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雅
(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學 福建 莆田 351100)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高中生物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終身發(fā)展所必須具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和不確定性問題。采用“三單”教學模式,能更好地適應新課改教學要求,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科學探索,有利于教師轉變角色定位,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1.1 專業(yè)詞匯多,教學難度高。在高中時期的生物的學習中,由于存在大量的專業(yè)術語和特定語言,普通同學的理解難度大,老師的教學進度慢,教學難度也大。同學們缺少對專業(yè)詞匯的理解,因此會對這門科目沒有熱情,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生物成績的提高。這樣一來教學氛圍也比較沉悶枯燥。在這樣的高難度的理解問題面前,高中的同學往往會望而生畏,不敢前進。
1.2 教學氛圍沉悶,學生興趣不大。在高中生物的學習過程中,由于一些生物的知識和理論本身就具有枯燥性,這也使得高中生物的學習氛圍本來就是枯燥沉悶的。這也不利于學生生物成績的提高。老師們站在講臺上,苦口婆心的講解的形式不再適應時代發(fā)展,往往不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因此老師需要借助一些輔助的工具,將那些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的具體化來便于學生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這是新課標對當代教學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時期教學發(fā)展的必然[1]。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具體表現為如下方面:其一,課堂預設,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探究時間與思考空間;其二,從學生角度探尋問題解決的路徑;其三,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與教學所需的素材。整體而言,生物學科是一門與生活可遠可近的學科,遠的是生物內在的隱藏的結構和微觀的細胞,近的是探究的就是身邊的植物、動物乃至人體本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堅持從生活中找尋靈感,才能盤活課堂,使課堂形式活潑、方法簡便,能與學生形成交流互動。
在課堂教學中,以教材為指導,加以適當的調整與拓展,才能吸引學生緊跟教學進度、關注生物知識本身。作為教師,不妨對教學內容加以調整,探尋出學生的興趣點,以此做以挖掘,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以“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這樣一顆為例,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陷入到對知識的盲目解析,按部就班地講解光合作用、講解土壤等知識點,然而這仿佛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及理解又有所差異,面對專業(yè)的額概念等似懂非懂,都影響著最終教學效果的達成。此時,就有教師選擇另辟蹊徑,提前抽出時間進行光合作用下植物生長的視頻錄制,最終剪輯成為一段微課小視頻,在該視頻中,記錄了一株植物由破土而出到成長,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又增加了一些發(fā)揮作用的關鍵詞,以此提示學生去關注此時助推植物生長的什么要素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什么樣子等。教師將微視頻提前發(fā)給學生,使學生配合教材進行提前的預習,之后則又進一步的做以解析等,以此幫助學生去簡便地理解和掌握了相應知識。
在生物學的學習過程中,有一些學生可能只是學習了相關的知識,并沒有學習到相關的精神。生物學的態(tài)度應該是細致入微的、嚴謹求實的。學生應該有嚴謹的、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生物學的學習。一些老師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并不注重對于學生求實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這導致一些同學只是學習到了知識,在真正的運用和實踐中,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突發(fā)情況的發(fā)生。
例如,在學習一些專有的名詞和生物名詞大寫和名詞含義的過程中,應該培養(yǎng)同學們嚴謹的精神。通過仔細的理解和認真的讀寫,來理解這些專有的生物名詞,達到一種嚴謹認真的狀態(tài)。這種方法有利于同學掌握相關的知識,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自己的問題并及時的補充和理解。這樣學生對于生物這門科目的學習熱情不會減退,老師們的教學任務和也容易達成。在應試考試的過程中也不會因為書寫不規(guī)范而丟分。
受自身學習基礎以及思維能力的影響,學生在高中生物中呈現一定的差異性。教師應正視這種差異性,并通過實施分層教學,消除其為學生生物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教師可根據學生綜合學習素質水平,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知識能力層級。針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層級,教師應針對其增加基礎知識概念理解與基本習題應用內容比重,具體可通過改變課堂問題與作業(yè)內容結構實現。而針對生物素質較強的學生層級,教師應側重于幫助其在掌握基礎課程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在綜合性學習情境中,運用相關課堂知識解決問題。通過實施分層教學,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滲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在個性生物習方案指導下,提升自身的學習水平。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育發(fā)展形勢下,針對高中生物教學,為促使學生生物學科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積極發(fā)揮自身作用,通過豐富學習情境、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實施分層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發(fā)展環(huán)境,使其能夠從多種思維角度吸收課堂知識內容,并通過多種學習活動形式強化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達到教師開展相關活動的目的。