佛跌落進一個審美文化的新紀元。在這里,一切好像都被打破了,一切好像都還未建立。
紫檀雕團螭紋南官帽椅清 高100cm 上海博物館藏
紫檀雕花長桌清 高89.2cm 長165.5cm 寬38.7cm 故宮博物院藏
粉彩九桃瓶清 高64.7cm 口徑22.2cm 故宮博物院藏
剔紅梅花喜鵲圖方盤明 高2.2cm 口徑18cm 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團龍紋提梁壺明 高30cm 口徑10.5cm 故宮博物院藏
然而,奠定我們文化基石的審美內(nèi)核,真正都煙消云散了嗎?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絹本設色 28.7×335.5cm 五代 顧閎中 故宮博物院藏
其實沒有。它就在《唐宮夜宴》數(shù)十億的播放量里,在千萬首唐詩宋詞帶來的持久的美感里,也在鄰家女孩頭上“回心髻”的編梳方法里。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